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清真寺又名真教寺,位於松江城廂鎮中山中路,為國內保存較古的一所伊斯蘭教建築。清真寺的窯殿和邦克樓建於元末,明永樂年間將此寺擴充。全寺由邦克樓、禮拜堂、浴室和窯殿組成,其中邦克樓和窯殿為阿拉伯"拱拜爾"式建築,禮拜殿結構為明代廳堂形式。寺內還保存清康熙、嘉慶、道光、同治年間的碑石。
清真寺座南朝北,寺前外照壁有“清妙無真”磚刻,門額上有“敕建”二字,門內照壁,上書“清真寺”。原寺四周均為“回回”墓地。南道右側,有“元郡守達魯花赤”墓,上有志銘一方。清真寺建築風格既保持阿拉伯圓柱拱頂形狀,又有中國明清建築風貌。主體建築由大殿、窯殿、穿廊組成,另有南、北講堂、邦克門及水房,合成清真寺整體布局。窯殿外形高約八米,南北東三處辟門,內部為阿拉伯式磚拱形圓頂,高達四米,牆壁磚雕精致,無梁,俗稱“無梁殿”。邦克門為有門無樓之元代建築。此兩處最具該寺建築特色。寺內保存歷代碑刻四塊,其中有康熙十六(1677年)的《重修真教寺碑記》,由松江府學教授、淮安進士楊才槐撰文,教長賽印昌所立。還有嘉慶十七年(1812年)和道光元年(1820年)所立的《清真寺捐輸碑記》,均是當時清真寺整修經過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