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壁。在北岸天王殿之西,是一座仿古結構彩色琉璃磚照壁。建於清乾隆年間。全壁用424塊彩色琉璃磚砌成,高6.9米,長25.5米,寬1.4米。底座為筒瓦四坡式。全壁上下、前後、左右共有三十條形態各異、出雲入水的飛龍,其中南北兩面各有九條,故名九龍壁。壁北原有真谛門,門內為大圓鏡智寶殿,殿北有寶網雲亭,嘉慶年間改建樓五楹,為後佛樓。在其北及左右有屋室四十三間,內貯四藏經板。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該處為侵華八國聯軍焚毀,僅存九龍壁,後曾修復,民國八年(1919年)又為火焚,再未重建,現辟為北海體育場。
(九龍壁)
九龍壁 我國有三座著名的九龍壁: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內,為遼代所建;建築最精、構圖最美的一座,即此北海的九龍壁;第三座,在故宮的寧壽門前。後兩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間所建。
北海九龍壁建於公元1756年,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磚砌成,長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壁的兩面各飾有九條蟠龍,戲珠於波濤雲霧之中,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工藝高超,為我國琉璃建築中的珍貴作品。它是大西天經廠門前的影壁。建造這樣一座影壁,據說是為了鎮懾火災和辟除邪祟。門內為"大圓鏡智寶殿",現已修復,巍峨壯麗。
九龍壁之西有澄觀堂、浴蘭軒、快雪堂等。
快雪堂。在九龍壁西北處,坐北朝南,清乾隆皇帝曾在此賞閱“快雪時晴”帖。共三重大殿,進門依次為澄觀堂、浴蘭軒、快雪堂,除浴蘭軒為硬山卷棚頂外,余均為歇山頂、前出廊;浴蘭軒前有東西配房各三間,澄觀堂有東配房三間;三重殿均面闊五間,快雪堂的東西走廊壁上嵌有“快雪堂法帖”石刻40余塊。民國十二年(1923年)將此處改為蔡公祠,紀念民國初年的雲南都督蔡锷。澄觀堂為“松坡圖書館”閱覽室(蔡锷字松坡),浴蘭軒為藏書室,快雪堂為蔡公祠。“快雪堂”、“浴蘭軒”匾為乾隆御筆,“蔡公祠”匾為梁啟超題寫,“澄觀堂”匾為徐世昌題寫。
我上一次游覽的感覺,此處景區無特色,過門而不入。
鐵影壁。在北岸澄觀堂前。系元代遺留的藝術品,兩面淺雕雲紋、異獸的形體,手法古樸雄健、蒼勁有力,壁體其實不是鐵,而是鐵褐色中性火成巖。壁寬3.6米,高1.9米。該壁原在德勝門內鐵影壁胡同的鑄鐘樓內,1947年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將其移至北海內,供觀賞。
闡福寺。在鐵影壁之西,五龍亭之北。始建於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仿正定興隆寺規制進行改建。民國年間,大殿被焚於火。解放後屢經整修。現保存有山門殿三間、天王殿五間、鐘鼓二樓、東西配殿各五間等建築。其內,現為北海經濟植物園。
闡福寺山門緊閉。
從院外看,該寺規格相當高。我幾次到此處都吃了閉門羹。
繼續西行,來到北海北岸最西側的建築群——小西天:
觀音殿。又名極樂世界、小西天,俗稱海島,位於五龍亭之西。清乾隆年間所建。殿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重檐四角攢尖頂,方形,每面面闊七間,35.6米見方,平身科為重昂七踩斗拱,和玺彩畫。四周有回廊,共有外檐柱36根,內檐柱28根,外金柱20根,內金柱4根。內頂為井口天花,正中有八角二層藻井,藻井中有座龍。殿內原有八百羅漢山和仙山懸塑。殿外四周引水為池,每面正中有小石橋跨上,橋外各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之間以短牆相連,短牆四角各有小亭一座。
萬佛樓。在觀音殿之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所建。坐北朝南,黃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頂,樓共三層,均面闊七間,每層四周均有回廊,和玺彩畫。前有漢白玉石月台。萬佛樓是乾隆帝為其母祝壽所建,正面有普慶門,門內南北有坊二座,正中為萬佛樓,樓內原有一萬個木質佛龛,裝有一萬個金質無量佛,光緒二十門年(1900年)全部為八國聯軍搶走。樓東為寶積樓、西為鬘輝樓。左右各有門,東門內有澄性堂,堂北有湛碧亭,堂西有致爽樓。西門同有一座八角攢尖方亭,其內有漢白玉石幢,刻有貫休所畫的十六羅漢圖。再後面有“真實般若”殿等,上述建築多有所拆改,已非原貌。
小西天景區全封閉修繕中,游人止步。
最後來到五龍亭:
五龍亭,在闡神寺南面水中,有石橋與北岸相通。原為明天順四年(1460年)所建太素殿前的會景亭,後經修飾,改名為龍澤亭,並在東西各增修二亭,東為澄祥、滋香,西為湧瑞、浮翠。五亭之間有石橋相加接,均為綠琉璃筒瓦黃剪邊,龍澤亭為圓攢尖重檐四方亭,澄祥、湧瑞為四角攢尖重檐四方亭;滋香、浮翠為四有攢尖單檐四方寧。五龍亭是明清皇室釣魚及觀賞焰火的地方。
五座亭子裡座滿了許多當地的“歌唱家”和京戲“票友”,輪番登場表演,全然忘記了外地游客的存在,這真是北京人的悲哀!
北海北岸游覽過之後,時間已是正午12:00.
我沿著清光緒年間西苑內小火車鐵路的線路南行,最終來到北海公園西門:
(公園西門)
出西門後過文津街到路南,東行來到北海大橋中部,東北方向的古建群就是皇城內的“城中城”————團城。
團城在西城區北海公園的南門西側,矗立著一座城砌城台,這就是國務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團城。
團城是明、清兩朝皇家園林西苑的組成部分之一。因其俯視平面為圓環形,周圍以城磚壘砌,成為一座帶雉堞的磚城,故俗稱為“團城”。其占地總面積為4500平方米,城高約5米。
團城東、西兩側城牆下各有隨牆門一座(現因路面墊高,故牆門低凹),東為昭景門,西為衍祥門,兩門形制相同。進入門內,可沿回旋式城磚蹬道到達城頂台面。在兩條蹬道的上出口處,各有形制相同的罩門亭一座,均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單檐庑殿頂,三踩斗拱,旋子彩畫,面闊一間,進深一間。
城台頂面的建築不多,但布置得體,在保持了傳統的對稱建築中雜以園林景物錯落有致。承光殿為全城台中心,殿南側有玉甕亭,殿北側有敬跻堂,三座建築構成整個城台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對稱地排列著幾組建築。東側由南至北依次為:昭景門樓、東庑殿、古籁堂等;西側由南至北依次為:衍祥門樓、西庑殿、余清齋等。此外,亭廊假山雜置其間:余清齋西有回廊與其西側的沁香亭相連通;敬跻堂東西各有假山,山上各置一亭,東為朵雲亭,西為鏡瀾亭。綜觀整座城台,在黃瓦紅牆、規整對稱的古建築之間,穿插植種著數十棵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蒼松勁柏,遮蔭蔽日,虬枝各異。襯托得整座城台既莊得幽靜,又自然大方。
承光殿是團城的主要建築,其平面為十字形,即:正中為一正方形歇山頂重檐大殿,在四面正中位置各推出單檐卷棚工抱履一間,平面成為形式別致、富於變化的十字形。正中為邊長為14.5米的方形歇山式大殿,黃琉璃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為三間,上檐為重昂七踩斗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拱,額枋為大點金旋子彩畫。殿內金磚鋪地,中央立四根巨大的井口柱以穿插抹角梁與四周柱子相聯系。抱廈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單檐箍頭脊,殿南正中有月台一座,有石階梯發置月台三面供上下之用。殿的東、北、西三面正中亦設有石階梯。月台周圍及石階梯兩旁均砌以黃、綠琉璃磚瓦宇牆以代石護欄。
承光殿內,供奉高1.5米的玉像坐像一尊,全身系一整白玉石制成,潔白無瑕,光澤清潤,頭頂及衣褶嵌以紅綠寶石。據說,此佛出自緬甸,清光緒年間運抵北京,即供奉此處,觀其雕刻風格亦屬緬甸風格。玉佛左臂上有一明顯刀痕,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所為。
玉甕亭。位於承光殿南,藍琉璃筒瓦庑殿頂,系彩色琉璃仿木結構建築,漢白玉石柱,拱形門,面闊、進深各一間,邊寬3.75米。亭內供一玉甕。甕為整塊黑玉精雕而成,雜以白瑕,直徑約為1.5米,高約0.65米,周長約4.5米,體態宏巨,雕制精美,是難得的藝術珍品。據《元史·世祖紀》載:“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渎山玉海成,敕置廣寒殿。”指明玉甕名“渎山玉海”,原來是放在北海瓊島頂上(今白塔位置處)的廣寒殿中陳列,後來經元、明變亂而流失於外。《金鳌退食筆記》有詳細記載:“廣賽殿在山頂,……中有小玉殿,內設金嵌玉龍御榻,左右列從臣坐床。前架黑玉酒甕一,玉有白章,隨其形刻為魚獸出沒於波濤之狀,春大可貯酒三十余石(今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作菜甕)。”後來,清乾隆皇帝知道後,復制一石缽換回玉甕,置於團城承光殿前,建亭遮護,並親作玉甕歌刊刻其內又命詞臣四十八人應制作玉甕詩各一首刻在石柱亭上。
敬跻堂。在承光殿之北,其平面為半圓形,是一組沿團城北緣環列的廊屋十五楹,黃琉璃筒瓦綠剪邊單檐歇山頂,廊帶坐凳欄桿。
昭景門樓與衍祥門樓。位於承光殿南側分東西對稱而列,形制完全相同,均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單檐歇山頂,一斗二升交麻葉頭斗拱,旋子彩畫,內頂為井口天花。衍祥門樓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為八國聯軍侵略者所毀,1953年由文化部照原樣修復,在其脊下有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铎為重建所書題字。
東、西庑殿,位於承光殿前東、西兩側,形制相同。均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硬山頂,各面闊七間,背後居中各有抱廈五間。
古籁堂、余清齋,位於承光殿與敬跻堂之間分左右對列,形制相同,黃琉璃筒瓦綠剪邊硬山箍頭脊,前後帶廊。面闊三間,通寬為10.7米。余清齋背後有抱廈一間。
古籁堂、余清齋與敬跻堂之間,各以一道牆相連接,每道牆的居中處各有一座門。
沁香亭。在承光殿的西北側。有回廊將沁香亭與科清齋相連通。亭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重檐四角攢尖頂,亭為正方形,每邊面闊6.2米,上檐有一斗三升斗拱,額枋均為旋子彩畫。
在敬跻堂的東西兩側因地勢各置一座假山,山上各建一亭。一在東側山上,綠琉璃筒瓦八角攢尖頂,名朵雲亭;一在西側假山上,黃琉璃筒瓦綠剪邊圓攢尖頂,名鏡瀾亭。
古樹,遍植於團城城台頂面,錯落於各座建築之間,僅承興殿前就有45棵。承光殿東側有一棵高大的栝子松,爵封“遮蔭侯”,頂圓如蓋、蒼翠雄勁,傳為金代所植。另有白皮松兩棵,名曰“白袍將軍”。城台西側有探海松一棵,欽封為“探海候”。古松古柏,疏密相間,每一棵都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團城的歷史與這些古樹一樣久遠,遼、金時代,它已是帝王的“御園”了。元代時,還是叫作“瀛洲”或“圓坻”的一個小島,“洲”和“坻”在古漢語中的含義為“水中的陸地”或“水中的小塊陸地”,名如其實。小島上建有儀天殿。元代的陶宗儀在《辍耕錄》中詳細地記載了它的形制和位置,指明儀天殿東、西側均有木橋。到了明朝,把小島東岸填為平地,取代原來通達內宮的木橋(1986年,取代原來通達內宮的木橋)1986年曾在該地即今經海南門外處的地下挖掘出一東西向的石橋,大約是在陶宗儀之後,木橋曾改為石橋,又被填為平地),並在元代修建的基礎上,對團城進行了修建改造,重建了儀天殿,並更名為“承光殿”,但仍保持其圓形,此外,還將圓坻周圍用大城磚砌起環形城牆,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團城的局勢。明代韓雍正在《賜游西苑記》中寫道:“圓殿觀燈之所也,殿台臨池,環以雲城。”清初的高士奇在《金鏊退食筆記》中也有記載:“承光殿在金鏊玉棟橋之東,圍以圓城,設以睥睨。自兩掖洞門而升,中構金殿,穹窿如蓋,華榱绮牖,旋轉回環,俗稱‘圓殿’。”可見,清初的團城尚是明代的模樣。康熙七、八年間時,承光殿等建築毀廢了,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方重建,其時,將圓殿改建成十字形平面的重檐歇山式建築;乾隆年間又曾進行過全面的修建,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基本模樣。
現在,團城不僅是北京市城內最優美的園林之一,也是研究北京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實物。
(參觀簡介)
北海大橋南面就是中南海。征得哨兵的許可,向團城方向拍了兩張,結束了這一景區的游覽。
(團城)
(團城)
6個多小時的游覽,腰酸背痛,腹中空空;帶著美好的記憶,我離開了北海—團城。
謝謝您的觀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