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喜歡上海,這是生長在上海陰影下的人不可救藥的奴性;永遠仇恨上海,這是受到上海蔑視的人的不可化解的仇恨。象熱愛文明熱愛進步熱愛錢財一樣,我們不可能不熱愛上海,尤其是我們處於落後地區,尤其是我們很貧窮的時候,我們像當年的進步青年向往延安一樣向往上海,不放過有關它的任何信息。
任何時尚變化:今年服裝流行什麼顏色,褲腳是時興大還是小,是流行米拉頭還是柯湘頭?這些全指望上海給我們做出領袖的榜樣,指點迷津,撥正航向,以使我們芸芸眾生在漫漫長夜中得以安全抵達文明的彼岸。否則,一不留神我們就會被引向歧途,就會落後於時代。所以,上海在我們心中意義重大,我們可以信不過別人,信不過自己,但我們不會信不過上海;所以,每有一個時尚從上海產生,眨眼間就會吹遍大江南北的大街小巷,吹醒了恍然大悟的心,人們風起雲湧地投入,頃刻間時尚便被燎原成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
你說你愛上海什麼呢?我們什麼都愛。我們愛煞了上海的點點滴滴角角落落,我們就是從這點點滴滴角角落落認識上海的。那是市民的上海,是過日子的上海,是平實安逸的上海:
上海人清早在裡弄裡涮馬桶,上海人蓬著頭穿著睡衣睡褲去買早點,上海人提著籃子一路走一路盤算著上菜場,上海的又尖銳又刻薄的上海話,上海人交關聰明,算小賬算到骨頭眼裡,上海人那麼會吃和會穿,平常的衣服也穿出不平常的花頭,家常小菜和點心都做得那麼精巧、可口,上海人外灘一條石凳上坐了幾對情人談戀愛也能進入情境,上海有軌電車上售票員的刻薄,上海南京路上戴紅袖章的維持秩序和治安的亞叔亞伯的好心,上海人把一切外地人都稱作鄉裡人,不管你從哪裡來,他向別人陳述時都會說:“阿拉鄉裡來人了”,以及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無聊的歡樂和不可告人的痛苦,等等,都是生活在她旁邊的人所羨慕所仰視的,仰視得久了,只消見到上海的東西,只消聽到上海的口音,就像有幾輩子的淵源,就親切就喜歡,就心悅誠服,就心甘情願。
上海,不管它曾經給過你多少恥辱和冷遇,你就是喜歡它,喜歡得沒有道理,喜歡得沒有自己,它是你的夢中情人,是你心中的聖地。
其實,這些又都是我們的恨。我們有多愛她,我們就有多恨她,我們愛它哪一點,我們就恨它哪一點。因為我們的愛被忽視,被不以為然,被冷落。上海就是這樣讓我們又愛又恨,愛恨交加,愛恨莫可如何。
因為愛情的被忽視,仇恨便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假如這時有上海人離開他們的一畝三分地,千萬別讓外地人逮著,逮著了就不輕饒他。所以凡上海人到外地,都輕易不敢龇牙,一個不小心,就會引發地方主義戰爭,就會犯了眾怒。而打上海人,大多數外地人都不會有意見。你想,全中國哪個地方人沒受過上海的白眼?這事擋不住有群眾基礎呀!這其中又數我們周邊地區的城市最甚,屬重災區。所以,上海人到我們那個城市,都夾緊了尾巴,象三孫子一般乖;所以,上海人在我們那個城市找廁所,我們就會告訴他這裡不興叫廁所,那不文明,得叫施家窪。那個上海人就問:“施家窪怎麼走?”於是我們就耐心地告訴他施家窪怎麼走。施家窪其實是個地名,跟廁所毫不相干,怎麼走全看你這時在哪兒了,如果巧了你這時在大慶路,那也沒多遠,轉三次公交車再走大約兩裡路就到了。
因為不講道理的對上海的愛,形成了我們的上海情結,我們甚至比上海人還珍惜上海的原有形象,反對她的更新、變革和任何以變革為名的破壞:有一天老上海被高架橋粗暴地橫穿劃破,有一天老上海的歐洲古典建築被刺眼的玻璃大樓取代,有一天上海原有的柔和、和諧被磨砺被撕裂,你就會覺得委屈,覺得陌生,你會比真正的上海人還要遺憾,還要痛心和不接受。那一日去上海,我就是這樣,滿心的不合適,無論是街上吃的還是人們穿的:街頭貼著“十元錢吃飽,二十元錢吃好”的條幅,路邊的食攤粗俗低劣,連想吃一籠正宗的“南翔”小籠包,也是可遇不可求;服裝呢更是大路貨,跟廣州深圳街頭淺薄的時尚沒什麼兩樣;城市格局呢,我在延安路上,整個找不著北。
說這話時,我已離開了我貧窮落後的老家來到深圳。深圳也許是中國大陸惟一能和上海一比高低的城市,這使我有機會小人得志吐一口長氣,有機會對上海指手畫腳說長道短。雖然深圳在上海人看來,不過是個暴發戶。就是這個一夜暴富的家伙,毗鄰香港;領袖在這裡畫了一個圈;股票與上海不甘示弱地較著勁……人們還討論,上海和深圳到底誰比誰強,誰的後勁更大,買股票到底買哪家交易所的更賺錢?
這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一夜城與這昔日威風凜凜的大上海比肩而坐稱兄道弟,更不要說那種穿衣服、口音這種小事了:從珠江口登陸的歐洲時裝、香港時裝,再由這裡轉道上海和全國四面八方,不管是牌子貨還是抄襲品,不由分說地攫住了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少女少婦的心——引領時代潮流,再也沒上海什麼事了;而口音這東西,歷來是有奶便是娘,誰有錢跟誰走。深圳的崛起,廣式文化的大舉北上,使得廣東大舌頭一般的鳥語,也登堂入室一時風頭無兩。而上海話,說起來真是要笑死人了,牛群、馮鞏們在形容某種人物時,專好用這種語言。
再接著說那日在上海,整個地沒勁,一個人悶悶地去了外灘,又悶悶地回來。下了外灘,過了隧道,路口,一個女性擦身而過:中年女子,齊肩短發,一件似舊非舊的藍衫,一條似系非系的絲巾。但就在這不打眼中,有種東西抓住了你。不經意的用心,散漫的堅持,內斂的大家風范,不可言傳不可模仿的韻味和海派文化經典,就在這驚鴻一瞥中回來了。
我就在那個路口停住了,淅瀝的春雨中,我回望那個女子。我這才知道,我在上海的這幾日,那麼的不合適,那麼的不放棄,我其實是在找她。
在上海,我在找一個不相干的女子,一個素昧平生的女子,但分明又是久違的女子,是早已相識相親並爛熟於心的女子。那女子剪齊耳短發,著一領擬舊非舊的藍衫,挽似系非系的絲巾,襯著霓虹燈的花裡胡哨,襯著上個世紀初就建成的古老的建築,襯著建築上那粗砺又厚重的基石,襯著上海如傳奇般浪漫的歷史,襯著上海如青果般生澀的現在,襯著她的所有,女子與我擦身而過。
見到她,我才放了心。
文化歷經磨難而不死,無論有怎樣的變故,它都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存留下來,在不經意中讓你驚訝它生命力。那個女子,便是承襲著這個城市的魂,是有著精致和典雅、古典和夢幻風韻的上海的代表,她的優雅而內斂,她的老派又不落伍,她的新潮和不張揚,她的沉穩和自信,是真正上海的魂。那是用富裕和文化焙炙而成的上海,是有著大光明、大世界、十裡洋場的上海,是張愛玲的上海,是趙丹和周璇的上海,是《長恨歌》中王琦瑤的上海,是《上海的風花雪夜》中陳丹燕的上海,是系著無數外鄉人夢的上海,是我們曾經無限向往無限崇拜的上海。
上海,自1894年成為通商口岸始,就著力建造有別於他方的文化,用建築,用服飾,用文字,用電影,用語言,用花園洋房,用貧民裡弄,用女孩子的一颦一笑,用男孩子的一招一式……他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為我們豐富立體完美了一個上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說不盡也講不完、愛不完也恨不完的上海,為我們建造了一個烈火烹油之地、溫柔富貴之鄉,為所有向往富裕優雅溫馨豪華海派浪漫的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夢一般美妙绮麗的地方。相隔半個世紀,資本開始了對這座城市的再度洗禮。報載,上海的再次革命,是從迎接資本的進入和引進文化的雙重的努力中開始的,它形成了上海的文化質的飛躍。
洗禮會洗出一個新的靈魂,但洗禮也會褪色我們曾經的優雅,會洗破我們如絲般華麗細膩的衣衫。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兩全其美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洗禮過後,走出來的新上海,是外向的,坦白的,大眾的,媚俗的,是你我如果想走進就能走進、如果想知道就能知道的上海。而對於老派人物而言,我們關心的是,上海是否浪漫依然?除卻了優雅的情懷和夢一般的神秘,上海,不知道能否再度激起人們對它的愛戀和仇恨?不知道。反正我們的愛戀和仇恨沒有了,我們的愛戀和仇恨隨著上海的舊城改造,隨著上海的貴族氣韻的湮滅,而老去而平復。沒有了我們的愛戀和仇恨,上海在我們心中也不復再有原來的重量。
沒有了老一輩謎一般的大惑不解和不講道理的向往崇拜,沒有了我們缱绻不捨的愛戀和難以釋懷的仇恨,上海,還是原來的上海麼?
任何時尚變化:今年服裝流行什麼顏色,褲腳是時興大還是小,是流行米拉頭還是柯湘頭?這些全指望上海給我們做出領袖的榜樣,指點迷津,撥正航向,以使我們芸芸眾生在漫漫長夜中得以安全抵達文明的彼岸。否則,一不留神我們就會被引向歧途,就會落後於時代。所以,上海在我們心中意義重大,我們可以信不過別人,信不過自己,但我們不會信不過上海;所以,每有一個時尚從上海產生,眨眼間就會吹遍大江南北的大街小巷,吹醒了恍然大悟的心,人們風起雲湧地投入,頃刻間時尚便被燎原成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
你說你愛上海什麼呢?我們什麼都愛。我們愛煞了上海的點點滴滴角角落落,我們就是從這點點滴滴角角落落認識上海的。那是市民的上海,是過日子的上海,是平實安逸的上海:
上海人清早在裡弄裡涮馬桶,上海人蓬著頭穿著睡衣睡褲去買早點,上海人提著籃子一路走一路盤算著上菜場,上海的又尖銳又刻薄的上海話,上海人交關聰明,算小賬算到骨頭眼裡,上海人那麼會吃和會穿,平常的衣服也穿出不平常的花頭,家常小菜和點心都做得那麼精巧、可口,上海人外灘一條石凳上坐了幾對情人談戀愛也能進入情境,上海有軌電車上售票員的刻薄,上海南京路上戴紅袖章的維持秩序和治安的亞叔亞伯的好心,上海人把一切外地人都稱作鄉裡人,不管你從哪裡來,他向別人陳述時都會說:“阿拉鄉裡來人了”,以及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無聊的歡樂和不可告人的痛苦,等等,都是生活在她旁邊的人所羨慕所仰視的,仰視得久了,只消見到上海的東西,只消聽到上海的口音,就像有幾輩子的淵源,就親切就喜歡,就心悅誠服,就心甘情願。
上海,不管它曾經給過你多少恥辱和冷遇,你就是喜歡它,喜歡得沒有道理,喜歡得沒有自己,它是你的夢中情人,是你心中的聖地。
其實,這些又都是我們的恨。我們有多愛她,我們就有多恨她,我們愛它哪一點,我們就恨它哪一點。因為我們的愛被忽視,被不以為然,被冷落。上海就是這樣讓我們又愛又恨,愛恨交加,愛恨莫可如何。
因為愛情的被忽視,仇恨便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假如這時有上海人離開他們的一畝三分地,千萬別讓外地人逮著,逮著了就不輕饒他。所以凡上海人到外地,都輕易不敢龇牙,一個不小心,就會引發地方主義戰爭,就會犯了眾怒。而打上海人,大多數外地人都不會有意見。你想,全中國哪個地方人沒受過上海的白眼?這事擋不住有群眾基礎呀!這其中又數我們周邊地區的城市最甚,屬重災區。所以,上海人到我們那個城市,都夾緊了尾巴,象三孫子一般乖;所以,上海人在我們那個城市找廁所,我們就會告訴他這裡不興叫廁所,那不文明,得叫施家窪。那個上海人就問:“施家窪怎麼走?”於是我們就耐心地告訴他施家窪怎麼走。施家窪其實是個地名,跟廁所毫不相干,怎麼走全看你這時在哪兒了,如果巧了你這時在大慶路,那也沒多遠,轉三次公交車再走大約兩裡路就到了。
因為不講道理的對上海的愛,形成了我們的上海情結,我們甚至比上海人還珍惜上海的原有形象,反對她的更新、變革和任何以變革為名的破壞:有一天老上海被高架橋粗暴地橫穿劃破,有一天老上海的歐洲古典建築被刺眼的玻璃大樓取代,有一天上海原有的柔和、和諧被磨砺被撕裂,你就會覺得委屈,覺得陌生,你會比真正的上海人還要遺憾,還要痛心和不接受。那一日去上海,我就是這樣,滿心的不合適,無論是街上吃的還是人們穿的:街頭貼著“十元錢吃飽,二十元錢吃好”的條幅,路邊的食攤粗俗低劣,連想吃一籠正宗的“南翔”小籠包,也是可遇不可求;服裝呢更是大路貨,跟廣州深圳街頭淺薄的時尚沒什麼兩樣;城市格局呢,我在延安路上,整個找不著北。
說這話時,我已離開了我貧窮落後的老家來到深圳。深圳也許是中國大陸惟一能和上海一比高低的城市,這使我有機會小人得志吐一口長氣,有機會對上海指手畫腳說長道短。雖然深圳在上海人看來,不過是個暴發戶。就是這個一夜暴富的家伙,毗鄰香港;領袖在這裡畫了一個圈;股票與上海不甘示弱地較著勁……人們還討論,上海和深圳到底誰比誰強,誰的後勁更大,買股票到底買哪家交易所的更賺錢?
這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一夜城與這昔日威風凜凜的大上海比肩而坐稱兄道弟,更不要說那種穿衣服、口音這種小事了:從珠江口登陸的歐洲時裝、香港時裝,再由這裡轉道上海和全國四面八方,不管是牌子貨還是抄襲品,不由分說地攫住了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少女少婦的心——引領時代潮流,再也沒上海什麼事了;而口音這東西,歷來是有奶便是娘,誰有錢跟誰走。深圳的崛起,廣式文化的大舉北上,使得廣東大舌頭一般的鳥語,也登堂入室一時風頭無兩。而上海話,說起來真是要笑死人了,牛群、馮鞏們在形容某種人物時,專好用這種語言。
再接著說那日在上海,整個地沒勁,一個人悶悶地去了外灘,又悶悶地回來。下了外灘,過了隧道,路口,一個女性擦身而過:中年女子,齊肩短發,一件似舊非舊的藍衫,一條似系非系的絲巾。但就在這不打眼中,有種東西抓住了你。不經意的用心,散漫的堅持,內斂的大家風范,不可言傳不可模仿的韻味和海派文化經典,就在這驚鴻一瞥中回來了。
我就在那個路口停住了,淅瀝的春雨中,我回望那個女子。我這才知道,我在上海的這幾日,那麼的不合適,那麼的不放棄,我其實是在找她。
在上海,我在找一個不相干的女子,一個素昧平生的女子,但分明又是久違的女子,是早已相識相親並爛熟於心的女子。那女子剪齊耳短發,著一領擬舊非舊的藍衫,挽似系非系的絲巾,襯著霓虹燈的花裡胡哨,襯著上個世紀初就建成的古老的建築,襯著建築上那粗砺又厚重的基石,襯著上海如傳奇般浪漫的歷史,襯著上海如青果般生澀的現在,襯著她的所有,女子與我擦身而過。
見到她,我才放了心。
文化歷經磨難而不死,無論有怎樣的變故,它都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存留下來,在不經意中讓你驚訝它生命力。那個女子,便是承襲著這個城市的魂,是有著精致和典雅、古典和夢幻風韻的上海的代表,她的優雅而內斂,她的老派又不落伍,她的新潮和不張揚,她的沉穩和自信,是真正上海的魂。那是用富裕和文化焙炙而成的上海,是有著大光明、大世界、十裡洋場的上海,是張愛玲的上海,是趙丹和周璇的上海,是《長恨歌》中王琦瑤的上海,是《上海的風花雪夜》中陳丹燕的上海,是系著無數外鄉人夢的上海,是我們曾經無限向往無限崇拜的上海。
上海,自1894年成為通商口岸始,就著力建造有別於他方的文化,用建築,用服飾,用文字,用電影,用語言,用花園洋房,用貧民裡弄,用女孩子的一颦一笑,用男孩子的一招一式……他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為我們豐富立體完美了一個上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說不盡也講不完、愛不完也恨不完的上海,為我們建造了一個烈火烹油之地、溫柔富貴之鄉,為所有向往富裕優雅溫馨豪華海派浪漫的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夢一般美妙绮麗的地方。相隔半個世紀,資本開始了對這座城市的再度洗禮。報載,上海的再次革命,是從迎接資本的進入和引進文化的雙重的努力中開始的,它形成了上海的文化質的飛躍。
洗禮會洗出一個新的靈魂,但洗禮也會褪色我們曾經的優雅,會洗破我們如絲般華麗細膩的衣衫。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兩全其美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洗禮過後,走出來的新上海,是外向的,坦白的,大眾的,媚俗的,是你我如果想走進就能走進、如果想知道就能知道的上海。而對於老派人物而言,我們關心的是,上海是否浪漫依然?除卻了優雅的情懷和夢一般的神秘,上海,不知道能否再度激起人們對它的愛戀和仇恨?不知道。反正我們的愛戀和仇恨沒有了,我們的愛戀和仇恨隨著上海的舊城改造,隨著上海的貴族氣韻的湮滅,而老去而平復。沒有了我們的愛戀和仇恨,上海在我們心中也不復再有原來的重量。
沒有了老一輩謎一般的大惑不解和不講道理的向往崇拜,沒有了我們缱绻不捨的愛戀和難以釋懷的仇恨,上海,還是原來的上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