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和平島
和平島在清朝前期時稱雞籠嶼或大雞籠嶼,最早島上的原住民為凱達格蘭族的巴賽人,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地區之一。為了要與東北方海上的小雞籠嶼(即今天的基隆嶼)區分,人們便將這裡改名為社寮嶼,即凱達格蘭人房捨聚集的島嶼之意,至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才被改為和平島。由於這裡屬於沉降海岸,因此造就了許多奇岸怪石,便被政府辟為濱海公園。
和平島濱海公園和平島濱海公園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平一路,目前已和台灣本島形成陸連島,從基隆市內搭乘101、205路和平島線公交車,至和平島下車,沿正濱路前行,約20分鐘便可以抵達。由於受季風及海浪侵蝕,這裡形成了諸多如海蝕平台、豆腐巖、海蝕溝、海蝕崖、風化窗、萬人堆、千疊敷、海蝕洞、蕈狀巖、獅頭巖、熊頭巖等奇特奇觀,其中又以千疊敷、蕃字洞和萬人堆最為著名。
千疊敷被稱為豆腐巖地形,為巖石常年受海潮侵蝕,變成一塊塊方形的巖石,遠望活像一片片梯田林立散布,蔚為奇特;蕃字洞位於千疊敷附近,洞長20公尺余。傳說為鄭成功攻退荷蘭人時,荷蘭人的最後據點,蕃字洞內石壁留有古荷蘭文字,如今已成為基隆的古跡之一;萬人堆位於和平島北端的巖岸,因常年受海蝕風化而形成許多奇石,貌似浴池、花瓣、梳妝台等。分布散落四周的石頭,又如同人頭一般,因此稱為萬人堆。
這裡也是垂釣者的天堂,白帶魚、象魚、青魚、龍蝦等都會隨著季節的不同而遨游於和平島周圍。同時還有露營區、烤肉區供游客“嘗鮮”,在徒步游覽完台灣北部沿海的“奇”後,點上漁火,品嘗海味。
轉到一處少人的地方,藍色的海水簇擁著向前,掠過礁石,碎成晶瑩的水珠,消失在陽光中。走在巖石上,一不小心就會打濕腳上的鞋。在附近高起的大礁石上,坐著釣魚人和燒烤者,長長的魚桿甩出一道美麗的弧線,點點星火映紅旁人的臉。這樣的點點身影和如此寬闊美麗的大海,都足以入畫。
據說如果等到退潮時,赤足爬上海蝕平台,會發現許多海洋生物。那是件讓孩子們雀躍不已的事。順著台階往山上走去,沿途會有一些帶射擊孔和瞭望口的小碉堡,這些地方以前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走到山上的觀景亭內,遠眺碧海藍天,一定會心曠神怡。
漁人碼頭環游漁人碼頭
基隆氣候濕潤溫和,雨期長,雨量多,人們把基隆市稱為“雨都”或“雨港”。水草豐美的海港是魚蝦的家園,便成就了這裡林立的漁人碼頭。
現代化碼頭這裡的漁人碼頭已成為集傳統漁業和觀光休閒於一身的現代化碼頭。北縣魚市,感覺類似香港的鯉魚門,一樓新鮮的海鮮任人選購,然後拿到樓上的餐廳去加工。只是北縣漁市的建築是仿歐式的拱形門式的建築,與早期淡水的歐式建築相呼應。二樓是咖啡屋,是完全無障礙空間的設計,視野寬闊,淡水河及觀音山美景可盡收眼底。
跨港大橋屬於白色風帆造型的斜張橋跨港大橋屬於白色風帆造型的斜張橋,以翩翩的優姿展臂銜接漁港兩岸,並接連木棧道與觀光魚市,除可充分顯現跨港橋的功能外,還因夜間搭配五彩變換燈光,使得前往淡水漁人碼頭的游人,可在白天登橋觀賞海景、夕陽,入夜後還可觀賞到五彩缤紛的漁港夜景,這座大橋已經成為了淡水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