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又名“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古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偌大的故宮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外朝、北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外朝主體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即一般稱的“三宮六院”。再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明、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後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裡就成為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余年。
紫禁城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建築,其材料均是當時最好的。進紫禁城前不妨先看看砌牆的磚。這種磚叫澄漿磚。即先將泥土放入池水中浸泡,經過沉澱,取出過濾後的細泥,再把細泥晾干做坯。砌城牆共用了 1200 萬塊。紫禁城宮殿的地上用另一種磚,叫金磚。這種磚質地細膩,色如黑金,敲之铿然有聲,異常輕脆,造工也復雜得多(制作工藝已失傳,現有磚塊的價值幾可與黃金媲美),整個紫禁城用磚超過了1億塊。
磚塊之間、石板之間的粘合,也用了一種相當精細的材料。這種材料主要包括煮過後搗碎的糯米和雞蛋中分離出來的蛋清,用它們混合而成的粘合劑不僅粘力強而且平整美觀。制造這種中國式“混凝土”需要成千上萬公斤糯米和雞蛋。
故宮裡使用的巨型石塊多達數萬,其中最大一塊在保和殿後面,用作丹陛。這塊上雕九條蟠龍的巨石長16.57米, 寬3.07 米,厚1.7米,重約250 噸。從產地房山向京城搬運時動用民工2萬,耗銀11萬兩。運輸時間選在冬季,沿途每50米打一眼水井,汲水潑路成冰,再拉巨石在冰上滑行,50公裡距離,用了28天,艱苦卓絕,可見一斑。
偌大的故宮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外朝、北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外朝主體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即一般稱的“三宮六院”。再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明、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後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裡就成為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余年。
紫禁城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建築,其材料均是當時最好的。進紫禁城前不妨先看看砌牆的磚。這種磚叫澄漿磚。即先將泥土放入池水中浸泡,經過沉澱,取出過濾後的細泥,再把細泥晾干做坯。砌城牆共用了 1200 萬塊。紫禁城宮殿的地上用另一種磚,叫金磚。這種磚質地細膩,色如黑金,敲之铿然有聲,異常輕脆,造工也復雜得多(制作工藝已失傳,現有磚塊的價值幾可與黃金媲美),整個紫禁城用磚超過了1億塊。
磚塊之間、石板之間的粘合,也用了一種相當精細的材料。這種材料主要包括煮過後搗碎的糯米和雞蛋中分離出來的蛋清,用它們混合而成的粘合劑不僅粘力強而且平整美觀。制造這種中國式“混凝土”需要成千上萬公斤糯米和雞蛋。
故宮裡使用的巨型石塊多達數萬,其中最大一塊在保和殿後面,用作丹陛。這塊上雕九條蟠龍的巨石長16.57米, 寬3.07 米,厚1.7米,重約250 噸。從產地房山向京城搬運時動用民工2萬,耗銀11萬兩。運輸時間選在冬季,沿途每50米打一眼水井,汲水潑路成冰,再拉巨石在冰上滑行,50公裡距離,用了28天,艱苦卓絕,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