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媽媽來過,爸爸也來過。這回,剛結束中考的我也要來了!
買了200圓一張的T54次特快車票,在臥鋪中睡上一夜,隔天一早,看見的便是河北的土地,再過不多時,
就到了北京。
北京站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還有就是很亂,和媽媽的同事好不容易才繞了出去,然後坐上39路車。
北京的公交車,說實話,大部分還是那種老式的售票車,隨著售票員的報站,售票,讓人感到一種懷舊
的味道。從車上看北京,依然是那麼大,隱約中在高樓中穿行,不一會就到了一個叫磁器口的地方,一路上
只能記得的地方只有一個好象叫哈德門大酒店的地方,還有就是新世界商廈,至今的我對北京崇文門一帶
仍然不是很了解。
到了磁器口,吃了點油條豆漿,又坐上了23路去往《中國環境報》報社,走的是廣渠門大街,可是那窄窄的
馬路最多只能容納2輛汽車行駛,不知道北京人為什麼要叫它“大街”,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大氣”?或者
古時候這樣的街也可以稱之為大,所以一直延用至今了。不知道改造後的它現在是什麼樣子。
下了車,在胡同裡轉了幾個彎,就來到了報社,裡面的設施還可以,我稍稍坐定,就耐不住性子,去天壇了。
對北京所有的景點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天壇了,再加上這回天壇離我最近,當然也成為我的首選。
那祈年殿的圓形建築和藏藍色的三重頂,我非常喜歡。
我一般到了一個城市,先是喜歡步行,以求更親近它,更好的了解它,這次也不例外,一路上欣賞夠了北京
的市民生活,看見了一個從某些畫冊雜志上看不見的北京:起早的人們三三兩兩聚集在小吃攤前吃早點,
賣小百貨的,冰棍,蹬三輪車拉貨的,收破爛的,夾雜在上班上學的人群中,往來於大街小巷,街兩邊,
賣西瓜的、剃頭攤子,炸醬面館不時可見,馬路上堆積的塵土在汽車駛過之後飄揚起來,好象大地吐出的
清早的哈氣,昭示著這個城市剛剛醒來。
北京的大,還是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地圖上看起來很小的地方,要走很長時間,從報社走到天壇就用了我
將近半個小時!終於走到了北門,看見一群老太太在門口排隊買東西,連忙上去問,不料我這與北京人有生
以來的第一次接觸就碰了釘子,那個老女人以一種鄙夷的眼光算是回答了我頗為禮貌的問題,後來的一位
老人告訴我,他們是在買月票。
我沒有繼續搭話,恐怕遭倒更為不友善的回應,於是急匆匆買了票,進了園。
和別的人不同,北門應該算是天壇的後門,從這裡進去,比喧鬧的南門安靜的多,在蒼松翠柏草地鮮花中,
我意外的發現了掩映於其中的祈年殿,仿佛也是那麼的寧靜與莊嚴:深藍色的三重圓頂讓人不由得的產生一種
崇敬感,镏金的圓頂又和深藍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莊嚴中又透露出一種古典美。我欲發迫不及待了,加快了
腳步,想早一刻一睹它的全貌。
我的印象中,我是從丹陛橋頭的東側進入天壇之中的,而這也是天壇的中央,我好比從中間撕開了它,從而
得以更加深刻的觀察它,體驗它。
進去的時候,向南望,是圜丘和南門,再往南,則是在早上的霧霭中尚未完全醒來的老北京,往北望,則是
漫長的丹陛橋,橋的另一端,是皇穹宇那小小的圓頂,後面則是祈年殿,從這個角度看被重重殿宇掩映下的
祈年殿,讓人覺得更增添了一份皇家的威嚴。
我決定先去往圜丘,把最美的祈年殿留在最後。進入圜丘的內部,只見一做三層的漢白玉的圓形建築坐落於正中,
周圍是一些古時候祭祀用的器具,可惜都是後人仿造的,想當初北京淪落的時候,那些奇珍異寶都被肆意的毀壞,
這些無足輕重的東西自然命運更不為人重視了,也許不知從哪裡隨便飛過來的一枚炮彈,就將那些神聖的器物
化為飛灰了。
走上圜丘,真的有一種“升天”的感覺,好比每上一層,就增添了一份“皇氣”,與天也更加接近了一分,
走到正中,就看見地上的一塊石頭,被好多人爭搶著踐踏,這想必就是聞名的三音石了,據說站在上面可以使人
說話聲音增大,我試了一試,的確大了一些,不知道是因為自己下意識的說話聲大了一些再加上周圍的游客說話聲
摻雜在一起使聲音增大,而自己的耳廓又不由得的張大使聲音被主觀的增強,還是這三音石真的有那份效力,不知道
當初站在這裡的皇帝是否因為怕自己的聲音小上天聽不到,還是因為怕和上天對話而掩飾內心的驚恐呢?
離開了圜丘,沿著長長的丹陛橋向我的神往的祈年殿走去。在好心情的驅使下,再長的路也會顯得很短,不多時我便
到達了皇穹宇,這裡用最恰當的話來說,好比是一個只有一層屋頂的祈年殿,最有名的不在這裡,而是它周圍的回音壁,
一個人在牆壁這面說話,對面的人把耳朵貼在牆上就可以聽見他說話的聲音,我只有一個人來,沒有辦法體驗,於是
頑皮的用石頭狠狠的敲擊了一下牆壁,而後遠遠的跑開了——向著祈年殿。
從正面完整的看祈年殿,我在書上有過體驗,並且也曾幻想著自己會有這一天,如今真的實現了,發現眼睛好象不夠用了,
想一下子到處全都看到,又發現自己沒有那麼廣闊的視野,只有一點一點的品位了:藍藍的天,藍藍的屋頂,仿佛融合在
一起,那麼的深邃,走近它,直到它完全占據我的雙眼,我的心。走到祈年殿門口,可以望見裡面的供奉的牌位和那紅色
镏金的龍柱,依舊是威嚴。到了這時,對它的神秘感似乎已經消失,覺得有些空虛了,於是不知為什麼的離開了這裡。
向西到了齋宮,看見了“無梁殿”——所謂無梁,就是沒有房梁,北方人的民居裡房屋頂部正中都是有一根房梁的,而這個
殿中竟然沒有,我猜想大概是又應用了什麼物理學的原理了,離開的時候,有人問我敲鐘不敲,做那種累人的活,自己被
震得夠戗,反而便宜了別的聽眾,我才懶得去做,沒有搭理他,離開了天壇。
臨走的時候,意外的來到了長廊,這裡才真正的體現了北京人的文化底蘊:唱戲的,拉琴的,寫毛筆字的,比起我們沈陽
的人們聚眾打牌強得多,不過和海口想必,沈陽的公園還有一兩聲吊嗓,海口的公園靜得很,沒有文化。
一個老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用一根很長的毛筆——從腰部到腳下——蘸著水在地下寫字,而且字還不賴,我一開始
想向他討教,後來退卻成合影,到最後想到在買票時的遭遇,生怕再被羞辱:而等小畜,何來胡鬧!於是懷著滿肚子遺憾
與氣憤離開了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