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並非只有天安門,只有故宮頤和園,更擁有數不勝數的,隱藏在風景深處的人文底蘊。數百年來,無數名人和普通人湧向北京,消失在北京,沒有一個人能代表北京,沒有人能改變北京,但北京卻因無數人的改變,書寫著大時代的濃墨重彩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袅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這是朱自清先生筆下溫婉浪漫的清華園,同屬圓明園熙春園原址的一部分,朱自清對它化不開的濃情,早已成了中國現代散文中最深入人心的絕唱。當你身在工字廳後的荷花池畔小眾,任微風攜著著荷花的芳香飄舞,聽岸邊偶爾傳來的歡歌笑語,或許,才會真正理解朱自清為何深深留戀著這裡,為何在文中能把清華園描寫的那樣如詩如畫。
清華大學是理科大學翹楚,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是由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西門就位於北京大學東門斜對面的數百米處,進門順著大路向東步行800米左右,在你面前會出現一座清麗潔白、上書“清華園”三字的石門,這就是按原清華大學校門,即清朝皇家園林“小五爺園”(清華園)的宮門復建的清華二校門,也是清華大學的標志性建築。原“清華園”三字出自時任軍機大臣、中堂那桐之手。
清華園前身為熙春園,始建於清朝中葉康熙年間,建成於1767年(乾隆32年),與北京西郊的圓明園等五個苑囿號稱“圓明五園”,雖同樣幾經兵火,但仍存留相當規模的歷史遺跡。二校門南側匯集了一大批21世紀風格的現代化教學樓,西北側,卻還是原清華園的主體建築,熙春園的一部分“工字廳”。工字廳因其前、後兩大殿中間以短廊相接,俯視如“工”字而得名。院內曲廊缦折,勾連成一座座獨立的小套院,據說大門口匾額“清華園”三字為鹹豐御筆。工字廳西院一巷之隔的古月堂初建時是園主的專用書房,建校後,梁啟超、朱自清等都曾在這裡居住。80余年歲月流淌,這裡老屋依舊,荷塘依舊,風景依舊,如夜晚在此漫步,你仍然會走進大師營造的朦胧意境““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工字廳北側的“水木清華”,則是清華園的王牌景觀,也是園內最幽靜的所在。相傳乾隆游園時,發現這裡兩座古亭玲珑典雅、懷想晉朝詩人謝混的詩:“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便抬起御筆,題寫了“水木清華“4字。如今古亭和古匾猶在,正中朱柱上還多了一對懸有清末禮部侍郎殷兆镛撰書的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南西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但若隨便攔住每個學生教授詢問,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水木清華”東側古城堡大圓頂造型,希臘羅馬式混合建築的清華大禮堂,是清華人堅定、樸實、不屈不撓性格的象征。清華大禮堂始建於清華大學建校不久的1917年,和1919年及1937年兩次建成的清華大學圖書館(現老館東半部),1919年建成的科學館,體育館並稱清華“四大建築”,不久後,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一大批清華學者在此任教,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成為清華精神的奠基者。正午時分,金色的陽光投射在大禮堂厚重的穹頂上,璀璨而耀眼,幾百個偉大的名字,和無數個平凡的名字幻化成“水木清華”的滄桑往事,幻化成中國“硅谷”高新產業的代名詞,將這座古老學府101年的學海無涯、行者無涯的漫漫歷程娓娓道來。
乘坐特4、特6、運通105、運通205、319、320、331、365、375、498、562、601、614、626、656、681、683、690、696、697、699、717、982路公共汽車清華大學西門站下車;乘坐運通110、307、319、331、355、375、438、562、628、656、731路公共汽車清華園站下車(清華大學南門)。乘坐地鐵4號線圓明園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