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所要介紹的地方,有些你再熟悉不過,有些你可能聞所未聞。對於外灘的建築,有幾幢樓還是值得探討一下的。
亞細亞大樓
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現在主要使用單位: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位於中山東一路延安東路口的亞細亞大樓,人稱"外灘第一樓",這樣的稱呼一是因為它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二則是因它建成於1916年,高七層,建築面積上萬,是當時外灘最高大的一幢建築。亞細亞大樓外觀為折衷主義風格,正立面為巴洛克式,正門有四根愛奧尼克立柱,左右各二,內門又有小愛奧尼克柱,門上有半圓形的券頂,雕以花紋。人口處有巴洛克式裝飾,1939年大樓又加高一層。亞細亞大樓大門兩邊的立柱上,原有兩塊殼牌公司的抱柱(即弧形)銅牌, 當年公司離開大樓時曾一同拆往其圓明園樓的辦事處,現作為歷史文物,藏於上海歷史博物館。
中國通商銀行的建築
外灘中山東一路76號,又名元芳大樓。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於1897年,是中國第一家銀行。最早的大樓於1898年(光緒二十三年)建成,現在的這座建築建於1906年,是外灘建築群中建造得比較早的一座建築。這座大樓為磚木結構,下面三層是完整的,上面一層其實類似於屋頂上開老虎窗的做法,只能說半層,所以有人說這座樓為“假四層樓”。但從建築形式來說,卻顯得構圖完整,風格統一。由於建築的上部有尖尖的三角形屋頂裝飾(一大四小),所以被認為是“哥特式”建築。但它的下部缺少哥特式建築符號,所以它充其量只能說是“哥特復興式”,也有人說是“折中主義”建築。這座建築的哥特式風格是不完整的,主要表現在其下面的三層,包括屋檐在內,三條水平線十分強烈,垂直線較弱,應當說是遠離哥特式而近乎文藝復興式(這兩種風格是對立的)。不過它在構圖上卻做得非常協調,實為難能可貴。
上海怡和洋行大樓(又名:外貿大樓)
外灘中山東一路27號。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市外貿局等。
最早進入上海的三個外國洋行之一:英國怡和洋行,英文名稱叫查頓和馬地臣公司。上世紀80年代前後,怡和洋行不僅在上海,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洋行之王”的美稱。到1861年,上海的怡和洋行已是第三次翻造房屋,在原地重建一幢東印度式建築。1920年洋行又再次翻造,由馬海洋行思九生設計,華商裕昌泰洋行施工,高6層,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300平方米,1922年11月建成。造型為新古典派康林特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全幢外牆采用花崗巖壘砌,一、二層花崗巖粗鑿,這是上海早期大樓建築的流行做法。大門進口處用石階,包銅的大門,顯得牢固,門兩側有一對壁燈。三至五層的中部,貫以4根大理石科林斯圓柱,柱頭柱底為四方形。柱間為陽台及石欄桿。二樓中央有石雕羊頭裝飾。六樓檐口較寬,故看去似五層。內部底層四壁及地面均用大理石鋪砌。
徐志摩、陸小曼故居
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號。
"我白天向望的,夜間祈禱的,夢中纏綿的,平時神往的--只是愛的成功,那就是生命的成功"。徐志摩把愛看作他的生命,他把對陸小曼透心肺腑的愛看作他生命的一切。盡管這之前,小曼是羅敷有夫,他自己是使君有婦。然有情人終能成眷屬。
PS: 我個人認為徐志摩是比較有才華的,他的作品也是在近期開始有所拜讀。陸小曼其實是個才女,長得很是秀麗。她從未出國國門,卻精通法語,英語等多種語言,當然還不僅於此。他們兩人雖終成眷屬,但因陸小曼的奢靡生活導致徐志摩的英年早逝。附贈一些我個人較為喜歡的徐志摩的詩。
1.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2.我要你的愛有純鋼似的強,在這流動的生裡起造一座牆;任憑秋風吹盡滿園的黃葉,任憑白蟻蛀爛千年的畫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愛牆內的自由!
3.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甜蜜的憂愁-沙楊娜拉!
東野草堂
今浦東川沙城廂鎮蘭芬堂74弄1一8號。川沙城鎮鄉太平村,有個黃炎培幼時讀書的場所——東野草堂。從9歲起,黃炎培就在外祖父設的“東野草堂”私塾裡求學,他居住的宅院叫"內史第",這是一座古老的住宅群,由清朝同治年間內閣中書捨人沈樹镛建造。有趣的是,當年黃炎培的學生、現已過100歲高齡的崔雁冰講過一則鮮為人知的轶事。當年,黃炎培和浦東中學校董們為將學校辦成全國一流的中學,並開設大學,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當時,學校創辦人楊斯盛在故世前將畢生積蓄的1O多萬元全部捐給學校作基金。黃炎培等人就將此借貸給他人,投資於開發烏蘇裡江和蘇北墾荒。豈料,這兩次事業都慘遭失敗。借款人哪有力量償還債款。致使浦東中學一筆巨款基金付諸東流。因此引起學校極大震動。校方向借款人提起公訴,黃炎培因牽涉此案也成了“被告”;年少氣盛的崔雁冰則作為學生代表加入原告一方。一時間,師生對薄公堂,成了“冤家對頭”。“其實,黃先生是籌款心切,說到底,還是為了社會的職業教育啊!”崔雁冰老人感慨他說。199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正式批復在川沙建立黃炎培故居,並塑黃炎培像。
王一亭故居梓園
老城廂喬家路113號, “梓園”。書畫界和收藏界人士鮮有不知海上畫派名家王一亭者,卻鮮有人尚知曾是海上名園的王一亭故居“梓園”了。王一亭的墨寶至今常出現在拍賣會上,“梓園”可無恙否?
大理石大廈--嘉道理花園(現是少年宮大廈)
嘉道理花園的主人原是英籍猶太人埃裡.嘉道理,1926年,他因舉辦慈善事業(在滬創辦了育才工學即現在的育才中學;捐款創辦上海第一個治療肺結核的醫院),英王授予他爵士封號。當年嘉道理家族建造新住宅時,因暫有要事離開了上海,將建造一事委托了設計師格拉漢.布朗。卻不知格拉漢是一個有名的醉漢,常常是喝足了白蘭地後對圖紙大抒豪情,結果把供四五人居住的宅院造成了一 座大理石宮殿。當嘉道理一家回國時,面對著建築承包商寄來的巨額賬單驚訝得目瞪口呆,而那位喝得爛醉的設計師,正躺在醫院裡等待救護。然而這畢竟是一座美侖美奂的豪華巨廈,建築所用的大理石全部從意大利運來,前後費銀共100萬兩,當時可買5千多萬斤大米,共14萬人吃1年。其造價之昂貴,已超過了哈同花園(哈同花園造價為70萬兩銀)。這是上海灘唯一一幢大理石大廈。
亞細亞大樓
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現在主要使用單位: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位於中山東一路延安東路口的亞細亞大樓,人稱"外灘第一樓",這樣的稱呼一是因為它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二則是因它建成於1916年,高七層,建築面積上萬,是當時外灘最高大的一幢建築。亞細亞大樓外觀為折衷主義風格,正立面為巴洛克式,正門有四根愛奧尼克立柱,左右各二,內門又有小愛奧尼克柱,門上有半圓形的券頂,雕以花紋。人口處有巴洛克式裝飾,1939年大樓又加高一層。亞細亞大樓大門兩邊的立柱上,原有兩塊殼牌公司的抱柱(即弧形)銅牌, 當年公司離開大樓時曾一同拆往其圓明園樓的辦事處,現作為歷史文物,藏於上海歷史博物館。
中國通商銀行的建築
外灘中山東一路76號,又名元芳大樓。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於1897年,是中國第一家銀行。最早的大樓於1898年(光緒二十三年)建成,現在的這座建築建於1906年,是外灘建築群中建造得比較早的一座建築。這座大樓為磚木結構,下面三層是完整的,上面一層其實類似於屋頂上開老虎窗的做法,只能說半層,所以有人說這座樓為“假四層樓”。但從建築形式來說,卻顯得構圖完整,風格統一。由於建築的上部有尖尖的三角形屋頂裝飾(一大四小),所以被認為是“哥特式”建築。但它的下部缺少哥特式建築符號,所以它充其量只能說是“哥特復興式”,也有人說是“折中主義”建築。這座建築的哥特式風格是不完整的,主要表現在其下面的三層,包括屋檐在內,三條水平線十分強烈,垂直線較弱,應當說是遠離哥特式而近乎文藝復興式(這兩種風格是對立的)。不過它在構圖上卻做得非常協調,實為難能可貴。
上海怡和洋行大樓(又名:外貿大樓)
外灘中山東一路27號。現在使用單位:上海市外貿局等。
最早進入上海的三個外國洋行之一:英國怡和洋行,英文名稱叫查頓和馬地臣公司。上世紀80年代前後,怡和洋行不僅在上海,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洋行之王”的美稱。到1861年,上海的怡和洋行已是第三次翻造房屋,在原地重建一幢東印度式建築。1920年洋行又再次翻造,由馬海洋行思九生設計,華商裕昌泰洋行施工,高6層,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300平方米,1922年11月建成。造型為新古典派康林特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全幢外牆采用花崗巖壘砌,一、二層花崗巖粗鑿,這是上海早期大樓建築的流行做法。大門進口處用石階,包銅的大門,顯得牢固,門兩側有一對壁燈。三至五層的中部,貫以4根大理石科林斯圓柱,柱頭柱底為四方形。柱間為陽台及石欄桿。二樓中央有石雕羊頭裝飾。六樓檐口較寬,故看去似五層。內部底層四壁及地面均用大理石鋪砌。
徐志摩、陸小曼故居
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號。
"我白天向望的,夜間祈禱的,夢中纏綿的,平時神往的--只是愛的成功,那就是生命的成功"。徐志摩把愛看作他的生命,他把對陸小曼透心肺腑的愛看作他生命的一切。盡管這之前,小曼是羅敷有夫,他自己是使君有婦。然有情人終能成眷屬。
PS: 我個人認為徐志摩是比較有才華的,他的作品也是在近期開始有所拜讀。陸小曼其實是個才女,長得很是秀麗。她從未出國國門,卻精通法語,英語等多種語言,當然還不僅於此。他們兩人雖終成眷屬,但因陸小曼的奢靡生活導致徐志摩的英年早逝。附贈一些我個人較為喜歡的徐志摩的詩。
1.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2.我要你的愛有純鋼似的強,在這流動的生裡起造一座牆;任憑秋風吹盡滿園的黃葉,任憑白蟻蛀爛千年的畫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愛牆內的自由!
3.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甜蜜的憂愁-沙楊娜拉!
東野草堂
今浦東川沙城廂鎮蘭芬堂74弄1一8號。川沙城鎮鄉太平村,有個黃炎培幼時讀書的場所——東野草堂。從9歲起,黃炎培就在外祖父設的“東野草堂”私塾裡求學,他居住的宅院叫"內史第",這是一座古老的住宅群,由清朝同治年間內閣中書捨人沈樹镛建造。有趣的是,當年黃炎培的學生、現已過100歲高齡的崔雁冰講過一則鮮為人知的轶事。當年,黃炎培和浦東中學校董們為將學校辦成全國一流的中學,並開設大學,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當時,學校創辦人楊斯盛在故世前將畢生積蓄的1O多萬元全部捐給學校作基金。黃炎培等人就將此借貸給他人,投資於開發烏蘇裡江和蘇北墾荒。豈料,這兩次事業都慘遭失敗。借款人哪有力量償還債款。致使浦東中學一筆巨款基金付諸東流。因此引起學校極大震動。校方向借款人提起公訴,黃炎培因牽涉此案也成了“被告”;年少氣盛的崔雁冰則作為學生代表加入原告一方。一時間,師生對薄公堂,成了“冤家對頭”。“其實,黃先生是籌款心切,說到底,還是為了社會的職業教育啊!”崔雁冰老人感慨他說。199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正式批復在川沙建立黃炎培故居,並塑黃炎培像。
王一亭故居梓園
老城廂喬家路113號, “梓園”。書畫界和收藏界人士鮮有不知海上畫派名家王一亭者,卻鮮有人尚知曾是海上名園的王一亭故居“梓園”了。王一亭的墨寶至今常出現在拍賣會上,“梓園”可無恙否?
大理石大廈--嘉道理花園(現是少年宮大廈)
嘉道理花園的主人原是英籍猶太人埃裡.嘉道理,1926年,他因舉辦慈善事業(在滬創辦了育才工學即現在的育才中學;捐款創辦上海第一個治療肺結核的醫院),英王授予他爵士封號。當年嘉道理家族建造新住宅時,因暫有要事離開了上海,將建造一事委托了設計師格拉漢.布朗。卻不知格拉漢是一個有名的醉漢,常常是喝足了白蘭地後對圖紙大抒豪情,結果把供四五人居住的宅院造成了一 座大理石宮殿。當嘉道理一家回國時,面對著建築承包商寄來的巨額賬單驚訝得目瞪口呆,而那位喝得爛醉的設計師,正躺在醫院裡等待救護。然而這畢竟是一座美侖美奂的豪華巨廈,建築所用的大理石全部從意大利運來,前後費銀共100萬兩,當時可買5千多萬斤大米,共14萬人吃1年。其造價之昂貴,已超過了哈同花園(哈同花園造價為70萬兩銀)。這是上海灘唯一一幢大理石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