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農耕地的成龍濕地,在遭受台風侵襲後,20年來長期積水無法耕種,隨著環境演替,逐漸演變成成鹽分沼澤,面積有171公頃,主要由草澤、池塘、魚塭、溝渠以及部份休耕農田所組成。2017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由來自不同國籍的藝術家駐村創作,今年主題是“愛行動.愛改變”,傳遞如何順應自然之道,與自然和諧共處,邀請居民共同思考與行動,以重建及調適美好的環境。
成龍濕地面積有171公頃,2017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由來自不同國籍的藝術家駐村創作2017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微氣候生命線今年的藝術作品征選共有來自55個國家、180位藝術家提案,由美國策展人艾捷音,選出2名台灣藝術家及4名外籍藝術家,共計七組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名稱分別是“棲地四號-搖籃”、“回紋”、“微氣候生命線”、“活~動”、“隨行”、“微妙的平衡”及“再生”。環境藝術創作取用自然可取得、可生物分解的材料,例如蚵殼、漂流木、蘆葦、竹子、土壤、砂等,強調生命的自然循環:誕生、成長、死亡與新生,呼吁大家共同關注成龍村及濕地環境的特殊性及和環境議題。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來自台灣的蔡慧盈要在濕地創作一個新月造型的雕塑,“棲地四號(搖籃)”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來自台灣劉臻的作品“回紋”,,是請成龍村大人小孩一起來幫忙制作許多小房子,這些以傳統土角厝作法的小屋一部分位於屋內、一部分位於戶外,大家之後可以觀察不同區域的小房子如何隨著時間遞嬗,因應自然而變化進入第八屆的藝術節已成為台灣知名的環境藝術節日。今年藝術節最特別的是,村民選擇在2015年德國藝術家Roger的藝術作品“水核心”處,重新創作一件名為“再生”的作品,象征果核裡的種子在濕地中發芽生根,光影中向前推進形成美麗線條,半藏在土裡的種子會圈成一顆心,表達對土地的愛和對家園的認同。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來自蘇格蘭的Rob的“微妙的平衡”第八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作品都是用自然和生物可分解的材料制作而成,來自台灣的蔡慧盈要在濕地創作一個新月造型的雕塑,名為“棲地四號(搖籃)”,作品會在水中載浮載沉,上半部可讓鳥棲息、下半部供水中生物棲居,就像搖籃一樣,這將成為她一系列以區域環境為基礎,營造家及棲地概念的作品之一。另一位台灣藝術家是劉臻,她的作品“回紋”,是請成龍村大人小孩一起來幫忙制作許多小房子,這些以傳統土角厝作法的小屋一部分位於屋內、一部分位於戶外,大家之後可以觀察不同區域的小房子如何隨著時間遞嬗,因應自然而變化。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微氣候生命線”是來自荷蘭的雙人組Annechien和Gert-Jan的創作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Info】成龍濕地
地點:雲林縣口湖鄉,牛挑灣溪北側,北起省道台17與鄉道雲144交界處,南至河岸堤防,東以成龍村西側外環道為界
交通資訊:中山高雲林系統接台78線東西向快速道路往西,接台61西濱快速道路、台61西濱與台17共構道路往口湖、東石方向,下口湖匝道或木宜梧匝道後,走台17線轉雲144鄉道可抵達成龍濕地、轉雲131鄉道可抵成龍國小。
本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