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風吹蝴蝶是九連山脈的一座山峰,位於河源市連平、和平交界處,接近粵贛邊界。(見地圖)
從連平一側登頂,線路清楚,頂峰離G105線直線距離才5公裡。而如果從和平出發,從縣城到熱水鎮再到山腳下,約有20―30公裡的鄉鎮道路。因此我們這次是從連平一側出發登頂。
行進線路
深圳出發,深惠高速――惠河高速,在泰美下高速轉G205線,到楊村(十二嶺,有立交橋)直行,沿S244線途經龍門縣城,到新豐縣城轉入G105線北行,經過連平縣城繼續北上。
經G105線入粵第一鎮上坪鎮繼續北行約7公裡,到達“雷打石”地段(公路裡程碑:G105―2311KM,注意:裡程碑是在公路的西側,即北上的對側),有鄉村公路折向東南(無路牌),可勉強通行中巴,前行約3公裡有村落曰古凹,再行約700米,在一棵非常大的大樹旁是三岔路。路的右向通往三角湖村,左向通往風吹蝴蝶山腳。
行程
到三角湖村後,我們兵分三路:一路我帶隊到山腳下偵察線路,訪問村野父老;一路到小學商量露營場地,一路到就近的農家訂做農家飯。
當天我們在三角湖村的電站(也是學校)門前空地露營、吃農家飯。根據第二天登頂測定的數據,三角湖村離風吹蝴蝶頂峰只有近1000米的直線距離,村子的海拔高度是420米,因此此次登頂,相對高度只有800多米。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帶是看不到風吹蝴蝶的頂峰的。
村邊有一古屋已荒廢,3層高樓房,屋面已蕩然無存,而牆體仍非常堅固。走近觀看,裡面荒草淒淒,只有高大堅固的屋子,長滿青苔石階地面,在無言地講述它的歷史。看到牆體、眼上的隱隱彈痕,仿佛耳邊響起陣陣槍聲,眼前浮現“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當年鏖戰急、彈洞村前壁”的場景,這裡是當年紅軍影響的地區,解放前則是粵贛湘縱隊活躍的戰場。這一帶連綿青山,就是當年毛委員帶領紅軍走過的地方。“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撫摩著斑駁的石灰牆,使你知道什麼叫做歲月滄桑。問之村中長老,無人知曉此屋的確切年代,都說有3、4百年的歷史。根據我老家的古屋(也是客家圍屋)的歷史,我相信此屋應該有這樣的年代。
第二天,我們從三角湖村沿大路走向風吹蝴蝶的山下,出發時間為6:56。行進到達1.5公裡外有一個“金竹坑電站”。繼續前行約100米有一岔路,左是只有幾十米的斷頭路,右是通往養蜂人家的大路(岔路邊的樹枝上綁有紅布條)。在海拔550米的養蜂人家,大路已盡,轉入登山小路(顯眼處樹枝上綁有紅布條),時間為7:36。
登山小路是鋪滿落葉的小徑,開始是坡度20―40度左右緩緩上升,沿溪流走,一路林木遮天蔽日,無日曬之苦,有泉水補充。由於樹林茂密,GPS接收信號不好,有時候是無信號,有時候只能是二維定位而沒有高度。大約在900米的時候離開溪流線路,這段的山路旁曾經有當地山民種養香菇,現在廢棄的木頭橫七豎八,均已發朽。而這段路也開始陡峭起來,基本都是40―60度的山坡,並有許多碎石容易松動滾落,隊伍行進必須非常注意。但這段直到海拔1140米,還一直是在闊葉林中間穿行,林蔭下雜樹、荊棘不多,小路時隱時現,無須開路,也無日曬。
上升到1140米以上,闊葉林消失,變成灌木叢,也有時隱時現的小路。10:46,我們登上頂峰,GPS顯示:北緯24度30.328,東經114度42.042,高度1272米(有時候顯示1273―1274米,呵,還挺准的呢)。
廣東一般的高山,隨海拔升高帶來小氣候的變化,植物呈現垂直分布。往往在山頂以下200米是高山草地、灌木叢。風吹蝴蝶和其他山峰有不同,山頂200米上下是灌木叢,幾乎沒有高山草地,生長著杜鵑等灌木,以及荷樹、楊梅這些喬木,但由於生長在這麼高的地方,長勢不好,並不如山腰山下處長得茂盛。
粵北的空氣比珠三角好多了,夏季的空氣質量比秋冬好多了,籠罩在低空的陰霾由於雷電的作用而消失。登高四望,藍天如洗,白雲飄飄。
展開,對比周圍的山峰,正西方24公裡外雲遮霧繞的是河源市第一高峰,1430米的黃牛石,偏西北17.5公裡外是1149米的雞啼石,正北約14公裡外隱隱可見山勢陡峭但並不高聳的則是江西邊界的小武當山,南偏西11公裡的則是1249米的寒山(以前風吹蝴蝶版成員登此山時,可能因的原因表述得不准確),東望是14公裡外的1077米的鐵心嶂。山峰間山脈縱橫,大地一片蒼翠,遠山如黛,小平原、谷地、村莊散布其間,105國道如絲帶飄向遠方。
風吹蝴蝶山峰,和平一側的山勢比連平的較為平緩。甚至牛群可以登上1200多米的頂峰放牧,山頂可見到不少干牛糞。據說和平一側的村落,牛群每當農閒便放牧到山上,在“頭牛”帶領下自己尋找平坦而草茂的地方吃草,歇息(呵,也許還有呢)。待到長得膘肥體壯,山下的農民便上山帶它們下山役使,年年如是。牛群既不會走失,也沒有猛獸捕食,難於防范的人間兩腳獸也沒有在這裡出沒,好一派原始太平景象。
關於牛群野外放養,我此前也聽說過。比如在河源市東源縣曾田鎮有一處山間盆地,水草豐美。周圍三面環山,只有一處出口。農閒時節,當地村民將牛趕到這,用荊棘竹木封住出口,牛群在此放養,自得其樂。然而,在千米的山上這樣放養牛群我還是第一次知道。同時,這也可以說明和平一側的山勢應該是沒那麼陡的。
在山頂上樹起一枝竹桿,上扎紅布條為標志,拍照留念後,我們便下山了。中間在一處相對平坦而有瀑布的地方FB,然後繼續下撤,14:42下撤到村莊,然後到村邊的小溪泡水,買蜂蜜、水果。啟程返回。
從三角湖村到山頂,直線距離1000米,穿越登頂線路全長13.2公裡,由於有相當多的地段沒有GPS信號,肯定是大大超出這一裡程。
整個線路行程大部分在林蔭小路行走,地下鋪滿落葉,此山巖石是破碎的頁巖,非常松散,行走時必須注意浮石滾落,還要注意防止踩上松動不平的石頭扭傷。不能快速行進。同時由於巖石是頁巖,溪流的石塊很松碎,也沒有大塊的石頭堆疊,因此如果溯溪會非常困難。
綜觀此山,應該說林子非常原始。林蔭遮天蔽日,長著許多兩人不能合抱的大樹,有的倒在地下已經朽爛,地下鋪滿落葉,也無塑料袋、瓶這些“現代文明”的蹤跡。而且,這條線路難度由於相對高度不高,森林下面雜樹灌木荊棘少,通過容易,難度並不大,應該評為標准級。
內莞風光
在連平城沿G105線北上12公裡,離公路東側1公裡的地方,是連綿幾公裡的石灰巖山體,山勢陡峭、清秀。山下,一條小河緩緩地流淌著,河岸上古樹參天,芳草萋萋,三三兩兩的鴨子在悠閒地覓食,牛兒甩著尾巴在吃草,牧童則坐在橫生伸出水面的樹干上,腳丫子拍打著河水,或者干脆就在水中嬉戲。四周三五農家散布其中,炊煙袅袅。荷鋤的村夫,浣衣的村婦,納涼的長者,的頑童,和遠山近水綠樹,共同構成一派田園風光。這就是河源市著名的一景,有小漓江之稱的內莞風光。
聖跡蒼巖
由內莞河邊再往內,石灰巖山地中間散布著片片葡萄園。沿指路標牌前行約2公裡,是溶洞景點“聖跡蒼巖”。門票為20元/人,團體8折。
田心廊橋
我們入住三角湖村後,村中聞有此事,鹹來問訊。我則向村中長老問風土民俗。據介紹:在此地往西北十余公裡處田心村,有一座特別的橋,名則不詳。橋僅長兩丈,然皆用木頭制作,飛檐斗拱,雕梁畫棟,不施一釘,鑿榫而接。在多雨的南方歷百余年而不朽。我聞之也感奇怪。蓋因我在河源生活了三十多年,尚未聽聞當地有此種風格的建築,問之父老,該鎮幾乎全屬謝姓,間有雜姓,沒有少數族裔。怎麼會有這種風格的橋梁?也是惜乎時間不多,未曾一探乾坤。
上坪水蜜桃
水蜜桃是上坪的特產。當地連片種有萬畝水蜜桃,春天花開漫山如霞,夏末碩果累累。據介紹:7、8月是上坪水蜜桃大量上市的時節,上坪出產的蜜桃果大形美,肉質脆嫩,清甜爽口,是不可多得的水果精品,其質地遠遠優於其他同類產品,如果此時去風吹蝴蝶,就可以飽餐一頓水蜜桃了。http://www.southcn.com/news/dishi/heyuan/tp/200407120544.htm
連平粉條
連平粉條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美食,到連平吃飯,不能不點這道菜。
連平為山區,旱地占有相當的耕地面積,適宜種經濟作物,因此當地有種紅薯的習俗。紅薯收獲後進行深加工,取其澱粉制作粉條,這一做法在連平也有相當長的歷史。據介紹,做紅薯粉條全為手工制作:將紅薯在擂缽中搗爛,然後在缸中“漂洗”,紅薯的澱粉“洗”入水中,剩下的渣用來喂豬。紅薯澱粉在缸中沉澱後,舀去表面的清水,將濃濃的漿置淺而平坦的容器中蒸(如同蒸“河粉”及早餐的蒸“腸粉”)。蒸熟後取出,用刀劃成條狀,再置竹竿上晾曬干燥,使之耐儲藏,為成品。
食用時,將干燥的粉條置水中浸泡,吸透水柔軟後,放鍋中先炒,然後加雞湯、切絲的香菇、鱿魚和雞雜置入同煮,最後撒以蔥花,起鍋。
在連平農村,做紅白好事擺宴席時,上的第一道菜就是粉條。此菜特點是粉條軟而不爛,滑且爽口,香味濃郁。
巖石和巖洞
在回程中,坐我們順風車的鄉村女教師介紹:此山有很深的巖洞,分上下兩層。聽聞此言,汽車已經走了十多公裡遠了,大家都大呼可惜,因下山後本來還有很多時間泡水,完全可以去探探的。此次沒有去成,只好留下一個遺憾,要解開謎底,留待以後再去探討了。
也是由此,我更注意觀察了此山四周的地質情況(3天後,我隨單位FB游再次坐車經過這裡,也有機會再次觀察四周)。據我觀察,這一帶地質巖石構造很復雜。
風吹蝴蝶山峰往南10多公裡的內莞,是石灰巖(額斯特)地貌,往西北10公裡也有小片外露的石灰巖,正北12公裡是沙礫巖的“小武當”(丹霞地貌),本身此山是頁巖,並且周圍除了上面提及的,大部分地方都是頁巖或者石英砂巖,見圖。
雖然石灰巖、沙礫巖、頁巖都是水成巖,但石灰巖是海水中生成的,沙礫巖、頁巖是陸地中流水作用生成的。沙礫巖是流水沖刷搬運距離較短的地方生成的,其余依次是石英砂、巖頁巖,是流水運動較遠的地方形成的。這裡的各類巖石混雜。呵,學識淺,難解釋啊。是不同地質年代的?
按常識,只有易溶於水的石灰巖才有較深的溶洞,有或者曾經有地下暗河的地方才有很深的溶洞,比如桂林地區;可以但較難溶於水的沙礫巖也可以有淺淺的巖洞(膠結沙、礫石的是鈣質,稍溶於水),比如河源市近郊的石峽“麻風洞”,武夷山的“曬布巖”也有一條條溶蝕的淺溝。此外巖洞還有海蝕洞,但其成因完全不同,是海浪拍擊花崗石,使其中的節理崩裂坍塌形成,並且只見於海岸或者古海岸。就我所知,頁巖是沒有的溶洞的,更不可能有很深的溶洞,而破碎的頁巖更是沒有的。在工程中比如修築鐵路、公路隧道,遇上破碎的頁巖是非常頭疼的事吶。此山是破碎的頁巖構成,怎麼會有很深的山洞?
附:江西龍南小武當。
上坪沿G105國道再上行十多公裡,便來到江西龍南小武當山。此山由沙礫巖構成,危崖峭壁聳立,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山體比高約200余米,部分修有游覽棧道。此山范圍不大,風景一般。
圖:風吹蝴蝶位置(原圖1: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