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類四川菜最可怕的問題在於它的油膩,紅紅的油汪得到處都是,可惜是一點兒不辣,更不用說會麻。它的好處是態度謙虛,收費與消費基本可以平衡。東北菜相對陰險一點,到結賬的時候,就能體會到“好吃不貴”說得多麼虛偽。最普通的東北涼拌拉皮,想要吃到最正宗的,大約只有去“小土豆”了。
四川菜顯然比東北菜要好得多,至少滿北京皆是的四川火鍋裡還有“皇城老媽”擺出一副大宅門的風范,那裡有相對良好的火鍋底、幾乎正宗的九尺鵝腸和牛肚。盡管價位高,我還是常常去光顧,回到家裡,衣服上的火鍋味可以保留兩天不散。
湖南的紅燒肉也成了名菜,跟隨湘菜之後進京打拼的是湖北菜,酒家門前“湘”、“楚”二字並肩飄搖,“九頭鳥”和“毛家菜”的隊伍正在擴大中。在我的認識中,兩湖菜肴是處局級的,既不夠民眾又不夠部級。兩湖菜肴重口味,愛放醬油,菜做出來黑糊糊的,我對於又鹹又辣的兩湖菜是敬而遠之的。
兩湖之外的兩廣,只有廣東菜算是在北京有影響的,遺憾的是廣東菜價高客疏,再改良為“京式廣東菜”,連廣東人也不會走進去了。除了價格的緣故,廣東菜的口味清談,也是北方口重的顧客所不喜歡的。
其實廣東菜裡最好吃的是潮州菜,北京的“潮好味”是我愛去的地方,那裡白切雞和蒸的帶子是最好吃的。不知道為什麼,最具廣東特色的廣式早茶在北京始終不能風行起來,實在失去了國菜一大風景!飲茶舒適、放松,飽吃而不用減肥,是其他國菜力所不能及的。
論到上海菜,盡管換上“本幫菜”的新說法,還是無法風行京城。除了和廣東菜一樣有價高味淡的毛病,上海菜的致命傷是量少,與大碗大缽的東北菜比較,頓時給北京人吃虧吃大的感覺,接下來就聯想到了上海人的小氣、精明。何況上海菜在北京走味走型是最厲害的,所謂的臭豆腐不臭、香糟雞不香,令我這出生於上海,希望上海菜繁榮昌盛的食客,也只能掩面走過上海本幫菜。
還好最近有杭州菜跟進,至少湯裡炖的火腿是金華產的,還有扁尖是咬得動的。
北京也有它的“本幫菜”,烤鴨只能算風味小吃類,真正首選應當是清真菜。北京的清真菜有國家級水平,走出北京就吃不到的。要是遇到手藝好的師傅,來一道“它似蜜”,也算是人生一次滿足了。
記住,在北京只有想不到、沒有吃不到的國菜,總會有中意的餐館和酒樓是為您而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