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交,水沙連,日月潭是顏色的詩。五月是青灰色的淺愁,六月是靛藍色的天真,七月是銀白色的浩蕩,八月是墨綠色的幽深,九月呢,是碧藍色的澄明。
沿著33公裡的環潭公路,或者想要更貼近,就選擇14條自然步道的任一,從遠處、從近處,從高處、從低處,把這面如詩的湖水看個仔細。每一個位 置、每一個角度,都會呈現給你不同的容顏,而一樣令人迷醉。其中貓囒山步道、後尖山步道、青龍山步道和水社大山步道,並稱為“明潭四秀”,均擁有絕佳的眺 潭景致。
日月潭彩雲
爬到山上俯瞰,波光潋滟的湖心,一點小島如一葉浮萍,那就是拉魯島。以此為界,島之東北,湖水形圓飽滿如日;島之西南,湖水狹長微彎如月,故名 日月潭。浩渺奇秀的風景,讓它在康熙年間就名列“台灣八景”之一,號稱“海外別一洞天”。由玉山和阿裡山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的日月潭,海拔748 米,本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源全仰賴天上灑落的雨水。日本侵略時期,為了開發水電,開始修建日月潭發電站。由於僅憑日月潭湖水無法達到發電需求, 因此在離它最近的武界建了一道壩,以截取濁水溪的溪水,並通過一條長約15 公裡、穿越水社大山的地下水道,輸水儲蓄到日月潭。又於湖周地勢較低處,建造了水社及社頭兩個水壩,使得水面上升。1934年完工後,滾滾注入的溪水,迅速淹沒了一個個矮小的山丘,最大水深達到27 米,水域面積擴大到900 多公頃,比杭州西湖還要大出1/3。於是,在連綿大山的青青懷抱中,誕生了台灣第二大湖(最大的湖泊為曾文水庫,亦為人工湖)。
日月譚日出
朝夕映照著天光雲色,上漲的湖水,讓拉魯島的面積也大為縮小。這座島,本是台灣最小的原住民族群——邵人的舊聚落,傳說邵人的最高祖靈 Paclan 就居住島上,因而也是族人的聖地。後來改名光華島。1991年,官方又將“拉魯島”的舊名還了回去,並在島上遍植邵人的祖靈樹茄苳,算是將拉魯島還給了邵 人。
過去,居住在平原上的平埔族,把居住山裡的人稱為“沙連”。在他們看來,日月潭,就是藏在山間的一大片碧水,因此直呼邵人為“水沙連”。這個聽起來頗有幾分詩意的名字,也成了日月潭的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