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二年因工作緣故每年都去京城好幾趟。出門在外, 吃住行是必不能少的。而民以食為天,在“吃”上最深刻的感覺是北京的大小飯館現時是越吃越精致了。我雖不是正宗的廣州土著,但腸胃卻是十足的“南蠻”,不僅無法消受法式蝸牛、德國大扒、日本魚生,就連廣東以外的食物都覺得難以下咽,這德性總是被那些大“肚”可包容南北風味的朋友斥責為小家,自已想想也的確慚愧。但江山易改,腸胃難移,以至每次走出廣東,心裡總是惴惴,通常是一下飛機就已是“虧我思家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因而在北京的“填肚工程”便成了一件最為頭疼的事情,而最怕的就是京城人請吃粵菜。不僅其塊頭十分嚇人,十足的東北菜的份量,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味道的不北不南,每次吃飯都情不自禁地要以粵菜的衛道士自居,不是說魚蒸得太老,就是菜放鹽太多,或者是湯煲得不夠火候,弄得別人灰頭土臉不算,還讓人覺得難怪老廣們都又黃又瘦,原來都象貓一樣的挑吃。
但最近這幾次去卻感覺好多了,菜式的碟頭不僅袖珍了許多,菜碟也配上了用紅羅卜或紫羅卜做成的精美小花;廣式點心的芋泥酥、反砂芋頭雖油水過多,但也算做得中規中距, 最為驚異的是連廣府人津津樂道而被北人嗤之以鼻的南北杏煲豬肺這種“省粹”,如今也已登堂入室,成為了京城粵菜館的招牌。
京菜的與時俱進,也就反襯出了粵菜的日漸式微。廣州不少老字號現下早已是黔驢技窮,首本菜依然是十年一貫制的海鮮魚翅,老饕在廣州要想吃到美味時新的粵菜非得“上山下鄉”不可,南(海)、番(禺)順(德)美食的“農村包圍城市”不僅愈演愈烈,就連廣州的郊區廣從公路上的飯店也是“兵臨城下”。如今的廣州城內已成了過江猛龍的天下,不僅飛進了“黑天鵝”,種上了“紅高粱”,還把"湘妹子"娶進了"我家",煨上了“江西瓦缸湯”,本土的“博斯坦”、“東來順”、“和平飯店”,異域的“金大莊”、“蕉葉屋”、“向日葵”,只要是人們能夠想得到的流派菜式,在廣州都能夠尋得到其芳蹤。
我並不是"大廣州主義"者,外江猛龍的風生水起也證明了開放的廣州有著極大的包容度。只是覺得源遠流長的粵菜不應該也不能在外江菜系的進攻中敗下陣來。試想如果沒有正宗的粵菜來撐起廣州美食的一片天,“吃在廣州”只怕是浪得虛名了。
但最近這幾次去卻感覺好多了,菜式的碟頭不僅袖珍了許多,菜碟也配上了用紅羅卜或紫羅卜做成的精美小花;廣式點心的芋泥酥、反砂芋頭雖油水過多,但也算做得中規中距, 最為驚異的是連廣府人津津樂道而被北人嗤之以鼻的南北杏煲豬肺這種“省粹”,如今也已登堂入室,成為了京城粵菜館的招牌。
京菜的與時俱進,也就反襯出了粵菜的日漸式微。廣州不少老字號現下早已是黔驢技窮,首本菜依然是十年一貫制的海鮮魚翅,老饕在廣州要想吃到美味時新的粵菜非得“上山下鄉”不可,南(海)、番(禺)順(德)美食的“農村包圍城市”不僅愈演愈烈,就連廣州的郊區廣從公路上的飯店也是“兵臨城下”。如今的廣州城內已成了過江猛龍的天下,不僅飛進了“黑天鵝”,種上了“紅高粱”,還把"湘妹子"娶進了"我家",煨上了“江西瓦缸湯”,本土的“博斯坦”、“東來順”、“和平飯店”,異域的“金大莊”、“蕉葉屋”、“向日葵”,只要是人們能夠想得到的流派菜式,在廣州都能夠尋得到其芳蹤。
我並不是"大廣州主義"者,外江猛龍的風生水起也證明了開放的廣州有著極大的包容度。只是覺得源遠流長的粵菜不應該也不能在外江菜系的進攻中敗下陣來。試想如果沒有正宗的粵菜來撐起廣州美食的一片天,“吃在廣州”只怕是浪得虛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