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大街上志願者給了份“京南文化”的宣傳冊,牛街禮拜寺名列其中。對牛街禮拜寺久聞其名,總覺得那是個很“神秘”的地方,也不知是否對社會開放,從寺門口經過不知多少次,從未進去過。
心動不如行動,那天正逢閒暇,一早來到牛街禮拜寺。
禮拜寺正門在望月樓下,10余米高的望月樓矗立眼前,望月樓上懸掛著“牛街禮拜寺”藍底金字匾額,下懸“達天俊路”金字匾。望月樓為六角形亭式,雙層飛檐,亭頂覆以上黃下綠的琉璃瓦,孔雀綠色的斜脊六角攢尖,上有金黃色琉璃陶寶頂。每年伊歷九月進入齋月時,阿訇鄉老登樓尋望新月,以定齋月始末,故名望月樓。該門平時緊閉,只在開齋節和宰牲節時開啟。
(望月樓)
由望月樓南側便門走入清真寺,殿堂雕梁畫柱、異常精美。
牛街禮拜寺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麗的清真古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街禮拜寺,始建於遼代統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賜名“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初為遼代入仕的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所創建,歷經元、明、清各代擴建與重修,使其整體布局集中、嚴謹、對稱。全寺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禮拜大殿、望月樓、宣禮樓、講堂、碑亭、對亭和沐浴室等。寺院坐東朝西,殿堂樓亭主次分明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是中國古典宮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兩種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一組獨具特色的中國式伊斯蘭古建築群。
進入望月樓後是第一進院落。(望月樓臨街大門不開放,可從禮拜大殿南、北夾道過去。)
牛街禮拜寺在牛街東側,大殿必須座西向東,入口就只能設在殿的後面。寺門以望月樓代替,樓前有木牌樓三間,隔街為照壁,以強調入口。從望月樓下進入寺院,為避免一入寺就面對大殿背面,在殿後增加一堵院牆,引導行人折轉到大殿左右夾道再進入寺內,然後繞行殿東,折回進入大殿。(1306)
大殿有五楹三進,可容千人禮拜。
(禮拜大殿)
殿內拱門仿阿拉伯式上尖弧形落地,拱門門券上還有堆粉貼金的《古蘭經》文和贊美穆聖的詞句,經文字體蒼勁有力,其中的阿拉伯古代藝術書體“庫法體”,更為罕見,受到國內外伊斯蘭教學者的重視。柱子上飾有蕃蓮圖案,皆為紅地,瀝粉貼金,精巧細致。殿內流金溢彩,光彩奪目,更顯莊嚴富麗,給人以聖潔肅穆之感。
(禮拜大殿)
大殿正東還有一座二層樓閣,稱為宣禮樓(又稱邦克樓),是為呼喚人們來禮拜而建。
大殿外,有南北碑亭兩座,亭內碑石記載了該寺歷史沿革。
宣禮樓東面是對廳一座(又稱七間房)。現保存有阿拉伯經文的古瓷器和手抄本及各種印版的經典。
清乾隆四年(1039)造的大銅鍋。
第二進院落東南角有一跨院,即是篩海墳
院內古柏青青,古柏下有兩座黑磚矮冢,下方上尖的篩海墳,即宋末元初兩位遠道來中國布教、逝世於該寺的長老的墓。據阿拉伯文墓碑記載,兩位篩海,一位名叫艾哈麥德•布爾塔尼,伽色尼(今在阿富汗境內)人,卒於教歷679年,即公元1280年;另一位名叫阿裡•依瑪頓丁,布哈拉(屬中亞細亞)人,卒於教歷682年,即公元1283年。兩座古墓的碑文(阿拉伯文)保存完好,字跡清晰,為國內少有的文物。
(篩海墳)
第三進院落正中座西朝東的是禮拜大殿副殿。
禮拜大殿副殿北側是女講堂。有幾名女穆斯林在誦經。
女講堂北面有一獨立院落為女禮拜寺。
穆斯林沐浴淨身分為“大淨”、“小淨。那“男水房”在哪兒呢?“男水房”在便門內南側。還有個文雅的名字。
(滌慮處)
牛街禮拜寺盡管門前車水馬龍,旁邊高樓林立。寺內卻是鬧中取靜、清幽靜穆。
牛街禮拜寺參觀門票2元,絕對超值,與外地景點動辄上百元門票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去牛街禮拜寺交通十分方便,有多路公交車可抵達,在“禮拜寺”或“牛街南口”下車即可。
如欲觀看更多照片請登陸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k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