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環球旅遊網 >> 環球旅遊 >  >> 大陸游 >> 上海游 >> 上海游記

原住民的老場坊 

     編輯:上海游記
所屬景區:上海 文章標簽:老場坊

1933老場坊位於虹口周家嘴路附近蘇州河一條支流漂亮的弧線形彎道圓潤的岸邊,老上海都知道,從北外灘海寧路、吳淞路口十字路口,沿吳淞路進到其支路武進路,路口從前一度曾是55路調頭車站,武進路走到頭便能隔水望見對岸的兩支煙囪,那就是前身建於1933年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場”的1933老場坊。

沉默的建築之美,似乎相對是一種與現實毫無糾結的、有距離的美感世界。精致的镂空立面外牆裝飾和長廊下奇特的椎形立柱富於華麗的異國情調,似乎超越了建築原本的使用功能,踱進外方而內圓的建築內部,迷宮似的階梯和牛羊們曲折的“天路”,讓孩童們不期然有種游戲的沖動,而成年人也似乎能從光影晃動中收獲某種近乎魔幻氣質的感染。

1933老場坊天賦的光影條件是攝影家們的天堂,攝影展常常可以沐浴在天光中,以奇詭的面目與觀者對視。前往的當天,在二樓搭建的一處以城市變遷為背景的攝影展清晰可辨的纖弱氣質便與老場坊的陰柔互為映襯。攝影者對現實不是批評的,而是玩味的;拆遷工地不是本來面目呲牙咧嘴的猙獰,而為大雪所覆蓋;線條畢露的性感和飛揚的發梢並非處於角落,而是位於畫面前景和中心位置;“拉洋片”式的幾桢彩照,又仿佛陷入了一種在外來文明與消費文化之前的惶惑……殘缺的、損毀的美充滿了對逝去世界的懷念、憐惜與哀悼,感謝攝影者留下的映象,它與這座城市原住民的心靈世界息息相通。但在欣賞、把玩心態的背後,同樣蒼茫地透出一股面對現實的無力無助與茫然失措,旁觀而並不干預,盡管它為這個遠非和諧的世界的改變並未多做些什麼。

見證城市變遷史的1933老場坊,其精神特質與攝影展一脈相承,“遠東最大屠宰場”的名頭以及當時最現代化或者說“牛性化”的生產條件等等無從考證,老場坊的選址本身,便是港味文化迷離、混沌與草根性的產物,但老場坊的改造卻超拔於土著上海人的市民文化,在更多的直線與折角、更多的透光與折射、更多的現代材質中,顯現出一種更為成熟與進化的現代感與商業文化意味。

老場坊並不挑釁現實,而是置身其中;老場坊也從未否認脫胎草根,但卻因了具備“雅痞”氣質而俯視眾生。營造工藝的繁復、穿梭其中不時的靈光乍現是需要慢慢品味的,時光倒流的懷舊、逡巡游走於天橋的獵奇以及游戲功能俱備,使得它在原住市民文化、昔日異教與流暢的現代金屬或玻璃質感共同構成的外來文化中八面玲珑。坊間刻意做舊的彈格路靜谧地躺在午後的陽光中,躺在城市紛繁的滄桑裡。閱盡世間百態的76歲的老場坊、年邁的老場坊,在放縱著面前饕餮者的閒適與風尚追逐者們游戲感的恣意瘋長。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