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大路,自古以來就是京西山區通往京師的重要交通干線。這條古驿道歷經金、元、明、清、民國長達800多年,特別是明代以來古驿道經修建,成為聯系山西、內蒙古草原的主要道路。同時,由於商貿、宗教、軍事等各方面的需要,門頭溝地區逐漸發展形成一條條重要的交通干線和樞紐。在商貿方面,由於門頭溝山區蘊藏著優質煤炭,遼代以後一直是北京城的煤炭供應基地,早期以驢、騾等牲畜運輸為主,晝夜不斷,逐漸形成商道。同時山裡的干鮮果品、土特產品也通過商道外運,城裡的食鹽、布匹以及各種日用物品則通過商道運進。在宗教方面,門頭溝地區的寺廟眾多,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廟等最為著名,到寺廟進香的民眾常年不斷,廟會期間香客更是數以萬計,從而形成以寺廟為中心的香道。在軍事方面,沿河城作為古代北京西部重要的軍事隘口,明代有重兵駐守,清代設守備負責沿線敵台的防務。齋堂城則是軍事防御的後方基地,當時所有軍事物資、建築材料的運輸,以及敵台之間聯絡等,均依靠齋堂至沿河城的古道通行。”根據地形,路面寬約3~4米,最寬的地方有6~8米,至少能使騾馱交錯而行,但最重要的是對路面的處理。路面鋪以片石、每隔1米左右就有一道立茬的路牙,既能防止平鋪的片石滑動,遇雪天對行人及牲馱起防滑作用,還能在雨量較大對減弱雨水徑流對路面的破壞,路面外側多砌有欄牆,也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再如,古道上有很多石砌拱橋,僅用塊石、大灰和黃土砌築,就能使用、保存數百年。
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