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京城一條條溫馨的胡同裡,在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那一株株的古棗樹上像紅瑪瑙般的大棗綴滿枝頭,給古都北京平添了一種靜谧的天然之美。
北京種植棗樹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如今百年以上的古棗樹比比皆是,最古老的可追溯到明代。因棗樹“外表多荊刺,內中實赤心”,自古就被譽為“北國嘉樹”。一些古棗樹還和名人有關,像文天祥、於謙、曹雪芹、李大钊、楊昌濟、魯迅、郭沫若、老捨、田漢、梁實秋等,這些古棗樹也是他們堅強性格的寫照。
文丞相祠的古棗樹 不指南方誓不休
北京最著名的一棵古棗樹,是位於東城府學胡同文丞相祠內的“文公手植古棗樹”。該樹高8米,干周長2.5米,距今五百多年。南宋時,丞相文天祥率軍抗元,不幸在廣東五坡嶺被俘。後被押解到大都(北京),囚禁在北兵馬司監獄(現文丞相祠)。文丞相寧死不降,並寫下了凜然正氣的詩篇《正氣歌》,後英勇就義。
此樹主干向南傾斜成45度角,故又稱“指南樹”,表示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懷念南方故國之情;此樹所結大棗從不生蟲,表達文公的一身正氣。這些傳聞,把古棗樹擬人化,寄托了人們對文丞相的敬仰。
於謙祠的古棗樹 內中實赤心
東單西裱褙胡同的於謙祠裡院有一棵高大的古棗樹,高達10米,干周長2米多。該樹傳為於公手植,人稱“於公手植古棗樹”。於謙是我國明代正統、景泰年間的愛國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一位清官,還為保衛北京、打退當時蒙古族瓦剌部的入侵,立下了不世之功。相傳於公十分敬仰南宋時文天祥丞相的愛國精神,所以效仿文丞相也在府中裡院手植一棵棗樹。
在於謙祠的前院,現也有兩棵百余年的古棗樹。在於公故居的西牆外,過去為於公的西院,同樣有一棵古棗樹,其干周長達2.8米。
魯迅故居的古棗樹 刺向天空的吶喊
位於阜成門內的魯迅故居是先生在北京的第四處住房,在故居前院通往後院的甬道牆內外,各矗立著一棵已百年以上的古棗樹。它們的枝干似鋼筋鐵骨刺向天空,仿佛在向反動政府吶喊。魯迅先生在散文集《野草》的首篇《秋夜》中,一開頭就描寫到:“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先生為什麼用重復的語言寫棗樹呢?原來這寓意著革命志士前僕後繼之意。由於先生的著意描寫,使這兩棵古棗樹成為京城名棗。
此外,像老捨先生在西城新街口小羊圈胡同的故居內,其南牆根有一棵古棗樹,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描寫過它,如《正紅旗下》、《小人物自傳》等;楊昌濟先生的故居在鼓樓東的豆腐池胡同15號,其裡院矗立的古棗樹是楊先生親手所植,當年毛主席和楊開慧經常在古棗樹下小憩學習,暢談革命道理;田漢故居在東城雍和宮南大街路東的細管胡同9號,在其前院高矗一棵古棗樹,據說先生經常在樹下編劇寫作……可以說京城的每一棵古棗樹都有一段感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