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北京西二環十公裡 距今近四百年歷史價值百億的宛平城再創奇石聖景西五環內,距離北京西二環只有十公裡,歷史近四百年,只有盧溝橋宛平城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了。
宛平城始建於1637年,至今近四百年的歷史,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兩開門衛城,按照有關經濟專家估算按照北京今天的房價,這個古城的身價就已經近百億。
2005年在市區政府的支持下,宛平城大興復建工程,原貌中的縣衙、驿站、茶樓、酒肆等一批明清時商用建築得以復建,用以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經濟,使宛平城從歷史文化古城逐步形成集歷史、民俗、文化、特色經營為一體的文化產業聚集地和盧溝橋地區經濟發展熱點。2009年,伴隨城南發展計劃和水岸經濟的復興,盧溝橋旅游文化再度進行深度挖掘,而石文化與盧溝石橋石獅的不解之緣,為此確立了以石文化為主導,以書畫、根藝、茶文化為輔的盧溝橋宛平城文化旅游項目。
宛平城以石文化為主線,不僅順應了盧溝橋石文化的發展,同時也是配合呼應2013年將在盧溝橋兩岸開幕的世界園藝博覽會項目和永定河生態城項目。本月初,全長170公裡的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開工建設,2014年將全部建成。工程總投資170億元,屆時1.3億立方再生水及雨水將注入,河道內水質可達到三到四類標准。首批啟動豐台區宛平湖和石景山區蓮石湖兩個項目,建成後水域面積總和達到160公頃,超過圓明園水域面積。按照規劃,宛平湖東至永定河左堤崖岸巡河路,西至永定河右堤岸巡河路,北起盧溝橋橡膠壩,南至燕化管架橋河上游。完工後宛平湖水面將達到54公頃,湖邊綠化達到12.3公頃,永定河豐台段將恢復“碧水、名橋、古城、皓月”景觀。永定河畔,盧溝橋邊,宛平城這顆璀璨的明珠,將綻放光芒,再顯她昔日的風采。正是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為盧溝橋宛平城文化旅游帶來新的商機。
市、區政府前期投巨資,進行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了滿目瘡痍舊貌,恢復了宛平古城的原貌。現又在市、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啟動盧溝橋宛平城文化旅游項目,讓古城活起來。預計將在5月1日開城迎接各方游客。已經裝修好的部分建築設施,已有部分商戶入住,眼下正在抓緊城內各項建築設施的內外裝修,全世界及全國各地前來要求入住宛平城的客商絡繹不絕,招商已過半。
5月1日,您將在宛平古城看到世界及全國各地的眾多石種,有來自巴西的瑪瑙石、阿富汗玉石、安徽靈壁石、廣西水沖石、新疆風砺石、太湖石、泰山石及各種玉石等十分罕見的奇石怪木,石品種數百,件數近萬。同時北京賞石協會也將定期與廣大石文化愛好者共建“周末百姓石文化沙龍”,北京書法家協會已建“北京書法協會創作基地”落戶宛平城,為諸多書法家擁有一個創作和與百姓溝通的平台。在5月1日開城的同時, “盧溝橋宛平首屆奇石博覽會”也將相伴盛大開幕。幾十億的地價、巨資修繕一新的古城還有身價高達五十個億的奇石怪木,屆時,城南將打造出一個百億的宛平古城並且形成一條“園博會址觀園藝,宛平古城賞奇石。濕地公園湖心島,抗戰旅游盧溝事”的文化旅游風景線,讓更多的中外游客見證盧溝橋古文化歷史,飽覽永定河畔新聖景。
宛平城簡介
宛平城 在盧溝橋東。城建於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當時正是明朝的戰亂時期,建此城以屯兵守衛京城。《日下舊聞考》曾記載:“盧溝畿輔咽喉,宜設兵防守,又需築城以衛兵。”“局制雖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關”。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所謂的宛平縣署在北京城內鼓樓附近。辛亥革命後,宛平縣劃歸河北省,1928年12月1日宛平縣署正式遷到盧溝橋原拱極城,此地方始稱宛平城。宛平城是一座橋頭堡,城垣建築與北京類似。有城門兩座。城牆四周外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蓋板。宛平原是明代順天府下轄的京城附郭縣之一,清改稱拱極城。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甕城。
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明王朝為保衛京師,防御李自成進京,命御馬監太監武俊於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分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城池總面積約20公頃。
宛平城西的盧溝橋是北京進出內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為南來北往的商旅必經之地。清代以來,宛平城西及永定河兩岸商戶逐漸遷建城內,相繼興建酒肆、茶樓、驿站和祭祀廟宇,打破了單純的軍營格局。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至今城牆上還保留著當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的彈痕。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撥專款對城牆、東西城樓進行修繕;1987年向游客開放。20世紀末,北京市政府決定恢復宛平城明、清時期原貌,包括將柏油街道恢復為青石地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