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是上海一家通信企業的技術培訓師,每年都有一半時間在歐洲各地出差。“我一般在一個國家住一個多月,公司會提供一套公寓供我免費居住。”最近一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找到陳先生要求“蹭住”的朋友越來越多,陳先生笑稱他的住所俨然成了家庭旅館。“一開始都是比較要好的朋友或者同學,知道我要出差到哪個國家了,就借此機會要求同住。我獨自在國外也挺寂寞的,所以一般都不會拒絕。”
由於國外的食宿比景點門票和交通費貴,食宿在旅游費用中占的比例較大,一旦尋找到免費的住宿地,就可以省下不少的費用。記者了解到,“蹭住”的人一般不支付住宿費,但會承擔雙方的伙食費。除了省錢外,很多“蹭住者”是想在異國他鄉找一個熟悉當地情況的中文伙伴。夏小姐酷愛旅游,最近兩年無論是去澳洲還是瑞典,她都選擇“蹭住”,“因為晚上可以找到一個中文伙伴一起聊天,不用忍受一個人住賓館的孤獨。”
“蹭住”最大的風險就是財產和個人安全。上海協力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艷建議,無論是“蹭住者”還是“被蹭者”,最好在入住前將住宿的地址、同住人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等信息告知親朋好友,一旦發生意外,便於家人尋找。同時要注意保管好個人物品,倘若發生重要證件、貴重物品遺失等問題,容易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此外,由於這種“蹭住”方式隨機性較強,對同住者的了解有限,因此建議大家最好與同住者就住宿費用、時間等內容簽訂相關協議,以免日後產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