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多次登南麂島,無論是陪同科研人員去考察,或者是陪台灣同胞去尋根,哪個季節去,她都有不同的風姿。但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南麂島上的台灣相思樹。這個樹種,她記載著南麂的歷史,也保存著兩岸人的情感。
相思樹,就是從台灣引種來的。這裡距台灣的基隆港只有140海裡,每到漁汛,台灣和福建的漁船都在這一帶捕魚和停泊,就是解放後,這裡還是最早的台灣漁輪的停泊點。漁民是喜歡種樹的,在上個世紀初,“開發南麂第一人”的鳌江實業家王理孚先生,他就帶領漁民在“草堂南北兩高峰,手植青青十萬松。”所以說當年王海髯(王理孚的號)種的是松樹,相思樹卻是台灣的漁民在這裡種下的。漁民最喜歡將台灣相思樹種在南麂。1994年,我陪同一批從台灣來的漁民到南麂尋根,那正是清明時節,他們在朝台灣的方向的山坡上,種下了幾百株相思樹的幼苗。有一位叫任愛香的漁家婦女,她與兒子同植一棵樹,她那兒子是在台灣出生的,她吩咐兒子以後要常回南麂看看這樹,她說,我們的根在這南麂島上。一位在南麂和台灣都住了幾十年的老漁民說,“種上相思樹,從此更相思。”這位老人的話語不是詩,卻比詩更濃縮。
台灣相思樹的樹名很好聽,稱謂之源有段哀艷的典故。戰國時,宋康王愛上捨人韓憑之妻何氏並奪之。韓憑殉情自刎,何氏跟著撞台而亡,遺書與夫合葬。康王嫉怒,叫下人分開埋葬,兩冢相望。一夜之間,有兩棵樹生於兩個墳頭,不久又合抱在一起,根枝交錯,且有雄雌鴛鴦棲宿樹上,交頸悲鳴。宋人哀歎,就叫這樹為相思樹。台灣恆春是台灣相思樹的原產地,可它的稱謂典故卻出在中原,說明台灣和大陸的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此樹屬含羞草科金合歡屬的常綠喬木,具有喜光、喜溫暖、不耐寒、耐瘠薄。我聽漁民介紹說,相思樹最可貴的特點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如果海島上發生山火,其它的樹被燒掉,可第二年相思樹照樣可以在這裡抽芽成長。台風可以摧殘島上的樹,相思樹就是折斷,它也可以截腰生長,仍然富有生機。
在南麂的山道上散步,如果正是相思樹開花的時候,香味是濃濃的。它的花不是一朵朵,而是一串串的開,連同著枝葉,黃綠相間,呈粉狀。不小心碰它一下,黃花粉立馬沾你一身。它的葉子密匝匝的,排列跟細葉的桉樹差不多,但很像女孩子彎彎的眉毛,多情地望著我們,也望著相隔不遠的台灣島。
南麂島上的相思樹為何叫台灣相思樹呢?林業專家的朋友告訴我,相思樹確有好幾種,而台灣只有一種。與台島相同的品種在大陸僅浙南閩東環海峽和海島才有。同根同源,同葉同花,便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融融親情。同樣的水土,養育同樣生命。這釋因,就是說台灣和南麂與大陸真是太密切了,地理天候物種為同時所形,同時所具,並同時進化演變生長,雖地質板塊開裂、漂移,但相承血脈不變,天質內涵不改。《詩經》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母子連心,世間至愛,雖經萬劫亦不可磨滅。
是啊!南麂的相思樹是台灣那邊來的,可南麂在歷史上為台灣回歸祖國的起到了跳板的作用。至今島上還留下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在南麂屯兵時的操練場,水師駐地“國姓岙”,以及多處的摩崖石刻。清未溫州著名學者劉紹寬在登臨南麂後,看到這麼多的與台灣和鄭氏有關的遺跡後發出了感歎:“屯田置守今何在?蘆荻莆莆訪故營。”“至今海澳留名字,贏得人稱‘國姓公。’”這些舊跡現在已經慢慢地被歷史隱沒,可是,南麂島上的台灣相思樹卻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南麂,是最好歷史的物化和見證。
南麂島上的路很長很彎,且多是花崗巖的塊石鋪成的,她的路就是非常美麗的風景線,條條路都通往海邊,都通向不同的澳口港灣。而這些不很寬公路的兩旁都長著葳蕤的相思樹,她散發著濃烈異香,人們假如深呼吸後有著某種久遠的欲斷還連的情韻。每到夏天來到,也正是島上旅游旺季的時候,相思樹低枝上似掛著綿綿的花絮,游客會被遠遠地傳來時急時緩的大海吐納聲所陶醉,更會被那奇異相思樹的薰香所迷戀。
前天我在參加了“中國海監南麂大隊”的掛牌儀式,又一次登上南麂島,我站在相思樹的面前,聞其花魂香魄又醉我心,眼前仿佛那兩個島嶼的相思樹在相擁而訴。我想,兩地相思移一處,時間是不會太久了。
溫州平陽最好的驢友論壇
溫州.平陽.龍潭.溯溪.攝影攝像系列
龍潭.溯溪.攝像全版在這裡:
http://www.you8.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421
試看:龍潭.溯溪.第二版.256k帶寬(realoneplay播放)
rtsp://www.no001.com/jl/you8.com/龍潭02_256k.rmvb
來源
游吧論壇:
http://www.you8.com/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