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這座小橋名不見經傳,俗稱駝背橋:
(駝背橋)
由東向西拍一張:
(駝背橋)
繼續前行,站在岸邊向南拍一張北海大橋:
(金鳌玉蝀橋)
這就是名揚四海的金鳌玉蝀橋。
北海大橋
在北海公園南門西側,有一座北京城內最大的古橋,這就是北海大橋,坐落在北海和中海的連接處,又名金鱉玉蝀橋。位於文津街。
金鱉玉蝀橋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是北京城區內仍在使用的古代石橋中最大的一座。東西走向,橋北為北海,橋南為中海。為9孔聯拱石橋,原東西兩端各有木質牌樓1座,西日金鱉,東日玉蝀,故稱"金鱉玉蝀"橋。
石橋主體長117.58米,含兩側橋堍總長為156.73米,橋寬9.84米,9孔淨跨徑分別為第一、九孔3.2米,第二、八孔3.82米,第三、七孔4.45米,第四、六孔5.1米,第五孔5.47米。橋兩側白石為欄,飾以雕镂,9孔兩面龍門上均有石雕龍頭。橋面為花崗巖條形石板,橫向鋪砌,橋面縱坡為圓弧豎曲,橋堍縱坡較陡,側牆全部用青白石砌成,表面磨光,拱?均為半圓拱,采取縱聯式砌法,?臉為平面,無拱眉線。8個橋墩厚度相等,均為7.84米,橋墩厚度大於橋孔淨跨徑的造型北京惟此橋獨有,故有北海大堤之稱。橋基是單層花崗巖條形石板鋪砌的全橋整平面底板,石橋下有松木樁基礎。
清乾隆年間,橋南北兩側有御制詩聯:南側上聯為:“玉宇瓊樓天上下”,下聯為:“力壺員峤水中央”。橫額:“銀潢作界”。北側上聯:“繡縠紋開環月珥”,下聯為:“錦瀾漪皺煥霞標”。橫額:“紫海洄瀾”。橋面兩側有玉石欄桿,遠處望去,似長虹,如玉帶,在碧水藍天和四周黃、綠色琉璃屋頂的映襯下,宛如一紙絢麗多彩的巨幅圖畫。
清光緒五年(1879)整修三海,將此橋圈於三海之中。
民國初年為方便交通,重新辟為通衢。
1933年將橋東西兩側木牌樓改建成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牌樓。
1956年將牌樓拆除,石橋向南拓寬,橋寬達34米,仍用白石欄桿,橋面兩側設步行道,中間車行道為瀝青路面。橋南除中孔按原跨徑修通外,其余8孔均為假拱形,兩邊孔底部各留一道通水涵洞。
1974年改橋兩側的石欄桿為鐵柵欄式高牆。北海大橋南可望瀛台,北可瞻瓊島,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風"的景色依舊。
此橋至今為北京城內的交通要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