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噴噴喲,口水流。)
都市風情:胡同、菜館和饕餮地圖
〔前言〕
對於首都,除了從小的《我愛北京天安門》,再就是皇帝老兒的故宮金銮殿。這倆地方都是初次進京人士必去的景點,然後才是頤和園、圓明園、天壇、香山和郊外的八達嶺長城。至於北京的街市,除了長安大街外,就是家喻戶曉的王府井啦。這幾年時興的北京胡同游,比較集中的,也就是什剎海一帶的胡同和恭親王府。
第一次感受到皇城根下,北京人的四合院和胡同,是好十幾年前參加在亞運村舉辦的原料藥供應年會時,因為沒有事先訂房,高貴的星級房又不能報銷,以致於差點流落街頭。於是打算呆在天安門廣場過夜,順帶觀看第二天的升旗儀式。沒承想在一位質樸熱心的三輪車夫的“游說”下,糊裡糊塗地被他七彎八拐地載到前門附近的迷宮式的胡同內,在一家寬暢清潔的四合院的家庭旅館中,度過了非同尋常的一夜,那感覺好像就是自個的家,還曾錯覺般地以為自己原本就住在了這裡。
早晨是在純正京音的大媽們買菜回來的對話中醒起。推開窗戶,晨練的大爺熱情地向我打了下招呼。這四合院是他們老倆口的祖產,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讓那些車夫們常帶些客人來住,再付倆錢(後稱:回扣)給他們,大伙都有實惠,皆大歡喜。雖然沒有正式牌照,老倆口還“例行公事”地查驗了我的身份證和單位證明。北京人的“政治覺悟”和“革命警惕性”還是蠻高的,難怪當年的“階級敵人”都沒逃過人民群眾雪亮的眼睛。
當我後來再次途經北京轉車,那親切熟悉的胡同和四合院,已不見了蹤影。只好住在前門燈市口的賓館,卻怎麼也找不回了過去的感覺。同樣的,當年才三元錢的故宮門票,這次也漲到了四十元(如今高達100元),也就沒再進去。第二回來到毛主席紀念堂,打算近距離地瞻仰偉人遺容,又再次吃了閉門羹。門口掛著一塊牌子,原來剛好是迎“兩會”期間,正整理著“內務”。這下連“人民大會堂”也謝絕參觀,更不用說開放天安門城樓啦。在廣場周圍轉了一圈,就直奔西直門外的地質大學,拜訪一位故交,順帶噌了餐飯,爾後趕往邯鄲去也。
三到北京,已經是日新月異的年景,不再是快有五環,申奧成功前的首都啦。而是多了“世紀壇”、“國家歌劇院“、“鳥巢”(尚未竣工)的“新奧運、新北京”了。這次是為了趕在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前,來逛一逛的,免得到時人滿為患。來之前早就聽說,北京胡同裡有一家大名鼎鼎的菜館,雖然深居陋處,卻聲名在外,據說還要提前預約,故而慕名而來。
〔厲家菜館〕
在信息資訊瞬息萬變的時代,廣告鋪天蓋地的年月,連酒香都怕巷子深的今天,厲家菜館卻依然秉承開店之初的宗旨,不但沒有“大江東去浪濤盡”般地銷聲匿跡,反而是“不盡黃河滾滾來”地聲名鵲起,確實是一個驚人的例外。據說,世界各國的駐華大使幾乎都去那裡吃過飯,成龍、周星馳、張國榮等許多大牌明星也去過,比爾·蓋茨、魯賓(美國財長)也曾慕名前來,連當年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點名要去厲家菜館,都提前三個月預訂的。
尤取奇特的是,店裡的廚師全是一家人,沒有一個人是專職的,而且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張以來,每天只做一桌菜,限定晚餐。沒有菜單,客人是不許點菜的,廚師做什麼客人就得吃什麼,還有一點要提前預約哪。說到這兒,肯定有人會憤怒了,這不是明顯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霸王條款”嗎?仗著一大幫名人、明星起家的菜館,也忒霸道點吧。也有的人可能不太相信,這世上哪有這麼牛的飯店呢?
這可是千真萬確的事情,而且“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大有人在。位於北京西城區德勝門大街(後海南沿)羊房胡同11號——幾間簡陋平房的厲家餐館,就這麼神奇!令人更想不到的是,家裡主廚的老爺子竟是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的數學教授厲善麟先生,一般幫廚的兒女們有的是室內設計師、有的是醫生。那麼教授、醫生怎麼會和菜館聯系在一起的呢?講到這,估計不少人已經被吊足了胃口啦,躍躍欲試了,那麼就“上菜”吧:
故事還得從厲教授的爺爺厲順慶講起,厲順慶當年憑著“根正苗紅”的滿族出身,在清朝末年“混”上了內務府都統的職位,掌管著清皇室的衣食住行。按照宮裡的“操作程序”(或稱規矩),慈禧太後的一日三餐,必須經過兩名二品官員“審查”通過後,才能到“下一程序”——御膳房去做。厲順慶正是負責審查菜譜的官員,久而久之,他滾瓜爛熟地記住了那些菜單。大清朝完結後,他憑著記憶寫下了一本《皇家菜譜》,一直由兒子厲俊峰傳到了厲善麟手中。
厲善麟本來對烹饪就情有獨終,有了“祖傳秘笈”更是如魚得水。在他的耳熏目染下,全家老少爺們都會做一手好菜。於是在兒女們的“策劃”下,就有了這家只做一餐晚飯的菜館。開張伊始,厲善麟就定下那些奇特的規矩,並沒有嚇走客人,反而光憑著食客行家們的口舌相傳,厲家菜館就紅火了起來。每天只做一桌飯菜和排隊預約的人越來越多,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好像從來不吃辣、鮮有吃草魚習慣的閩南人,時興起“水煮活魚”來一樣火爆。
隨著“市場需求”的磅礴氣勢,厲家餐館也“順勢”調整了規模,由原來每天只做一桌增加到了四桌,還好老爺子的其他“旨意”沒有改變。這次能幸運地坐在這,都虧了北京朋友的提前預定。說話間,真正的“皇家宮廷”菜上桌啦,光聞一聞就食欲大開,至於味道如何?你還是親自來嘗嘗吧!
交通提示:乘55路公交或地鐵,在積水潭醫院下車。 預約電話:010~66180107
〔饕餮地圖〕
這次進京沒有了前兩次的匆忙,也沒有需要“為了生活”的後顧之憂。純粹是一種“後享樂主義”的最後瘋狂,於是做足了“吃喝玩樂”的功課,收集了京城的諸多“饕餮聖地”。後來讀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日本)作品——《小孩為什麼要上學》,(裡面的故事講到他自己從小就怕死,一生病住院就更是怕得要命,經常哭鬧不休。母親就對他說,放心吧!要是你死啦,我會把你再生出來的。剛停止哭鬧的他又不放心地問,那你生下來的小孩,怎麼會知道我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呢?母親安慰道,我會把有關你的故事,每天一件一件地都告訴他,最後他不就知道你原來的樣子了嗎!)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做人的義務之一,就是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經歷的所感悟的,盡量地告訴別人。歷史是這樣傳承的,文學也是這樣的,游記當然也是概若如此。所以,拿出來與大家共享,掛一漏萬,僅作拋磚引玉吧:
一、前門的“百年老字號”片:這一帶匯集了許多京城的“老字號”,譬如“全聚德”烤鴨、“都一處”燒麥、“開封第一樓”的灌湯包子、“老正興”飯莊和“壹條龍”飯店等等,特別推薦“全聚德”烤鴨,到了北京這可是不得不吃的美味,即使價錢漲到了168元一只;
二、廣安門“麻辣主打歌”處:西起六裡橋,東至虎坊橋的這一地段,隨著南城的改造而興起的,以麻辣為主的風味美食街。比較熱鬧的有:“麻辣誘惑”、“李老爹”和“譚魚頭”等等,靠近牛街附近的一些清真餐廳,人氣也挺紅火;
三、平安大街的“老北京小吃”地:從改造後的東四十條橋往西一路直行,兩旁的酒樓食鋪“琳琅滿目”。在靠近平安裡的北平樓,老北京風味的小吃,在這裡全齊啦,什麼“爆肚”啊、“豆汁”呀、“炸醬面”啦……,喜歡北京原汁原味小吃的,不妨到這裡走走,保證讓你“滿肚而歸”,當然不習慣“豆汁”那味的,可別學susuc當年的樣子;
四、阜成路的“超級飯莊”街:東起西三環航天橋,西至西四環定慧橋,全長約三公裡的地,雲集了各大菜系的飯莊,有杭州菜、淮陽菜、湘菜、鄂菜、川菜,喜歡遍嘗各地風味的朋友,不妨到這裡轉轉,總能找到你心儀的可口的飯菜;
五、萊太的“中外風味美食”街:從燕莎橋向東,在亮馬橋路第一個路口左拐,女人街斜對面的七彩北路——萊太美食街,這裡有中國傳統的川菜、粵菜、湘菜、杭州菜和新疆菜,還有“日餐”和“韓餐”,甚至連黎巴嫩風味的也有,以及許多茶餐廳、咖啡館之類的餐館;
六、霄雲路的“小資情調”店:三環的三元東橋和四環的霄雲橋是一條西南到東北向的長街,這裡也是一條有“小資情調”的酒吧街。比如“小資”們盛傳的“鹿港小鎮”、泰國風味的“檸檬葉子”和經營浪漫法國菜的“浮士德”。喜歡有情調、愛浪漫的人,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覺;
除了以上這些地方外,還有諸如在亞運村北部的慧忠路~大屯路一帶的飯莊;以小吃拼盤——艾窩窩、驢打滾和豌豆黃著稱的劉寶食府;以售賣丹麥藍奶酪和西紅柿比薩出名的胡同PIZZA;以拼盤水果、蔬菜沙拉“陽光燦爛”和“陽光更燦爛”紅火的福庫;以“人人皆啖小龍蝦,夜夜歡歌到凌晨”的簋街“麻小”(麻辣小龍蝦,而不是福建建陽的麻沙小學)出名的簋街,是北京城最早火起來的美食街,也是“熬夜族”(以前叫“夜貓子”)頻繁出沒的饕餮之地,改造後回遷的有“通樂”、“天一閣”等;而靠簋街改造火爆起來的方莊,最著名的是原簋街搬過來的紅得發紫的“金鼎軒”;值得一提的還有中關村一帶的蘇州街,這裡有座古樸典雅的樂府花園,主營粵菜、湘菜的“樂家怡園”和“白家大宅門”,就租在樂府花園的偏房套院內,一走進去,便有一股古香古色的味道,在亭台樓榭、小橋流水中,開懷暢飲,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也。
〔尾聲〕
吃得太多啦,總得找個地“消化消化”吧。老捨茶館就是我的首選,除了喝茶外,還有我喜歡的曲藝。不過吃得太飽的人,笑疼肚子時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別怪我沒提醒噢)。這也是我第一次在現場觀看了相聲,學了一句“北京方言”:你甭跟我遞牙,也甭跟我掉腰子,我就是一青皮外加混不吝(啥意思?到現在還沒整“門清”哪)。
可惜沒趕上京韻大鼓,有人建議我到什剎海的恭親王府花園去看看。剛進門,那字正腔圓的京韻大鼓音律,才讓我有了些許在千年古都的感覺。在叫好聲中的一揚一挫裡,當年電視劇《四世同堂》中,駱玉笙先生的《重整河山待後生》仿佛回蕩在了耳畔:千裡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
2007年7月《整理旅行大事記》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