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始於隋唐而廢於清末,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也伴隨了封建王朝的榮辱興衰。藏身朝陽區高碑店民俗文化村、一座名為“勵志堂”的“科舉匾額博物館”就是一座記錄我國上下五百年考試制度變遷的私人博物館。它占地3000平方米的院落內收藏的500余方明清科舉匾。隨著一塊塊匾額的出身被考證揭示,影響中國1000多年的科舉文化也由此折射出來。
博物館的小院兒“科舉匾額博物館”的館長是位民營企業家,叫姚遠利。據說,他原來是位煤礦工人,改革開放以後,他回鄉辦起了自己的企業,進而喜歡上了收藏,他從收藏硯台開始,進而發展到對科舉牌匾的收藏感起了興趣。 自從開始了這種收藏以後,姚遠利便欲罷不能了。姚遠利之所以如此癡迷這項收藏,是想把它辦成一項面向大眾的文化事業,通過對這些匾額的展示,幫助人們去認識在中國存在千年的科舉文化。科舉制度,雖然在我過文化教育事業中早已消失在了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了,但歷代留下來的當年的與科舉文化有關的牌匾,卻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散落於民間,被歷史蒙上了一層層厚厚的塵埃,等待著有識之士去發現它們,去挖掘它們身上文化價值。
夾帶——作弊小冊子眾多精巧的小藏品 “夾帶”見證明清科舉
在姚館長向我們展示的藏品中,除了匾額,還有一些文物引人注目:清代考生作弊用的“夾帶”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是一件半個巴掌大小的“夾帶”,小冊子上從右到左用米粒般大小的蠅頭小楷,密密麻麻豎抄著歷年來科舉考試中的經典文獻,約有十萬字,字體輕盈飄逸、端正秀麗,小冊子上還能看見考生用圓圈標出的重點。
“夾帶”的形式多樣,方式靈活,有的藏於發髻,有的包在干糧中,也有放於硯底等處。朝廷在考生進考場時一律要進行領卷、搜檢等手續,一旦發現“夾帶”作弊者必嚴厲處罰,輕者拷枷三月,重者流放,如果是賄買功名,判死罪。明朝以後,因徇私舞弊而被斬首的一品、二品官員就有數百人之多。
嚴密“考籃”竟然也可夾帶作弊
嚴密“考籃”竟然也可夾帶作弊
另一件是考生用來裝考試用品的“考籃”,也是清末文物,是科舉考試時專給考生裝文房四寶和食物的籃子,姚館長形容它為“一日干糧筆墨硯”。該“考籃”用竹篾編織而成,編織精細,籃身烏黑,為了防水刷過桐油,四角用布包裹著防止磕碰,籃兩邊各有一個對應的插銷孔,插上插銷可以固定。“考籃”裡頭和底部都要求不能有夾層。進入考場,除了要有“領卷票”,考籃裡的物品也必須一一搜檢,嚴格保證科舉選拔按程序實施。
夾帶用的銅墨盒
“領卷票”秀才進行科舉的入場券
領卷票
清末的“領卷票”也是博物館中的一件珍貴藏品,“領卷票”為清代考生參加秀才考試時所用。“這個‘領卷票’相當於現在高考的准考證。”姚館長指著這頁發黃的薄紙說。在這張票上用毛筆寫著“晉省平遙郭春祥執票赴院侯唱名卷考試毋遲”等字樣並加蓋官府印章,證明該考生的考試資格。在明清時期,各地文童考取秀才在通過了縣、府級考試後,會再參加提督學院統一考試,即院試,參加院試就需要官府發的“領卷票”,需“於點名時執票領卷”,“如無票卷者不准入場”。
博物館裡的世界唯一科舉門
博物館裡的世界唯一科舉門
穿過精美的明代文武狀元高浮透雕牌樓,邁進博物館正門,一座雕琢祥雲瑞獸的元代漢白玉石雕牌坊展現在記者眼前。
“這塊牌坊的頂部為元代漢白玉石刻遺存,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樣的科舉門,在國內也極為罕見。”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曾以收藏古硯聞名業內的姚遠利先生說。姚遠利解釋說,之所以罕見,是因為唐宋時期,雖然在貢院考棚、州縣府學和文廟等考試與教育場所均立有這樣的牌坊,但其所刻均為龍門、禹門。
金榜題名
不僅如此,此坊為元代所立,而元代百年歷史中,僅有40余年實行科舉,重武輕文,讀書人沒有出路。石坊上直接刻“科舉門”,反映了漢人官員渴望實行科舉的態度。據石刻專家考證,刻有“科舉門”的牌坊,不僅國內僅此一件,世界范圍內也不會再有。
狀元及第
“狀元及第”乃稀世珍寶
在科舉門的東西兩廂入口,各懸掛一塊“點睛”意味的清代匾額:左手為“協輔文教”,右手為“代起儒風”。邁過科舉門,一塊氣派非凡的明代石匾出現在記者眼前,此匾正中草書“狀元及第”,四周透雕文武狀元及耕讀形象。
據介紹,“狀元及第”匾為永樂二年,狀元曾棨為其江西同鄉、永樂九年的狀元箫時中所題。題刻為永樂16年,即公元1418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而能夠題寫狀元科名匾的人,一般只有皇帝、狀元本人或前科狀元。當年這塊石匾人曾棨32歲中狀元,受匾人箫時中26歲即中狀元。
500科舉匾藏身博物館 故宮都沒有的匾額藝術
500科舉匾藏身博物館 故宮都沒有的匾額藝術
在博物館的二層,收藏著道光12年同一科狀元、榜眼、探花所題寫的匾額。狀元吳鐘峻題寫“高步蟾宮”,榜眼朱鳳標為翰林所題寫的“太史”,探花季芝昌為家鄉父老所題寫的“匡邪弼惡”。“能收集到同一科的匾額,彌足珍貴。”姚遠利說。
館內,處處可見的是進士“出身”歷朝歷代名人題寫的匾額,譬如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書寫的作品。
在大廳中央,懸掛著一方北京大興人朱珪的匾額“燕翼诒謀”。朱珪,乾隆13年進士,時年僅17歲,這是中國科舉歷史上最年輕的進士之一,也是北京人裡少有的進士。朱珪後來官至一品宰相。
姚遠利介紹說,館中所藏匾額題字中,僅清代狀元,就有29位。此外,還有12名榜眼、13位探花題留下的墨寶,而進士所題寫榜書更是難計其數。“但北京的狀元匾,目前一直都未找到,估計已無遺存。”館主頗為遺憾地說。
1:1比例的貢院“匾額見證的是中國的千年科舉制度,”每一方匾題寫人的歷史背景也反映出當代以進士出身為榮,以“出身”論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額的作者都可稱書法家,這裡匯集了狀元、榜眼、探花的書法藝術,形成“榜書藝術”。
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
地址:北京市高碑店民俗文化村 票價:40元/人
行車路線:京通高速路高碑店出口——往南——過高架鐵路橋往東——順指示牌行
乘車路線:四惠換363路半壁店下往東行800米——小郊亭往南200米——見路口向東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