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小吃
到天橋逛的人,一個是像買點日用百貨;一個的目的是看以看各種民間藝術;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嘗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食品。在天橋的零星食物中,“豆汁兒”可算是個大買賣了。說起豆汁兒,可是咱北京的一個特產了。豆子上磨碾,隨碾隨兌水,碾完後,細的成了豆漿,粗的做麻豆腐。而稀的就是豆汁兒了。
天橋的爆肚攤子大致喝豆汁兒攤差不多。不過灶上不是煮豆汁的大沙鍋,而是小鐵鍋。爆肚的原料是羊肚兒。有散蛋、麻肚、肚仁等區別。爆肚的作料有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等。把爆肚擱開水裡過一下馬上就撈出來,風味獨特。關鍵是火候,火大了再撈出來,就成猴皮筋兒了。
還有扒糕和涼粉,這兩種東西常在一起賣。扒糕是白薯面做的,涼粉是綠豆做的,把原料熬成液體,曬在碗裡,那涼水一鎮就成坨了。涼粉是成塊的,扒糕是圓坨的,吃時打成碎塊,外加醋、青醬、椒油、鹹胡蘿卜一拌,嘿,這味道就別提了。
天橋賣酸梅湯的可是一家挨一家,大約有幾十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邱家的酸梅湯。講究的做法是鍋裡用開水泡酸梅,加黃冰糖渣,用大瓷罐盛上。放在冰桶裡,罐外頭鎮著冰塊,早晨擺在攤子上,再加桂花。但是天橋的大部分賣酸梅湯的不這樣做,因為又費錢又費力。
天橋的糖攤是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糖攤包括吹糖人的和盤花糖的。吹糖人的是小吃和手藝相結合的行業,用的糖是麥芽糖,用銅鍋把糖加熱。兩種吹法:一是有模子,按模子吹;一種是邊吹邊捏,吹個小狗呀、大公雞呀什麽的。吹壞了不要緊,弄碎了放在鍋裡化成糖再接著吹,糟蹋不了。
盤花糖的主要工具是一個熬糖的鍋、一把勺子、一塊石板,石板上抹上油,用勺子舀上糖再石板上畫畫,然後沾在竹簽上,小孩兒們拿著玩兒。干這行得有美術的功底畫出來得象呀,外行可不行。
天橋的“蒸了炸”也是一種風味食品,據說是由一位姓李的人獨創的品種,把西葫蘆餡餃子蒸熟後晾涼後,放在油鍋裡煎了,再蘸上醋蒜吃。味道與眾不同的原因是一:餡裡有胡椒粉,二是餡裡放的羊油。
大柵欄小吃
從大柵欄廊坊三條出來,向東走幾十步,是一條狹窄的南北向的胡同:門框胡同。這條不起眼的胡同曾經集中了老北京小吃的精華:“復順齋醬牛肉”、“褡裢火燒”、“德興齋燒羊肉雜碎湯”。50年代公私合營後,門框胡同小吃一夜消失。1985年之後才慢慢恢復。
大柵欄的小吃興盛主要靠的是大柵欄地區的客流量,當時人們看完電影、聽完戲以後就來這裡。魯迅、巴金、丁玲、梁實秋都來過這裡,韓蘭根、陳燕燕、白楊、裘盛戎、荀慧生、尚小雲等名角也曾是這裡的常客。
牛街小吃
牛街清真超市與清真美食城,是新牛街上最熱鬧、繁華的一處。
就餐時間一到,美食城就像開了鍋一樣的沸騰起來。數百人的眼光在各個攤檔前搜尋上百種小吃,宴蘭齋、鼎香齋、福綠居、聚寶源、順城齋、秦燕齋等老字號的攤前擺滿了熱氣騰騰的食品,湯、粥、焦黃鮮美的羊肉大餅、剛出鍋的燒餅,還有牛羊肉熟食、烤肉串、包子、砂鍋讓人無從選擇,人氣最旺還數爆肚馮、奶酪魏、羊頭馬、豆腐腦白,工作人員忙得連眼皮不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