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行游購娛”,是做旅游這一行的六字真言。“住”被排在了老二的位置上,顯見得地位不凡。的確,人不是蝸牛,不能把家背在身上到處走。都市男女也不是江湖兒女,真個要風餐露宿,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呆在家裡乖乖地看風光錄像帶過干瘾。
記得以前大大小小的旅館客棧在招徕客人時,總有一句口頭禅掛在嘴邊,叫做“賓至如歸”,話說得文绉绉的,意思卻是陳詞濫調,大意總是“上我這兒來吧,到了我這們的旅店就跟到了家一樣”。這種宣傳明顯地不誠實——有住在家裡還要付錢的麼?當然,如果能說得技巧一些,這句話還尚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廣告,只可惜旅館的伙計一邊喊著“賓至如歸”的口號,一邊動手動腳拉客的猴急模樣,以及時有耳聞的“黑店斬客”的新聞,讓這句原本親切溫情的話倒了胃口。聽說現在在十六鋪、新客站“站樁”的旅館伙計們已經不再說這句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拿在手裡的小牌子,小牌子上理直氣壯地寫著“國營”兩個字。誰也不知道究竟是哪“國”在經營他們那個小旅店。
其實,出門在外,講究的無非“食宿”二字。難怪舊上海的旅游界曾有這樣一句廣告:食宿務謀舒適,價格務求儉省。這兩個問題搞定了,旅客也就不會說什麼了。舒適的標准是什麼,眾說紛纭。有的人滿足於獨立衛生間,能在房間裡洗澡就不錯了;有的人鐘情於席夢思床,恨不得整個人陷進去才是舒服的極致;有的人覺得每天免費供應兩瓶礦泉水的酒店才算高檔;還有的人挑剔廁所裡是否安裝了對講電話。一般說來,大堂裡有酒吧,酒店有游泳池,如果達到了這個標准,總會有三到四顆小星星被放在總服務台上,光耀門楣。游客稱之為“三星級”或“四星級”酒店。如果不巧,雖然吧台泳池一應俱全而遲遲不能星光燦爛,也不要緊。“三星”、“四星”的名分還是有的,只不過在前面一律加上一個“准”字,說出來聽上去感覺上都要打個折扣,好象前清的“候補道”。
就個人而言,我偏向於出門在外時不投宿於星級賓館。因為大致來說,大部分星級賓館,無論從裝潢規格還有服務招待,都有一定的標准,基本大同小異。這種待遇對於商務旅行者來說固然不錯,但如果你是一個只想采風行走的人,未免是一種浪費。十年前,偶然拜訪了一下揚州。那時的人們還沒有大年三十在另一個城市四處游蕩的習慣,十年前的揚州更是還保留著 “年底歇業”的古風。背著行囊的外鄉人楞楞地在這座天下名城裡四處碰壁,求一宿而不得。每一家旅館客棧都用一種蘇北風味濃重的、和藹的口吻謝客:“今朝是除夕呀,‘愣”(人)都回家去咧,吾們都不開門的咧。”好容易訪到一家隱藏在小巷深處的旅社,旅社有個很雅致的名字,叫做“寄園”。今天,平山堂前那眼泉水被冠以天下第幾泉已經記不起來了,但那家小旅社卻已成為那次揚州之行的回憶的坐標。別的不說,一個“寄”字,即足以讓天下游子浪客平生一種“我心不孤”的情懷。
今天走在外灘的馬路上,時常會見到背包族們匆匆而過的身影。比人還高的背包扛在肩上,背彎如弓,大步向前的姿態,生猛如野戰軍。高檔的星級酒店多半不是這種人的選擇,他們經常徘徊於黃浦江邊的浦江飯店和福州路上的船長酒店,尋找十幾個人一間的大通鋪房,用低廉的價格打發夜晚的時光。
我曾在船長酒店的大堂裡看到一個自戀的背包族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我們被心情郵遞,客棧就是郵筒,隨風而寄,去向遠方。隨風而寄?真是風雅得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