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我喜歡看的《財經》頻道,一個是我喜歡看的《紀實》頻道。我總是拿著遙控器在這兩個台轉換。《財經》給我經濟知識,教我理性看待世界,如何儲備生存的能力;《紀實》給我人文關懷,讓我游走於不能親自觸摸的更廣泛的空間。兩個台都是我的最愛,它們傳達的信息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思想,無論是現實的還是精神的。可矛盾的是,我得不停的做轉換才能同時看到兩個台播放的節目,但是這樣的話,看不全;如果我只盯住一個看,看了個全看了個透,我就不得不放棄另一個的精彩。
23歲的Yumi, 日本女孩,一個年輕的藝術家,畫漫畫的。跑到尼泊爾去教小孩子美術,她所教書的小學破破爛爛的,是由幾個日本民間組織捐款所建的,類似於我們的希望小學。一年後快回國的時候,坐摩托車給後面的大卡車撞死了,其實還有六天就可以見到家人。在尼泊爾一年的生活,日常的,貧窮的,底層的,讓人覺得辛酸的另一個世界,她把它們記錄在自己的漫畫日記本上。電視鏡頭裡,異域環境,建築,尼泊爾女人身上的沙麗,男子亞洲色的皮膚,小孩子髒兮兮的臉龐,黃黃灰灰的街道,集市裡彩色的手工藝品, 考察般真實的記錄。這讓我想到三毛,以及當時在閱讀她《我的寶貝》時候的艷羨,那份自由自在漂游在各個城市的生活,提著旅行箱,和機場,海關,不同居住地區的人們打交道,自由多不可得!
電視鏡頭和書本上文字的表達,讓觀眾和讀者覺得很美,很好看,也許是媒體的美化作用,那些個困苦的生活,深刻的經歷,嚴酷的現實,到我們這裡也許就變了味道。事實上,我就是羨慕那份自由。這種經歷需要有苦行僧般的意志,有藝術家的清貧或者窮困,要有堅強的毅力和對待理想的堅持,要有放棄現實的決心,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也許我永遠也不會也不能夠選擇去走這條路.
23歲的Yumi, 日本女孩,一個年輕的藝術家,畫漫畫的。跑到尼泊爾去教小孩子美術,她所教書的小學破破爛爛的,是由幾個日本民間組織捐款所建的,類似於我們的希望小學。一年後快回國的時候,坐摩托車給後面的大卡車撞死了,其實還有六天就可以見到家人。在尼泊爾一年的生活,日常的,貧窮的,底層的,讓人覺得辛酸的另一個世界,她把它們記錄在自己的漫畫日記本上。電視鏡頭裡,異域環境,建築,尼泊爾女人身上的沙麗,男子亞洲色的皮膚,小孩子髒兮兮的臉龐,黃黃灰灰的街道,集市裡彩色的手工藝品, 考察般真實的記錄。這讓我想到三毛,以及當時在閱讀她《我的寶貝》時候的艷羨,那份自由自在漂游在各個城市的生活,提著旅行箱,和機場,海關,不同居住地區的人們打交道,自由多不可得!
電視鏡頭和書本上文字的表達,讓觀眾和讀者覺得很美,很好看,也許是媒體的美化作用,那些個困苦的生活,深刻的經歷,嚴酷的現實,到我們這裡也許就變了味道。事實上,我就是羨慕那份自由。這種經歷需要有苦行僧般的意志,有藝術家的清貧或者窮困,要有堅強的毅力和對待理想的堅持,要有放棄現實的決心,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也許我永遠也不會也不能夠選擇去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