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課本上就讀到寶島台灣有兩個最為著名的地方,其中日月潭因為日月潭潭中有一小島,此島以北湖形如日輪,以南似新月,所以才稱為日月潭。而那時候,只是覺得日月潭好神奇,這地方一定是一個極美的地方。
當慢慢長大才發現,日月潭距離自己很遙遠,因為那不是一個真實的景色,而是完全通過想象與圖畫而構造出來的物體,畢竟看過她的人是極少數的,但是不知道的人幾乎沒有。 這個像一種烙印長時間的影響著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日月潭,想象的美好要遠遠大於現實。 當真的走進日月潭的時候,已經是看過了太多江河湖泊,不再是曾經單純懵懂的小子,那種對於日月潭的想象:夜空中掛一輪明月,而在明月下的日月潭發出爍爍白光,讓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充滿了神秘感,就像是脫俗於世外的仙境之地。 在真實的視野中一下子完全被打破,現代化的游船停靠在岸上,在流動的人群中,想要看全日月潭的全貌似乎都很難,而周圍除了環境不錯之外,現代新型的建築與日月潭也顯得有些不協調,雖然水電站看似深藏,讓人感覺恰似桎梏一般。 於是便環湖游,到西北腳下,遠遠就可聽見水流聲大起來,猶如雷鳴,仔細看是通過一個大隧道引水入湖的入水口。入水口噴出的水花四濺,勢若蛟龍,雖比不得黃河瀑布,但氣勢仍在。 西北角的半島上如今有人居住,據說是曹族人遷移至此,如今完全成為觀光旅游中心地。專線汽車、公路等多以此為起點或終站。各色酒店與客棧並行,大大小小,雖然帶來了人們出游的便捷,但隱約與原本的環境還是發生著不多不少的變化,但想來也就釋然,若是沒有這些建築,來此將又要花費多大的代價與時間呢? 在資料中顯示,清朝時,日月潭即被選為台灣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別一洞天" 之稱。這一種說法與三亞的大小洞天中“別有洞天”的確有異曲同工之處,這讓人顯得有些意外。但我相信在清朝的時候,一定會比現在更為天然。 雖然行走的簡單,很多景致在想象中失去了顏色,但是絲毫不影響所有的內涵,不曾想會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親近日月潭,但是最終還是被日月潭所感動,無論是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再多變化,不變的是所賦予其那些影響深遠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