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到了北京以後,不去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捨友打算回學校,臨走前想去長城做好漢。我也很久就有此打算,於是我們一拍即合。之所以去司馬台,是因為司馬台長城是北京這邊最驚險的一段長城。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說:“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司馬台長城是中國長城之最”。因此我們對司馬台的興趣遠比對普通的八達嶺長城的興趣高。8月19號,因小雨,推遲了計劃。20號清晨,我們從大鐘寺出發,乘地鐵到東值門。由於第一次外出旅游,准備不周,找好的攻略忘記帶了,也沒記下哪躺公交車。只能憑著記憶找到去密雲的一班車。大約2個半小時,公交車到達密雲縣,在售票員的建議下,我們包了一輛面包車直奔司馬台長城景點。因為同去的還有兩個以前的同事。包車來回共200大洋。到了司馬台長城售票點,才發現忘記帶學生證了,結果只好買全票。估計我們到得比較早,沒發現多少游客。而且游客中老外居多,感覺到比較奇怪。後來才知道,國內得游客普遍決定司馬台離北京比較遠,已經到達河北邊界。而老外一般比較喜歡具有挑戰性得地方,因此喜歡司馬台。據說在司馬台捨身求景得大部分是老外。遠遠地從山腳望去,長城好像是一架延伸到天際的天梯,我們心中不免冒出一把冷汗。馬上就有人建議坐纜車上去,可是被大家鄙視了。沿著司馬台書庫,一條盤山路將我們引向東1樓。站在盤山路上,向遠望,可以清楚的看到西邊的長城趴府在群山的峰顛上,連綿不絕,不見盡頭。向下看,波光磷磷的司馬台水庫臥在兩山之間,左右都是懸崖峭壁,山面有采石留下的痕跡,或許是當時長城的基石就是從那裡采掘出來的。此時此景,我們都感到很十分開闊,意氣盎然。心中再次升起一股登山的激情。斜跨水庫,架設有滑索。不斷有旅客從上滑下飄過水庫的上空,發出刺激的吼叫。我們到達第一座敵樓,開始了萬裡長城第一樓。長城的敵樓像一個個鎖扣,將一段一段的長城牢牢釘在山脊上。它的結構很簡單,像幾個柱子撐起的轉房,西面八方開有小窗口,以供守衛將士察看軍情。下雨刮風的天氣,戰士可以躲在塔樓裡面避雨避風。部分塔樓的頂上可以爬上去。司馬台長城的塔樓和長城的護欄都是用青磚砌成。由於建成以後,一直沒有修葺,所以很多塔樓都已殘缺。有些已經坍塌。因此這段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最原始的長城”。司馬台長城分為東西兩半,中間被司馬台水庫峽谷隔開,中間以索橋連接兩邊的敵樓。遠遠望去,顯得險固無比,讓敵人膽顫心寒。索橋西邊17座樓,東邊16座樓。西邊的長城比較平緩,而東邊的長城陡峭崎岖,是司馬台長城的精華所在。因此我們選擇東邊的長城,也就捨棄了索橋。因為過索橋還要收過橋費。於是我們開始向東爬,一開始的這段長城就特別陡,約有80度的斜度。而且台階很窄,稍有不慎,就有失足的危險。遇上下雨天,或者冰雪天氣,這段長城肯定是爬不動的。暈的是,才爬完一段長城,兩個同事就喘不過氣來,急叫著要中暑。還好只有最初的兩段比較陡,後面遇到的相比之下就好很多了。不過他們兩個還是在半路給拉下了。我和捨友只能扔下他們向前走。長城的護欄不是很高,1米左右,沒隔一定距離開有射箭孔,只有拳頭大小,內闊外窄,呈方錐形。這樣既可以起到十分好的防護作用,又方便戰士調節攻擊方向。長城的路面只有在很陡的時候才建台階。地面雖然是用小磚塊鋪的,但在突出的敵樓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基是由大塊的石頭砌成的。而且越往地下,石頭應該越大。司馬台長城的護欄基本上是朝北的建得比較全,而朝南的有很多區段都沒有護欄。一方面朝南一邊屬於自己的領土,另一方面南邊很大部分是懸崖峭壁。長城的路面有些地方還規劃有排水溝,以防止雨水侵蝕。在一些地方,雨水已經完全侵蝕了城基,露出了原來的山脊。不一會的功夫,我們就翻過好幾座敵樓了,兩個同事被我們遠遠甩在後面。一路上碰到的游客多數是老外。有不少當地農民為老外帶路。4個人當中,我的體力是最好的,一路直奔上去。第一個爬過了最後一個敵樓——第12敵樓。再往前是東方神台,類似塔樓,但是沒有封頂。有保安在那裡攔住,不讓往前了。因為前面一段比較危險,已經停止對旅客開放。我一下子覺得很不盡興。看看時間,總共才花了不到2個小時。東方神台的海拔已經很高,東,西,北三面都是高牆圍住,能透過小小的射箭孔向外看。南邊就是萬丈深淵,有鐵鏈護住。一條小道直通不遠的13號敵樓。有保安在裡面來回巡查。遠遠向東望去,是仙女樓和望京樓所在的巅峰。與它相比,神台顯得微不足道。一段時隱時現的長城,沿著懸崖邊,延伸到天邊,像一架破舊的天梯連到至高處的仙女樓和望京樓,充斥著驚險。可惜只能遠遠觀賞,使得那一段長城顯得格外神秘。待了一會,他們都到了。稍休憩一會之後,我們就下山趕包車去了。
(雲海)
(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