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去台灣金門島旅游的人,都會被推薦去著名的古村落——水頭村看看。
水頭村,位於金門島的西南,因村前有一條叫做“金水”的小河流過,故而島上居民又稱之為“金水”。水頭村的地理位置靠近海邊,所以它以前一直是金門島與小金門島水上交通的碼頭,現在還是大陸到金門“小三通”的定點碼頭。當地百姓中有句話:有水頭富,無水頭厝。大意就是水頭村因近海,且建有碼頭,歷來是商賈交易與貨物集散之地。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水頭村開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大約在清朝初年,島上的人會從這裡出發去大陸的杭州、錦州等地,販貨來島上交易。到了清末,島上的居民迫於生活的壓力,許多人又從這裡出發,漂洋過海到東南亞的印尼等地開拓。一些人永遠客死他鄉,一些人掙到錢後衣錦回鄉,在水頭蓋起洋樓別墅,養老終身。所以一個不大的水頭村,竟然擁有各種風格的居民建築,而且大部分都保留到了今天。那麼,作為一個現代人,去水頭村到底看些什麼?答案很明顯,就是去看看一個既有閩南建築風格,又有西洋建築特色的農家院落。金門島上的先祖大多為閩南人,所以在水頭村有著大量保存完好的閩南建築。“紅磚文化”,就是閩南建築的一大特色。這裡大多數房屋的外牆都是清一色的紅磚砌成,在綠蔭懷抱的村落裡,紅磚就顯得十分醒目。當然你偶爾也能看見一二幢黑色外牆的院落,那一定是供祭先人的宗祠。閩南建築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房屋的屋檐十分講究,你能看到翹首飛天的房檐,也能看到渾圓厚重的屋檐,當地人稱作為“燕尾”和“馬背”。據說人們能從這家蓋房時屋檐的形狀,就能看出主人的身份。有“燕尾”的一定是有身份的人家,比如財主、當官的、讀書的,總之是身份比較高的。而“馬背”狀的主人,一定是個普通身份的人家,如耕作、苦丁等。能蓋起洋樓的人家,那一定是成功的商人。在水頭村,最著名的洋樓叫“得月樓”,是由商人黃輝煌於1931年設計建造,取名來自“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這是一幢頗具現代西洋風格的別墅建築,外牆盡是精美的雕塑,在“得月樓”旁,還建有一棟水頭村最高的碉堡,從碉堡的頂端,能清晰觀察到海上及水頭碼頭的情況。因為水頭村的富庶,過去常有海島劫匪之類上島搶掠,當海盜從碼頭登陸時,這個碉堡上的瞭望哨能第一時間看到,並能及時通知村民防范。水頭村最宏大的閩南建築當數黃秦家屬建造的九棟相同朝向、並排整齊的民宅,這九棟建於1775年的建築,號稱“水頭十八樑”,據說在建造上梁時,同一天、同一時段內,將十八根木梁一氣呵成,同時安樑,這在那個年代確實不易。現今的水頭村,已經改建成金門國家公園,供游客免費參觀。而且一部分建築還改為名宿,能接待到訪的游客。行走在水頭村裡,除了能感受濃郁的閩南文化和僑鄉文化外,更多的是能體驗到水頭村居民的樸實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