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對中國古代建築還是一個印象:黃頂紅牆。因此想象北京故宮也大概如此,只不過大些,於是轉了天壇的下午,就要去拜訪故宮了。在珠市口下了車,沿著前門大街向著遠遠的前門箭樓走去,那裡並沒有吸引我,黑黑的古代的大型炮樓罷了,只不過那裡發出的不是子彈,而是箭,因此在侵華戰爭中才沒有招致外國紳士們的反感,所以留存至今吧。繞過箭樓,是為了國慶正在裝修的前門,這裡和一般的城門也沒什麼區別,無非大了些,接下來是完全封閉的同樣在整修的天安門廣場,透過廣告牌可以隱約看見毛主席紀念堂,紀念碑還有遠處同樣在裝修的天安門,主席的照片有沒有被防塵措施遮擋起來,我忘記了。
這樣的景致是絲毫不會讓我繼續去欣賞故宮的,因為我知道即使進去和外面的景色也差不多,所以我繞到了東邊的南池子大街,這條街,是和廣渠門一樣寬闊的,沿著它,在樹陰的遮蔽下,我看到了不同的故宮:長長的無盡頭的紅牆一直延伸到遠方,間或透出宮殿的一角,讓人覺得皇家的森嚴與神秘。我在這種氣氛下,走得毫無生氣,再加上路是那樣的漫長,走了半天,看見一條馬路,以為早已經到了頭,誰知道才剛剛到了東華門,給媽媽打了一個電話,報了情況,接下來又是漫漫長路。好容易到了沙灘後街,才體會到故宮的博大。之後沒有力氣再去走。站在外面看了中國美術館,從標牌上欣賞了北大紅樓,詢問了辦理月票的事宜,回報社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急匆匆的出了門,依舊是珠市口——前門——天安門廣場。廣場到是開放了,瞻仰主席的儀容的人是那麼多,仿佛看見了他之後就會成仙得道,我討厭等待,沒有去。紀念碑到是很雄偉,那幾幅雕刻和主席的字都不錯!大會堂我沒有進去,因為當時不知道那裡也會對外開放,倘使現在,我是更不願意進去的,因為聽說有我討厭的人會在裡面宴會廳裡吃高雅的飯。天安門依舊沒有裝修完畢,不過主席的慈祥的照片露了出來,東西華表也還安好,我先沒有進入故宮,先是看了東邊的太廟,現在被改成了勞動人民文化宮。可惜這胡亂的改造讓這裡既沒有文化宮的影子,太廟的風景更加蕩然無存!冷冷清清的園內只有鳥和蟬聲與那些昔日香火不斷的宮殿相伴,甚為巍峨雄偉——我認為他不比故宮內的任何一座宮殿差,可是它被人孤零的
遺忘在這裡。從緊鎖的門向裡面望去,黑洞洞的只能隱約看見一些桌椅。我不得不離開這讓人失望的處所。與它相對的中山公園要比這裡熱鬧得多,大約是這裡是“公園”的緣故吧。這個地方是原來的皇家社稷壇,是皇帝祈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地方,所以意義比祭祀逝者的太廟要好些,所以招徕得人也多些吧。
社稷壇由五種顏色的土構成,主要代表五谷:稻黍社稷麥,中央是一塊方型基石,象征著皇權的穩重。這裡的一座八角亭還是很不錯的,盡管是仿古建築。
離開了這裡,開始我的故宮之行。
走回到天安門,經過了西華表——和沈陽北陵的差不多,或者說還不如,跨過了為無數名人群眾汽車所經過的金水橋,穿過了天安門長長的門洞,展現在眼前的就是同樣正在裝修的端門,比天安門要高大一些,過了端門,就是聞名的午門,說它聞名,原因有三:一是午門廣場現在成了天安門廣場升旗儀仗隊的訓練處所,即便是中午,依然有好多人圍在老遠的欄桿周圍看他們操練;二是梅塔曾經在這裡指揮過《圖蘭朵》,讓普契尼的中國公主終於返回故鄉,三大男高音也曾在這裡演唱過,盡管效果不是很好——我認為;三是從無數的小說電視中看見聽見的“推出午門外斬首”,這個理由盡管不是很吉祥,但是恐怕是最為人熟知的了。
那時午門也正在裝修,好在它的建築高大,裝修的那小部分沒有有礙觀瞻,我請人給我留影,沒想到一位北京的紳士干脆的回絕了我:你哪兒的?我當時也被這無理驚駭得忘記了自己的家鄉,於是找了一個地位稍微低下的游客給我拍了一張。從那以後,我一般拍照都是找游客的,現在有了三腳架,不求人了!買了票,本打算用身份證證明我自己未成年的打算被售票員以“未成年不代表是學生”的理由拒絕給我半票,所以花了35圓(現在好象是60圓了),存了包,走了進去。
太和門前的廣場,是我迄今見到的最宏偉的廣場了,不是因為它的大,而是那種氣勢:周圍空曠的很,只有矮矮的圍牆和兩座城門:其中一座還帶有當年闖王攻打故宮時留下的一只箭頭。背後是宏偉的午門,前面則正對著太和門,後面隱約可見層層的殿宇。讓人有一種背倚泰山,放眼黃山的感覺。穿過廣場,走進太和門,太和殿就在眼前了,令我失望的是,這裡同樣的在裝修,不過也多虧這裝修,我可以到殿門口,向裡面拍照了,留下了許多“內部資料”。它身後的中和殿,保和殿也同樣的在裝修,我不知道裝修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要我欣賞的話,我寧可去看略微破舊一點的,裝修後的殿宇:紅得太刺眼!過了三大殿,走入了故宮的內廷,可惜三座宮殿的名字我都已經忘記,“正大光明”的匾額也忘記了掛在那裡,
我唯一的印象就是內廷很窄小,失去了氣勢,皇帝也許對外講究大排場,對內就略微實際一些?我想。出了內廷,就是故宮的後花園:兩座雕刻精美的銅麒麟守在門口,取代了以往的石獅,昭示著這裡的與眾不同,一座假山流水仿佛宮殿群中的另類,突兀在眼前,接下來的是林蔭、古樹,然後就是一座小型的園林了。蘇州的園林我沒有去過,想來他們不是一個風格的了,這裡似乎一下子就可以看到底,而沒有那些一步一景的雅致。這裡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座奇特的亭子了:上圓下方的重沿結構恐怕在國內也是很少見的了。再往前走,我就要成出宮的小燕子了,想想包還在午門,我沒有離開神武門,轉道西六宮了。如果說故宮的相似建築要分類的話,我要給他們分三類:東邊的建築是男性的,中軸線上是中性,西邊的就是女性了,原因很簡單:和住在裡面的人相對應。當年慈禧本應到東宮去,可是在西面卻一直沒有走,得到了“西太後”的名字的同時也為這裡加上了女人的味道,再加上這裡的慈寧宮與慈寧花園,盡管沒有對外開放,
但是無疑又讓西宮更加女性化了。這裡的宮殿大多數是關著門的,我只能透過玻璃窗(後來安裝的)一窺裡面的奧妙了,離開了西面,跨過了一條長長的街:兩面的紅色夾著中央窄窄的長長的路,仿佛展示著這座皇家宮殿的無數的歷史與無窮的奧妙,順便說一句:當時我還不是“還珠格格”迷,所以沒有去漱芳齋,下回來故宮,要作為補償的,就是不知到時候會不會又趕上裝修,或者被告之:未對外開放,理由是:作為倉庫!東面的景致顯然要比西面的好得多,原因到不是因為男性化的緣故,而是這裡被用做展館了:珍寶,鐘表,字畫。而且到這裡還要穿鞋套,防止磨損地下的金磚,所謂的金磚,並不是真正的金子,而是古代工匠利用高超技藝將一些顏料作成金色,附著在石頭上形成的“包金”金磚,由於大量的顏料已經被磨損掉,才想起了
這個保護措施。而且據說國外的游客將鞋套帶走,或者留做下回穿,或者作為紀念。而國內的游客的鞋套早被清潔人員集中起來丟掉了。
瞻仰了九龍壁——中國的龍壁只有三處,故宮,北海,還有大同的華嚴寺,而這裡的龍壁尤為出名,因為只有這裡的龍是五爪,其余兩處只有四爪。不知道龍王爺知道自己的兒子們遭受了這樣的不公正待遇是否還會保佑皇帝呢?
進了展館,以往只在書上出現的物件變成了現實,金發塔(乾隆為紀念亡母,將她的頭發收集起來,存在這座塔裡以示紀念——我忘記了以前在哪部電視裡看到了一個小孩子將他亡母的頭發收集起來,掛在胸前,我更喜歡後者的真情)並不是那麼耀眼,《清明上河圖》在昏暗的燈光下更為模糊。出了這些展廳,轉了幾道彎,見到了珍妃井——因為當年慈禧出逃的時候逼太監將光緒的充妃推倒了裡面而得名,到也陪上了幾個殉葬者:一些不聽大人管教的孩子不慎落了下去。不知道日後如果挖掘這座井的時候,人們看見一個女人和幾個小孩的骸骨又會做什麼猜測呢!走累了半天的我,望著夕陽下的故宮,沒有任何感想,和它告別了,從午門出去,繞道東南角樓,然後是北池子大街,美術館,報社。
我第二次看故宮,是在景山上了,這裡看去,一片的輝煌,可惜我沒有象在照片上那樣看見遠處的大會堂。北京的天氣遭得很,一片黃的宮殿上面仍舊籠著一片黃,不知是反光,抑或是灰塵,更可能是海市!只知道從這裡的景致是全而不美了。
最後的一次欣賞它,是在去北海的路上,西北角樓在南海上望去,襯著藍天白雲綠樹,竟然也會讓人感覺輕松,而不是皇家的壓抑了。
後記:這篇文章拖了一年才完成,其實也就是12月31日到1月2日,這麼“長”的時間來寫故宮,也算對它的“博大”的具體體現吧。現在的我,過了一年,沒有長大,還在為昨天沒有聽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而生氣:學校不組織,校外朋友搬家,無線電收不到中央台……我只能憑借2001年對NICOLOS的印象來評價他今年的指揮了,可是有些樂曲我是沒有聽過的,以後買碟吧,去年為了它花了120,今年是多少呢?心情不好,不去理會了!
過幾天期末考試就要到了,很簡單,對於我。寫這片文章,是考試期間的放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