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的銀杏樹葉全黃了,街兩邊的樹枝杈相接,一條金黃的走廊,向前伸展。
汽車馳過,街太短。
和平裡一帶的街區平平淡淡,像大量上世紀50-80年代的建造物一樣,千樓一面,毫無特點。以至於幾次三番地我都走錯,很難找到一個地標給出租車司機指點。
不過慢慢地也發現了一些它那埋藏在平淡之下的內涵,比如我知道在主街後邊的一條小巷裡有一家“草原興發”專賣店,那裡能買到各色雜糧——玉米糁、荞面麥,還有現制的黃橋燒餅。我還知道青年溝十字路口處有很大的海鮮市場,裡邊有各色多頭魚、黃蠟丁、蛏子、毛蚶,很大很大的扇貝,很新鮮,都賣著相當便宜的價錢。
那市場內外總是濕漉漉的,早上會有小販在門口滿是泥濘的地上擺攤賣鮮花。
我家附近的花販都是在傍晚出攤,早市上也只有盆花,這邊卻可以在清晨就買到玫瑰、百合等新鮮的切花。
現在這位主管朋友接手這個項目之後,就不肯再讓我來回奔波,囑有事只要打個電話他就開車過來,很方便。
不過近來他也在歎,車是越來越難停,也越來越難開了。
辦完了正事,朋友留下與官員閒談。我一個人走出局口的大門,沿太平橋大街走到了西長安街上。
街邊是工商銀行的大樓,很好看的樓,中國的銀行,美國的理念,立在北京的街邊——綠草、大樹、灰牆、透明的大玻璃和弧面的挑檐,不張揚,但是經看。尊貴典雅,落落大方,一種在長久的富足殷實中累積出的從容不迫,沒半點兒小家氣的擠眉弄眼。
樓內的儲蓄業務廳是一座通高的玻璃頂中庭,裡邊種著竹子,很安靜——因為大而顯得安靜。美國建築師喜歡在北京的樓裡種竹子,在美國的樓裡呢?種什麼?
這種樓是很配得上長安街的,配得上這一種寬闊舒展。
工行的樓前也有銀杏,但還綠著。北京的銀杏很多,和平裡的秋色大概是最早的。
銀杏的枝葉有毒,不生蟲,色彩和形態又漂亮,選擇它作行道樹再合適不過。
我家門前的那條大街也是銀杏夾道,可那裡的銀杏不太好看。街太寬,樹太小,看上去顯得有點寒酸。
並且那兒的樹周期不齊整,冷不丁的一棵黃了,另一棵還綠著,等綠的黃了,黃的葉子又掉光了,所以總是一副破敗的街景。
其實我們那條街好看的是春天,梧桐花開,碧桃花也開,早早就開了的還有嫩黃的連翹和雪白的玉蘭。可春天早就過去了,現在已是深秋。不管曾經的花季多麼艷麗,葉子最後燦爛一下,也就飄零了。
葉子如果最後都沒來得及燦爛一下,那也一樣就飄零了。
看銀杏秋景,在北京城區最有名的現在當數三裡河路,釣魚台國賓館的東牆外。
上中學的時候每到周日,就跟著我爸騎車順這條路往紅塔禮堂去看電影。那時候這條路還沒因秋色而出名,三塊板的道,沒有行人,也沒多少車,非常整潔也非常安靜。
現在那邊人也多起來了,寵物把那裡弄得不再干淨。人怕出名,景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