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環球旅遊網 >> 環球旅遊 >  >> 大陸游 >> 北京游 >> 北京美食

春節北京游 廟會小吃全攻略

     編輯:北京美食

  在各種廟會的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它既有本地傳統的漢族風味,又融和了滿族和回族的民族風味,還有傳自宮廷的御膳小食。如今的北京小吃,則匯集了南北各地的風味,創新之作層出不窮。在地壇廟會和龍潭湖廟會上,特辟美食一條街,匯聚了當今有代表性的全國各地小吃。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美食,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冰糖葫蘆 種類繁多
冰糖葫蘆 種類繁多

  冰糖葫蘆,使很多人就能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那又酸又甜的味道,至今記憶猶新。冰糖葫蘆,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歷史中早有記載,大清年間各地盛行,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老少皆宜,它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這些年在北京春節的廟會上還時常看到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最頂上貼著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來個山植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簽子,拿在手中一顫一顫的,更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歷,還得說說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每到隆冬時節,不論城市還是農村,總能見到賣冰糖葫蘆的生意人,他們或推車或肩扛,紅彤彤的山楂在糖膜的包裹下格外誘人。被三三兩兩的大小姑娘圍住,各自買上一支,咬上一口,嘎嘣脆酸中帶甜,唇齒留香,好不惬意。

  在人們的印象中,冰糖葫蘆是小孩吃的零食,一般一元一支。口味單一,偶爾吃一支,老能碰到因技術不過關粘牙的冰糖葫蘆,總覺的沒什麼好吃的。可近幾年出現的老北京風味的冰糖葫蘆以繁多的品種口味、原料的精挑細選、干淨衛生的紙袋包裝迅速贏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一時間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排隊競購的現象。此種冰糖葫蘆在原料山楂的選用上,挑山楂產區酸中微甜優質山楂為主料。輔以各種餡料、干果、水果及其它輔料制成多種口味的夾心冰糖葫蘆。在銷售時糯米紙裹串、牛皮紙袋包裝干淨衛生,大大提高了冰糖葫蘆的品質。從而留住了大批的回頭客。消費群體由小孩擴大到了成年人以及老人,有的人為了吃到一支冰糖葫蘆而不惜路途遙遠……

茶湯
茶湯

  原料:糜子米500克,紅糖200克,白糖100克,糖桂花10克,金糕丁、青梅丁各適量。

  制作方法:

  1、先將糜子米淘洗干淨,用涼水浸泡2—3小時,碾成面,然後過細籮,即成糜子面。

  2、將茶湯壺內的水燒開。

  3、取小碗1個,先倒入50克開水和10克涼水攪和一下,再放入1/10的糜子面調成面糊,然後左手端著盛面糊的碗緊對著茶壺嘴,右手握著壺把子將壺傾斜,使壺內的開水順著壺嘴沖入碗內。這時速將碗與壺嘴由近而遠地拉大距離,以加大水的沖力,以使面糊沖得均勻;隨後又由遠至近,面糊即沖成杏黃色的茶湯。

  4、沖好一碗後,即在茶湯上撒上紅糖20克、白糖10克和糖桂花1克。也可再撒些金糕丁、青梅丁之類的食品。本配料用量可制作10碗。

  特點:本品質地細膩,味道甜香,系北京茶食小吃,回民風味。因將碗翻扣過來而茶湯不灑,故有此“扣碗茶湯”之稱。

  茶湯有兩個特色:一是烹調方法特殊,用開水沖的方法將茶湯沖熟;二是用具特殊,使有一把銅制大茶壺,壺高60厘米,直徑50厘米,壺嘴細長,壺內四周貯水,中間空如爐膛,將燃煤放入膛內,把水燒開,即可用以沖熟茶湯。

糖瓜
糖瓜

  “糖瓜兒粘”是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關東糖供著,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禀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北京有這麼一句歇後語:“灶王爺升天---好話多講”。

  廿三糖瓜兒粘”。到了臘月廿三,家家戶戶開始大忙。進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說法: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糊窗戶;廿六炖大肉;廿七殺公雞;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制作方法

  1.主料是冬瓜或西瓜,刮去外表皮及瓜瓤。

  2.橫切成寬4厘米的瓜圈,洗淨後縱切成4厘米長、1厘米寬的瓜條35千克備用。

  3.取白糖5.5千克、清水15千克加熱溶解成白糖溶液,另用3千克白糖加少量清水,加熱溶解後放在容器內研細。再取石灰500克加清水20千克制成石灰水。把切好的瓜條倒入石灰水中,將150~200克石灰粉撒在上面,用竹篾或木板壓住瓜條,使其全部浸沒,浸泡10小時左右,待瓜條全部鈣化、無軟心為止,如浸泡時間短,可增加些石灰。

  4.將浸過石灰的瓜條撈起,用清水沖洗脫灰,再用水泡,每隔2小時換水一次,一般換4次,以脫淨灰為宜,不要出黃心。

  5.把脫灰瀝干後的瓜條,放入沸水中,水中加亞硫酸鈉和白礬,不斷用笊籬翻動瓜條,約煮15分鐘左右,撈出冷卻,放在清水中浸泡,待完全冷卻後撈於筐中。

  6.瓜條瀝干後,倒入備好的糖液中,浸漬8~12小時,將研細的白糖放入糖液中,使糖液濃度增高到波美40度,再浸8~12小時後加熱煮沸20分鐘,糖液濃縮,滲入瓜條,待糖液濃度達78~80%時即可出鍋返砂。出鍋後的瓜條,待糖液全部粘在瓜條上,表面稍干,即散開冷卻,瓜條被一層糖衣裹住,即成糖瓜條。

灌腸
灌腸

  灌腸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也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制作方法:

  用料:澱粉一杯分兩份。蒜。鹽。

  做法:

  1。小鍋裡倒一杯涼水,再倒半杯澱粉。用筷子攪勻。然後放到火上燒。在燒的過程中不停的攪。很快,生澱粉就開始變稠,而且黏在一起了。等差不多的澱粉成個整團時,離火。

  2。就著這鍋,倒另半杯干澱粉。先用筷子,後用手把干粉都揉進去。最後把面團揉得很漂亮了就捏成個手電筒粗細的腸形。放到蒸鍋裡開水下,蒸三十分鐘。看著原來雪白的粉有點透明或發青白了,就熟了。待這粉腸涼透,就可切來煎著吃。

  3。煎前先砸蒜。砸好的蒜放涼水和鹽待用。

  4。把粉腸切成薄片兒,放在有少量油的平底鍋上煎,煎到兩面脆,裝在個人的小盤裡,澆上蒜泥鹽水汁,吃。

  放注意事項:

  水和澱粉的量是1:1,不論你做多少,量水和量澱粉的一定要用同一容器,一份水、半份澱粉先做個黏團,再加半份生澱粉做成腸。在和澱粉沒有抱成團前,一定不停的攪。揉生澱粉時剛開始會有點燙,小心。用筷子反復攪幾下,涼一涼就好了。最好頭天做好,放冰箱,第二天吃,粉涼透了,容易切薄片。薄片則容易煎的脆。蒜汁,其實是很少量的蒜砸爛後加比較多的水和鹽,用它來拌煎腸。一定是砸蒜才好吃。別放醬油和醋,才能吃出特別的香味。加些紅色食品顏料,弄成粉色的腸,就更惟妙惟肖了。

油茶
油茶

  油茶也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制作方法:

  1.鍋內放清水3千克,燒開後放入10克姜塊,一根生蔥(挽結),水沸撇去浮泡,撈去蔥、姜,然後將鍋端離火口10分鐘,再將磨好的大米,糯米粉攪入水中。鍋再置旺火上燒開,移放微火上煨熟成油茶糊。

  2.標准粉500克放鹽5克、蘇打3克,加清水200克,調勻揉好,靜置1小時,再搓成條狀,刷上菜油,盤條發汁。鍋內放菜油燒至七成油溫時,將發汗後的面扯成50克重的節,拉成細如麻繩的線條,卷曲入油鍋炸成油茶馓子。

  3.菜油下鍋燒熟後,分別舀入花椒粒、辣椒面中,制成椒油、紅油。芝麻炒熟擀成細面,大頭菜剁面細粒,生姜15克剁成末。

  4.吃時,先將雞蛋打入碗中攪散(每碗1個),再將油茶糊舀入碗中與蛋液和勻,放鹽、芝麻面、椒油、紅油、麻油、姜末、大頭菜粒及蔥花,油菜湖面上放入捏碎的馓子。


豆汁
豆汁

  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瓯。”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豆汁是用制造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做成的北京的風味小吃。生豆汁兒是水發綠豆加水經研磨,並除去大部分澱粉(用於生產粉絲涼粉等)之後的液體經發酵生產的。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輕微的酸臭味。

  制作方法:

  1、將綠豆雜質篩淨,淘洗干淨,放入盆內用涼水(冬天用溫水,水量要比綠豆高出2倍)泡十幾小時。待豆皮用手一捻就掉時撈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細越好),每千克綠豆約出稀糊2.65千克。然後,在稀糊內加入1.5千克的漿水(即前以次制作豆汁、澱粉時撇出的清水)並逐次加入不少於12千克的涼水過濾,約可濾出粉漿17千克、豆渣2千克,

  2、把粉漿倒入大缸內,經過一夜沉澱。白色的澱粉就沉澱到缸底,上面是一次層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層即是顏色灰綠、質地較濃的生豆汁,最上層是浮沫和漿水。撇去浮沫和漿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汁8千克左右,另有澱粉約500克和黑粉少量),再煮之前還需在沉澱一次,夏季沉澱六小時。冬季沉澱一夜。沉澱好後,撇去上面的漿水。

  3、鍋內放入少許涼水,用旺火燒沸後倒入生豆汁,待豆汁逐漲並將一出鍋外時,立即改用微火保溫(此時不能用旺火,否則會逐成麻豆腐),隨吃隨盛,並佐以辣鹹菜同食。

扒糕
扒糕

  扒糕是用荞麥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圓坨,如燒餅大,蒸熟後,夏天放在冰上鎮著;冬天則放在爐铛上,加油炒熱,謂之熱炒扒糕。

  原料:荠麥面500克,醬油50克,醋50克,芝麻醬150克,大蒜25克,芥末糊25克,辣椒油10克,鹹胡蘿卜25克,精鹽6克。

  制作方法:

  1、將胡蘿卜切成絲加少許鹽腌制幾分鐘,蒜拍成泥,放入小碗中,加入芝麻醬、醋、醬油、鹽、芥末醬調勻備用,干辣椒放入鍋中煸干,取出切碎,倒入少許熱油制成辣椒油

  2、將涼水1000克加鹽倒鍋內燒開,將麥面倒入,用木棍攪成團後過涼水

  3、將面團用手沾涼水拍成圓餅形,用小刀打成條狀入碗,澆以醬油、辣椒油、醋、蒜汁,放和好的芝麻芥末糊、用礤床擦好的鹹蘿卜絲,即可食用。

臭豆腐
臭豆腐

  臭豆腐是一項流傳於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酵制品,但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分臭豆腐干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後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臭豆腐在上海,台灣是頗具代表性的小吃

  老北京臭豆腐制作方法:

  1.制豆腐將黃豆用水泡發,泡好後用清水洗淨,換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與稀糊同樣多的溫水拌勻,裝入布袋內,用力把漿汁擠出,再在豆渣內對入沸水拌勻後再擠,如此連續豆渣不沾手,豆漿已擠完時,撇去泡沫,將漿汁入鍋用大火燒開,倒入缸內,加進石膏汁,邊加邊用木棍攪動,約攪15~20轉後,可滴上少許水,如與漿混合,表示石膏汁不夠,須再加進一些石膏汁再攪。如所滴入的水沒有同漿混合,約過20min後即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做臭豆腐,豆腐要是特質的,壓得比我們一般吃的豆腐要硬,但比豆腐干又軟。

  2.發酵將做好的豆腐一板一板地上架,木質架子可以放十幾層豆腐,中間可通風,抹上鹽,點上霉菌(菌種溶化在水中,用手指蘸了彈在豆腐上),在無陽光直曬的通風房間裡放兩至三天,夏天屋中氣溫可在32度上下,豆腐會長出一寸長的白毛,即霉菌。

  3.發酵後的處理將青礬放入桶內,倒入沸水用棍子攪開,放入豆腐浸泡2h左右,撈出豆腐冷卻。然後將豆腐放入鹵水內浸泡,春、秋季約需3~5個h,夏季約浸泡2h左右,冬季約需6~10個h,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干水分即可。(鹵水制法:以用豆豉2.5kg為標准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鹼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4.根據不同地區的口味和特色,再進行加工。


豌豆黃兒
豌豆黃兒

  豌豆黃分粗、細兩種。北海公園仿膳、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這是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澱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由於大多出現在春天的廟會上。因此,人們聽了他們吆喚:“哎,這小棗的豌黃兒大塊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為此種吃食不太衛生,所以是個被禁止的品種。現已絕跡。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必須買VS不能買 85度C吃喝全攻略!
必須買VS不能買 85度C吃喝全攻略!

台灣的85是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店,全店只有一個服務員,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面包也不多。但是大陸的85度C俨然已經是一副面包大亨的姿態。精明 消費才是我們的主張。吃什麼和喝什麼非常重要。小編告訴大家,

京城18家最地道麻辣火鍋和串串香,抗壓遠勝心靈雞湯
京城18家最地道麻辣火鍋和串串香,抗壓遠勝心靈雞湯

即使是在干燥的京城,川渝的香辣火鍋也叫人不得不愛。一鍋紅亮的湯底燒開,燙上毛肚和肉片,辣得酣暢淋漓卻讓人大呼過瘾。 店裡的各種四川小吃,同樣美味誘人。 小贊這次軟磨硬泡,逼不少吃貨朋友拿出

世紀譚府
世紀譚府

  宮廷菜作為中華美食文化的璀璨瑰寶,歷來就是咱皇城根腳下的人們引以為傲的資本。它的滋補功效,讓每個食客都會豎起大拇指,再加上那些神秘的飄香四溢,怎能讓人抵抗的住此種誘惑。“玩瘋了&rd

炒豆合作社:黑椒土豆泥
炒豆合作社:黑椒土豆泥

  土豆泥是西方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營養特別豐富,素有“地下蘋果”之稱。面面的口感是很多人的最愛,第一次吃土豆泥是在肯德基,其實京城還有很多餐廳也做土豆泥哦,而且還是各種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