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隨著一路昏黃的燈火,鐘上的時針准確地標明著:“21:28”。這就是北京!一種濃郁的文化氣息夾雜著令我十分不適的受污染空氣,樸面而來。明清的巍峨帝都都隱沒在茫茫夜色裡,一出站台,湧動的人流明顯地洋溢著一種對理想的向往。
我明白北京站外那些充滿熱忱的人們,便地所謂的“北漂集團”。只要看一看他們,便會明白,漂泊並不地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浪漫。正如那些席地而臥在北京站外的“北漂人”進入夢鄉,北京不太睛朗的天空或許是他們畢生的夢想,但醒來之後,更多的將是現實生活的殘酷。因為理想與現實往往只隔著一層紙,但人們卻往往捅不破。
大城市高度文明的背後,往往掩蓋不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正不斷地拉遠。北京人出了名的熱情與能侃仿佛也敵不過冷漠的入侵。我和前來接我的友人走在只有微弱燈光也正如這燈光一樣,只能在風中搖曳。
北京是個地域廣闊的城市,上千萬的人口在大街小巷來來往往。但如果失去了希望與人性,北京也就失去了她的大氣與雍容。
在新街口大街上,沒有星星,我對北京的第一印象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大,雜亂,骯髒,我很迷惘,想起了克裡亞克他們的《在路上》。也許真的距離才能產生美。
二
故宮。明清皇帝們的“官邸”。金碧輝煌的背後是什麼,沒有人在意。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偶爾幾個明主的洞 萬裡和更多昏君的宮帏艷聞。淚水往往為歡笑所代替。
一踏進午門,幾乎所有人都為這雄偉所震撼。鼓掌、歡呼、幾千年來的歷史便是如此,我們往往只就記住了那些高高在上的王侯們的叱咤風雲,卻忽略了這輝煌的背後有多少草民的血淚。只有草民的盲目仰視,只有統治者的高高在上,平等的人權消失,人性也逐漸泯滅,剩下的只有中國幾千年來可怕的權力威勢。
故宮的布局依舊是中國建築傳統的中軸線對稱擴展。建築的嚴謹與凝重,從另一方面折射擊著國民的因循守舊。全國權力最高的象征——故宮,也無一例外地沾染了這種瘟疫,保使創造守的氣息使富有有靈性的中國人慢慢地變得遲鈍,乃至使創造被扼殺。最終,原地踏步的中國人只能看西方人使著自己發明的火藥武裝起來的槍炮屠殺、掠奪。
一個民族要善於創造與反思,中國的自視過高與夜郎自大使自己吃了不少苦頭。月亮不一定是外國的圓,但我們更要看到中國的月亮也不一定圓。
故宮裡常有游客穿上清宮裝拍照留念,每到這時,我都不禁想起清東陵,清西陵裡蹦出的僵屍。在辛亥革命過去了八十多年的今天,中國人仍倒在封建帝制的懷抱裡自我陶醉。無論是清宮照,還是“還珠格格”,都讓我為譚嗣同,秋謹、徐錫麟他們感到悲哀。
故宮凝聚了民族的榮耀,更蘊含了濃重的悲傷。太和殿在我身後,正如封建殘余只能在民主的身後苟延殘喘。
三
我在故宮發現了這一幕:故宮南方的正門——午門,只准外籍游人進入;左偏門由華籍散客進入;右偏門由華籍旅游團進入。
我在全聚德前門總店以發現了這一幕:二樓接待中國散客;三樓接待中國客人整桌的訂席;而四樓只接待外籍客人。
故宮、全聚德烤鴨都是北京的特色王牌。但我一直懷疑我呆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一百多年前的租借地。隱隱約約地,我想起了一塊牌子: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故宮與全聚德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這樣解釋:照顧外賓有利於樹立良好形象。問題在於同樣是顧客,外國人可以享受到中國人享受的,中國人卻只能眼巴巴地看看外國人以故宮正門走進去。
魯迅先生所深惡的國民奴性似乎已在我們的血液裡扎根,所以我們一見了洋人仍忽不住在作揖、膜拜。我們的可悲在於我們自行地在自己的土地剝奪了本來可以擁有的權力。我們一樣可以從故宮的正門進,我們一樣可以在前門全聚德的四樓大嚼烤鴨。人人平等,不是口中說說,更在於行動。
四
一向認為旅游不僅是看看山水,拍拍照相片,更是種全身心投入的過程。旅游前的了解背景很重要,這次的北京之行的准備算是比較充分的,連《燕薊詠史詩集注》這種冷門書也翻了四五遍,但仍覺有所遺漏。或許真的得等到有天使生命完全與旅游融合為一體時,才不會有這種缺憾。
1999年7月24日19:58,兩分鐘後我離開北京。外面的天依舊湛藍,斜陽染紅了西南一角。當火車的汽笛鳴響之前,我仿佛覺得人文的北京比自然的北京更可貴。在這片土地上或許有黑暗,有骯髒、但颀城不也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火車開動了,我突然覺得北京的黑夜給了我些什麼。經歷與思想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