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到北京,是三年前的事情了。此次到北京別有一番風趣,離開包頭(內蒙古),由北方進入北京,我想我應該是正在沿著當年蒙古大軍進攻中原的路線吧!夜裡,火車帶著它那不快不慢的步伐,向北京的方向前進,窗外是一片的漆黑。
到北京,是為了尋找當年那失落的紀念,《河北萬裡行》的16卷底片,不知花落誰家,只留下16本之前沖洗出來的照片。當然,也有部分原因是為了乘中國50周年國慶之際,再到北京看看,北京長大了嗎?
新中國雖然已經50歲了,但是北京城的年齡卻已經有好幾百歲了。如果有人問:“到北京看什麼?”“故宮、天壇、長城”在大馬,回答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答案基本上都一樣。
天壇悠思
天壇,當年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的地方,這次到天壇再也沒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了,我從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肆虐,想起了清兵入關時的理智,當年的揚州十日、嘉慶三屠,也只是清兵在得到頑固的抵抗以後的發洩,是可以理解的。不妨想一想,10年前在天安門的那場被指為“動亂”游行,又是如何被平息的吧!清兵入關,不但沒有肆意燒毀明朝原有的建築,反而在其原來的基礎上,經營得更宏偉、更富麗、更堂皇。故宮如此,天壇、地壇亦是如此矣!反清復明的口號,只是一小撮人以前朝帝皇的名義耀武揚威的手段罷了;同樣地,解放後的中國社會,亦潛伏著以宗教為幌子的親民國組織--?貫道。(名字不宜全寫出來,因為這一個道教組織在台灣、大馬,甚至東南亞各國都有多的信眾。)
說回天壇。天壇依舊,只是國內的游客增多了,三年的時間,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人民的收入提高了,旅行自然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圜丘上擠滿各種各樣的人,黑頭發的、黃頭發的、還有那種半黃半黑--好似刷油漆時不慎染上各種彩漆的,都有。一股股的導游用各種不同的語言,講著不同的導游詞,雖然離不開皇帝在祭天時,會在圜丘上宣讀祭文之類,但是添鹽加醋的情況,可使對圜丘的介紹出現好幾個不同版本。
來到祁年殿,人人都在排隊上殿,但每當碰上排隊,總少不了喜好插隊的害群之馬,仔細一瞧,都是擁有悠久文化的炎黃子孫。外國游客用外語在後頭評論著,他亦無動於衷,聽而不聞嗎?也許是聽不懂外語,但是卻叫同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為之慚愧。三年了,還是在外國人面前出洋相(也許應該說是“土相”)。三年前,是一個到北京的國內游客和地道的北京人在公共汽車上爭吵,論題是:“誰比較有文化,北京人,還是外來人。”(有文化的人會在公共汽車上吵架嗎?)三年時間一晃而過,國民的收入提高了,天壇還是天壇、人們的修養依然如故,是怕輸嗎?
青山依舊在,長城雄風萬古存
若不是從包頭乘火車進入北京,不曉得八達嶺的雄險,幾日前領教過八達嶺的英姿,固然知道,在八達嶺上建長城,足可體現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戰略優勢。上次登長城,是為了當好漢,然而“好漢”只登上海拔747米,匆匆地買了一張“好漢證”,就鳴金收兵了。這次卻來到了海拔1000多米處、近代修復的長城的盡頭處。不遠處,就可見未經修復的長城了,雖說未經修復,與潘家口水庫的水上長城相比,還算是比較新的了。
青山依舊在,山巒起伏的八達嶺之上,長城蜿蜒地盤附著,猶如沉睡的白龍,正在靜侯著破空騰飛的時機。攀登長城,是一項重體力的活動,有地方,長城的坡度幾乎達到25度,就快接近垂直了,當然有石級供繼續前進,抬頭向上一望,Wau!無限春光盡收眼底。我在想,究竟當年的站馬如何能奔馳於如此陡峻的城道之上?
烈日當空,最熱鬧的就是長城上的小商販:“礦泉水4塊一瓶,可樂6塊一聽。”四馬齊驅的城道,被他們占去一半,還有一半讓給觀光的游客,人擠人好不“熱鬧”。
得不到安寧廣場--天安門廣場
離開北京的前一天,到北京站購買回程的火車票,購得票後,與同伴兵分兩路,獨自一人來到這個“不曾安寧的廣場”。記得三年前,我把天安門廣場比喻為“不曾安寧的廣場”時,曾招來某人的異議,也許那個某人真的未曾到過中國的這個舉世聞名的廣場吧!我想應該順便告訴他:“天安門廣場不收費,有空不妨多去看看吧!”
不管有沒有活動,或是舉行有針對性的聚會,天安門廣場確實是得不到安寧的廣場,早上太陽還未升起,廣場上已經擠滿等待瞻仰升國旗的人們。升國旗後,人人都到毛澤東紀念堂排隊等待瞻仰毛安哥(Uncle)的遺容,蜿蜒的隊伍至少也有三四百米,據說每天有萬多人前往瞻仰毛安哥,叽叽喳喳的人群,廣場靜得下來嗎?中午、下午游人不斷。傍晚,在廣場上放風筝、散步、閒聊的人更是無法計算。入夜,天安門廣場更是人山人海,這裡的夜景,雖沒有上海南京路的燦爛霓虹,但也毫不遜色。
長安街上,汽車明顯地增加了,腳車(自行車)明顯地減少了,這是中國經濟飛快發展的象征,三年前還可以借天安門的毛澤東像為背景,照張腳車、游人、汽車三合一的照片,現在真是難上加難。
在中國五十周年國慶之前,在重游了北京的天壇、長城和廣場,真是感觸良多,三年的歲月,人的性格依然保留著那種怕輸的心態,但是經濟的發展,卻翻了一翻,八達嶺上的白龍,隨時都會騰空翱翔,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筆於:北京華僑補校宿捨
到北京,是為了尋找當年那失落的紀念,《河北萬裡行》的16卷底片,不知花落誰家,只留下16本之前沖洗出來的照片。當然,也有部分原因是為了乘中國50周年國慶之際,再到北京看看,北京長大了嗎?
新中國雖然已經50歲了,但是北京城的年齡卻已經有好幾百歲了。如果有人問:“到北京看什麼?”“故宮、天壇、長城”在大馬,回答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答案基本上都一樣。
天壇悠思
天壇,當年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的地方,這次到天壇再也沒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了,我從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肆虐,想起了清兵入關時的理智,當年的揚州十日、嘉慶三屠,也只是清兵在得到頑固的抵抗以後的發洩,是可以理解的。不妨想一想,10年前在天安門的那場被指為“動亂”游行,又是如何被平息的吧!清兵入關,不但沒有肆意燒毀明朝原有的建築,反而在其原來的基礎上,經營得更宏偉、更富麗、更堂皇。故宮如此,天壇、地壇亦是如此矣!反清復明的口號,只是一小撮人以前朝帝皇的名義耀武揚威的手段罷了;同樣地,解放後的中國社會,亦潛伏著以宗教為幌子的親民國組織--?貫道。(名字不宜全寫出來,因為這一個道教組織在台灣、大馬,甚至東南亞各國都有多的信眾。)
說回天壇。天壇依舊,只是國內的游客增多了,三年的時間,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人民的收入提高了,旅行自然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圜丘上擠滿各種各樣的人,黑頭發的、黃頭發的、還有那種半黃半黑--好似刷油漆時不慎染上各種彩漆的,都有。一股股的導游用各種不同的語言,講著不同的導游詞,雖然離不開皇帝在祭天時,會在圜丘上宣讀祭文之類,但是添鹽加醋的情況,可使對圜丘的介紹出現好幾個不同版本。
來到祁年殿,人人都在排隊上殿,但每當碰上排隊,總少不了喜好插隊的害群之馬,仔細一瞧,都是擁有悠久文化的炎黃子孫。外國游客用外語在後頭評論著,他亦無動於衷,聽而不聞嗎?也許是聽不懂外語,但是卻叫同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為之慚愧。三年了,還是在外國人面前出洋相(也許應該說是“土相”)。三年前,是一個到北京的國內游客和地道的北京人在公共汽車上爭吵,論題是:“誰比較有文化,北京人,還是外來人。”(有文化的人會在公共汽車上吵架嗎?)三年時間一晃而過,國民的收入提高了,天壇還是天壇、人們的修養依然如故,是怕輸嗎?
青山依舊在,長城雄風萬古存
若不是從包頭乘火車進入北京,不曉得八達嶺的雄險,幾日前領教過八達嶺的英姿,固然知道,在八達嶺上建長城,足可體現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戰略優勢。上次登長城,是為了當好漢,然而“好漢”只登上海拔747米,匆匆地買了一張“好漢證”,就鳴金收兵了。這次卻來到了海拔1000多米處、近代修復的長城的盡頭處。不遠處,就可見未經修復的長城了,雖說未經修復,與潘家口水庫的水上長城相比,還算是比較新的了。
青山依舊在,山巒起伏的八達嶺之上,長城蜿蜒地盤附著,猶如沉睡的白龍,正在靜侯著破空騰飛的時機。攀登長城,是一項重體力的活動,有地方,長城的坡度幾乎達到25度,就快接近垂直了,當然有石級供繼續前進,抬頭向上一望,Wau!無限春光盡收眼底。我在想,究竟當年的站馬如何能奔馳於如此陡峻的城道之上?
烈日當空,最熱鬧的就是長城上的小商販:“礦泉水4塊一瓶,可樂6塊一聽。”四馬齊驅的城道,被他們占去一半,還有一半讓給觀光的游客,人擠人好不“熱鬧”。
得不到安寧廣場--天安門廣場
離開北京的前一天,到北京站購買回程的火車票,購得票後,與同伴兵分兩路,獨自一人來到這個“不曾安寧的廣場”。記得三年前,我把天安門廣場比喻為“不曾安寧的廣場”時,曾招來某人的異議,也許那個某人真的未曾到過中國的這個舉世聞名的廣場吧!我想應該順便告訴他:“天安門廣場不收費,有空不妨多去看看吧!”
不管有沒有活動,或是舉行有針對性的聚會,天安門廣場確實是得不到安寧的廣場,早上太陽還未升起,廣場上已經擠滿等待瞻仰升國旗的人們。升國旗後,人人都到毛澤東紀念堂排隊等待瞻仰毛安哥(Uncle)的遺容,蜿蜒的隊伍至少也有三四百米,據說每天有萬多人前往瞻仰毛安哥,叽叽喳喳的人群,廣場靜得下來嗎?中午、下午游人不斷。傍晚,在廣場上放風筝、散步、閒聊的人更是無法計算。入夜,天安門廣場更是人山人海,這裡的夜景,雖沒有上海南京路的燦爛霓虹,但也毫不遜色。
長安街上,汽車明顯地增加了,腳車(自行車)明顯地減少了,這是中國經濟飛快發展的象征,三年前還可以借天安門的毛澤東像為背景,照張腳車、游人、汽車三合一的照片,現在真是難上加難。
在中國五十周年國慶之前,在重游了北京的天壇、長城和廣場,真是感觸良多,三年的歲月,人的性格依然保留著那種怕輸的心態,但是經濟的發展,卻翻了一翻,八達嶺上的白龍,隨時都會騰空翱翔,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筆於:北京華僑補校宿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