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經過川底下到柏峪時,沒來得及細看,只是感覺影影幢幢全是人。白天過來一瞧,好家伙,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熙熙攘攘趕集似的。人雖多,但也沒減少我和胡胡的游興。
川底下不大,整個村莊面南背北,夾於兩座大山之間,依北面山坡而建,南北的高山形成了自然的屏障,山村氣候涼爽怡人。村前的主路是明清時的古驿道,村內的建築也多為明清時的四合院,村莊建在緩坡之上,高低錯落有致,由低到高層層鋪開,形成獨特的建築景觀。村裡以韓姓人居多,據說是明朝山西洪桐縣人為墾荒遷移至此,在南北兩座高山上,至今還有他們祖先開墾的梯田,而現在,家家戶戶吃旅游飯,即使公路邊上的好田也沒有人去耕種了。
村裡僅有的幾條路擠滿了游客,我和胡胡沿著小路一階一階走上去,滿眼不是腳跟就是後腦勺,想拍張照片要站在原地等好久,呵,誰讓我們也跟著黃金周來湊熱鬧呢!川底下其實也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居民了,家家都是客站,住在這完全是為了打點生意,好在村子原始的狀態並沒被改變,居住條件雖然簡陋,但來這不就是為了體驗山居的生活麼。在川底下哪個角落都有畫畫寫生的,看得我心裡羨慕手癢癢,只能安慰自己沒關系,等人少的時候我們再來。
依舊是石頭房子石頭路,但這份熱鬧和繁華是柏峪所沒有的。家家的院落都布置的簡單有特色,有的在院牆上放造型各異的陶瓶,有的在屋角堆豐收的冬瓜南瓜,有的小院遮陽的竹簾上盤了綠綠的葫蘆……,有無心,有有意,但都濃濃的流露出農家的特色。一路上老是聽到旁邊的游客講25號院,心裡留了意,到那一看原來是舊時地主的院落,也是川底下村的最高點,站在屋子裡看村莊一覽無余。等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走出25號院,周圍頓時安靜下來,直射的陽光照進殘舊的屋子,讓人不禁浮想聯翩:舊時的驿道,相信也有今日的繁華,南來北往的商客歇腳於此,住店打尖,川底下人祖輩就經營此道了。住在這房裡的地主不知道搬遷到了哪裡,從風吹破了的窗棂紙向外看,山還是那山,人卻生死兩茫茫了。
吃過午飯我和胡胡爬上了南面的高山,走走停停,很是惬意,意外的是居然有一個送子觀音廟,我可是好好拜了拜,因為這是我們今年的家庭主題啊!在山上看川底下又是另一份感覺,在崇山之中臥著的村莊、那條貫通東西的古道躍然於眼前,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遠古的故事和昔日的繁華。從另一個方向下山,結束了川底下的游程,前塵往事如煙,只有這巍峨的高山,見證著歷史走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