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台灣印象(二)
地處台灣最南端的墾丁對高雄人來講,好象是後花園一樣。就算不是高雄人,到過高雄的也多數來過墾丁。因為從高雄去墾丁比從台灣中北部去方便多了,在距離與時間上占了很大的優勢。墾丁名稱的由來是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墾荒的壯丁、而將此地命名為墾丁。
我也是因為來高雄才動了去墾丁的念頭的,從高雄火車站前的客運站有直達的公交車到墾丁。那天正好是假日,車站裡,去墾丁的人排起長長的人龍,估計至少要排近兩個小時,當時我真有退縮的念頭。後來看到車站附近有許多計程車司機在攬客,為了省時間,我壯著膽子和一對夫婦合搭一輛計程車去了墾丁,從高雄到墾丁大約要三個小時左右吧,一路上經過很多充滿了南部特色小鎮。
我們的計程車司機有嚼槟琅的習慣,路上停車買過一次槟琅,我們也就順便見識了穿著暴露的槟琅西施。那時候,槟琅攤在台灣剛開始增多,西施們的著裝上也沒有到達現在的三點式、丁字褲和透明內褲的水平,不過就是著薄紗,坐高凳而已。據說南北西施的服裝還有別,北部的喜歡若隱若現,令人遐想,南部的則作風直接大膽,使人血脈噴張。
據說西施們的月營業額都能上十萬新台幣,有的甚至達到幾十萬。而她們都收入也可以達到二萬到八萬新台幣,超過了一般的服務業的收入。雖然她們賣的槟琅比那些普通槟琅攤上的貴很多,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中下階層人士對她們還是不離不棄,冒死捧場。看來槟琅西施確實可以滿足中下階層的某種想象空間,成為了台灣一大奇景。據說在台灣,槟琅的產值已經超過了稻米,食用的人也超過二百五十萬,而槟琅業界也有一百五十萬人。槟琅西施有專門的服裝設計,槟琅西施也有專門的選美活動。槟琅西施已成為了台灣某種特殊的文化的代表。
到了墾丁街內,那一對夫妻下車了,我獨自一人了,那時由於網絡還不流行,我手頭關於墾丁的資訊極為有限,去哪裡,看什麼,基本一無所知。同計程車司機商量,是否願意第二天帶我游覽一天墾丁,他爽快地答應了,真讓我喜出望外。記得那時候付給他的費用,合人民幣一天才不到三百元。
九十年代的墾丁純樸而熱鬧,基本上沒有什麼夜生活。我走遍墾丁大街,除了酒店裡,居然沒有看到一家像樣子的發廊,沒有什麼卡拉OK,更沒有什麼酒吧,也沒有見到買旅游產品的商店。那時候,餐廳和小吃店已經有不少了,這是晚上唯一可去的消遣地方了。偶爾還見到過香港的旅行團。如果不是到處聽到的閩南話,我真想象不到這是台灣的街頭,倒更像身處於廣東偏遠的小鎮。
現在的墾丁大不相同了,酒店和民宿(台灣對私人旅館的稱呼)比比皆是,餐廳小吃店裡擠滿了人,個性商店一間挨著一間,有了星巴克和麥當勞,路邊紀念品攤檔生意紅火,廣告牌掛滿了建築物。夜晚的墾丁有點像巴東海灘,霓虹燈閃耀,餐廳裡不但有了Live Band,還有了鋼管舞,街邊還有攤販按摩,有的餐廳為了促銷,還搞了比基尼之夜等之類的主題Party等等,變化之大,同過去墾丁真的不可以同日而語。總的感覺是少了一份純樸,多了一份時尚。
原來朋友介紹的一家學校招待所已經客滿,我只能住到一家民宿,房間干淨,還有風扇,就是晚上蚊子極為猖狂,在擊斃了十幾個蚊子之後,還是難以入睡。幸虧老板娘送來了蚊香,蚊子才不來騷擾,我才得以進入夢鄉。
第二天,司機早早來我的住處接我,交談中我才知道,他的家就在墾丁,他的父親是從大陸來的國民黨老兵,陝西人,他在台灣出生,娶了當地的台灣女子為妻。他還帶我到他家去坐了一會兒,他家是典型台南農村院落,院子裡種著香蕉樹,還放養著雞鴨。木質的屋頂的屋內的光線比較昏暗,屋內供奉著媽祖,門口供奉著土地,牆上掛著他父親在大陸時的幾張照片,看來任何人對自己的根在哪裡,都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我們聊了一陣家常,他父親好奇的向我打聽了大陸的近況,還熱情地為我切了西瓜。
我們先到了一個碼頭,這是當地漁船停靠的碼頭,碼頭上都是漁民,基本上沒見到游客。碼頭邊有不少出海歸來的漁船,還看到很多新捕的很新鮮的大魚,很多還是紅色的。對於從沒見過魚獲的我,眼前的情景使我感到十分的新奇。漁民們都忙著搬運和賣出他們的魚獲,沒人注意到我的存在。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後碧湖漁港。
接著,司機帶我去了貓鼻頭,貓鼻頭位於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與鵝銮鼻形成台灣南端的兩個極點。貓鼻頭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區內有一塊珊瑚礁巖石,外形頗似一只蹲伏的貓,於是將此地取名為貓鼻頭。貓鼻頭是很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成片的裙礁海岸,乍看之下像是裙擺。貓鼻頭海岸由於長期受到海浪侵蝕,形成了崩崖、壺穴、礁柱、層間洞穴等特殊海岸景觀。
在我看來,貓鼻頭和韓國濟州島的龍頭巖倒有幾分相似,類似的地質結構,都是巖石形成的奇景。我沿著小路走上高處的涼亭,眺望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壯觀的海洋風光,眼下即是變化萬千的裙礁海岸,驚濤拍岸場景壯觀,遠處則有鵝銮鼻燈塔、船帆石相應,開闊的視野令人心曠神怡。
從貓鼻頭往回走,又去的第三個景點帆船石。從墾丁往鵝銮鼻公園的路上,鄰近砂島的海邊,可以看到海中矗立著一座巨大的珊瑚礁石,由遠方看來,像是一艘帆船,因此有著船帆石的美稱。船帆石的高度大約18米,原本是一塊由附近台地滾落到海邊的年代久遠的珊瑚礁,由於它的巖質比附近的珊瑚礁巖堅硬,因此能夠長期屹立在海中。船帆石附近海域,在早期曾經以鯨魚噴水著稱,鄰近的香蕉灣,還曾經是捕鯨勝地,只是大量的捕殺已使得鯨魚流連的勝況不再。如今船帆石成為一處賞鳥地點,經常有鳥類在此棲息、逗留。由於船帆石附近的水比較深,我還見到幾個大膽的泳客在船帆石上往下跳水。在船帆石的路邊,我還品嘗了墾丁常見的植物 — 林投樹的果子做成的茶,林投果茶。
最後到了鵝銮鼻公園。鵝銮鼻位於中央山脈尾端,與菲律賓隔著巴士海峽相望。鵝銮鼻公園內最著名的,是建造於公元1882年(清光緒8年)的鵝銮鼻燈塔。這是當時政府為了維護海上行船安全,特別聘請英國技師在此地興建了這座燈塔。在建造當時,因為經常受到原住民的侵擾,於是在燈塔的基地附近建有炮台,圍牆上還保留了槍眼,並且在燈塔的四周挖鑿壕溝,由武裝的士兵站崗守衛,這是世界上少有的武裝燈塔。由於清軍在撤離台灣之前,曾將燈塔炸毀,光緒24年一度重建。後來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因轟炸而受到嚴重毀壞,日本投降後,再依照原貌修復。
鵝銮鼻燈塔是白色的,修建在山坡上,在茵茵綠草和藍天的襯托下,塔身顯得更加耀眼,這座高20多米的燈塔,內部設有旋轉的透鏡射燈,光度高達180萬燭光,夜間每30秒鐘旋轉一周,能見距離超過20海裡,是太平洋和巴士海峽交匯處的坐標。夜晚行經鵝銮鼻、龍盤公園等路段,可看見燈塔發射出的光柱,指引著海上的船只。這些光柱,也為恆春半島上的游客,增添幾許屬於此地才有的特殊感受。
一天多的行程匆匆忙忙,走馬觀花,遺憾的是沒有欣賞到關山夕照。墾丁的氣候變化多端,感覺比台北熱很多,風也大很多。回高雄的路上,還經過了風吹砂,據說也是一個墾丁特色。墾丁可以玩的地方還很多,象恆春古城、佳樂水、出火、南灣、森林公園、四重溪溫泉等都可以一去。
恆春半島的墾丁以她的的熱帶海洋風光,奇特的珊瑚礁巖,豐富的海岸森林和植物及墾丁街裡既純樸又熱鬧的景色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船帆石
鵝銮鼻燈塔
在鵝銮鼻燈塔的走廊裡眺望大海
墾丁地圖
貓鼻頭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