確切地說,我是沒有資格談香港人的,因為時間太短。整個行程中,幾乎沒有同香港人接觸。只是說說第一印象。香港是個移民城市,因為她原來也就是一個小漁村,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有650萬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90%是中國人。多種文化交流、融合,成就了今天的香港風范。
香港人很和氣,平易近人。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我只要問路,他們都是很客氣地指引。
我乘坐去赤柱的巴士,過了好幾站,看身邊沒有乘客了,就趕緊問前面的一個女子:請問到沒有到赤柱?她一掉頭,說句:“sorry!”原來是個非洲黑婦人。
這時身後響起一個女子的聲音,純正的北方話:“還沒到哩。有會兒呢。呆會跟著我下。”
好親切呀。
到了赤柱,這個北方口音的少婦喊我一道下車了。
我同她套近乎:你是北方人嗎?
“我是香港人,教普通話的。”
原來是個教師,40歲的樣子,個子不高,清清爽爽的。她很熱情大方地向我介紹:右邊是去海邊,喝咖啡。左邊是小市場。
我坐地鐵時,要在中點站換車,可是找不到進口。2個香港男子很仔細地告訴我怎麼怎麼走。
在4號碼頭,我找不到6號線。一個大學生模樣的男生同我一道打開地圖,耐心地找。
在整個行程中,我向八、九個人問路。只是有一個女子,對我的詢問置之不理。我估計她是內地去的,有什麼好傲的!其余都是彬彬有理。香港人回答問題時態度認真,語氣平和,非常有禮貌,就好像在賓館大堂遇到服務生一樣的感覺。香港人秩序感很強,在等車的時候,都自覺排好隊,沒有爭搶現象。
香港人衣著整齊,面容干淨,精神飽滿。男子斯文 ,女子優雅。但這是表面,在背後也存在著各自的“小九九”。這畢竟是百年“資本主義”浸淫下的市民,他們恪守商業社會的“游戲規則”,在幾家購物商店我看到了溫文爾雅之下的狡詐。(在下文提及)
香港的商鋪一般到上午11才開門。原來香港人喜歡過夜生活。一到晚上6點多鐘,商業中心地帶燈火璀璨,霓虹閃爍。店鋪全部開張。街道上都是人,接肩摩踵,成了人的海洋,就像我們這兒鄉下的廟會。
香港的商鋪很整潔,大商廈則華麗,小便利店則清爽。街道清清爽爽。
售貨員語氣溫和,你問了價之後不買也沒問題,不像內地風景區的店鋪,經常不給游客好臉色。似乎生意就做這一回,太汲汲於金錢了!所以我在內地一般都不敢問價,生怕遇到麻煩。
早晨在街道上看不到人,原來上班一族都去坐地鐵了,地鐵裡全是人,就好像香港人都進了防空洞。香港人上班很匆忙,我看到有青年女子乘電梯時,電梯下行,她人還在踏步上往下沖,三步並二步。電梯上行,人也大步向上跨。
在早晨,街道上只看到三類人:一是上學的學生,二是晨練的,三是內地來旅游的游客。街道上井然有序,自行車、摩托車幾乎絕跡。
看到一個遲到的學生。13歲的小男孩,頭發刺哄哄的,像動漫作品中的人物頭發,很誇張的樣子。穿著校服,領帶歪打著,背著書包,夾著足球,急匆匆地走。因為是在早晨,學生大都在街道消失了。這個小男生出現在街頭,一般情況應該是遲到了,孤單又桀傲。差學生哪裡都有呀。
在街頭也能感受到香港的政治,的確是自由的。我在兩處地方看到有呼冤叫屈的標語,是用白布橫幅掛在牆上,墨汁都發暗了,估計有一段時間了。其中一處是關於拆遷,是開發商同動遷戶沒有談好補償,動遷戶提出抗議,就打出橫幅,真是大膽。
還在2處看到“議員***辦事處”的牌子,這真是“精兵簡政”。
這幾天接觸最多的是香港導游,一個40多歲的男子。他自稱是17年前從廈門來到香港的。一路上介紹香港的風土人情和要人秘聞。比如哪座別墅是李嘉誠的,哪座是董建華的。我們在香港3天,我對這位的導游印象比較好,介紹全面,也不誘導購物。即使按旅行行程進了購物商店,你不買他也不擺臉色。據說另外一車上的導游是個女子,所有說的話都是開導游客要想開點,要捨得花錢。要是游客不買,臉色就很難看。
聽導游說,香港普通市民,也就是我們內地所說的“工薪階層”,月工資萬元左右,但是掙一輩子也就只夠買一套住宅房。他們呼吸的空氣不好,生存壓力大,這樣的生活我還不喜歡。
若是問願意做香港市民嗎?。我想:不願。只有富人在香港才活得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