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的,就可以看見郵電大廈高大的身影伫立在蘇州河畔,像一頭休憩的安詳的獅子,雄偉、沉著。
(郵電大廈)
沿著河,迫不及待的走過去。在這個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繁榮而時尚的時代,對很多人來說,郵政正在紛繁的日子裡漸漸隱匿甚至消失。但這蘇州河畔的古老的大樓,卻似乎有股強大的力量,挽留過去的記憶。
想起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不是當一個貢獻全人類的科學家,也不是做一個高檔寫字樓中的白領,而是要當一個郵遞員,每天穿著綠色的制服,騎著自行車、吹著口哨,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陽光中。許多年過去了,這個夢想並沒有實現。當我為庸碌的生活奔波、穿行在茫茫人海中的時候,還常常想起那個年少時的夢想。
那一天,行走在蘇州河畔,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河岸的夾竹桃依然綻放著粉紅或潔白的花朵。走到四川路橋頭,抬頭仰望這近在眼前的大樓,清晰的看見樓頂鐘塔上毛澤東的書法“人民郵電”,還有側面的西方格調的雕像。鐘塔上的鐘還是很准的,並非忘了時間的鐘。
(記得時間的鐘)
據說這幢大樓一直都是用於中國郵政的,我很好奇,郵政是由國家政府掌管的公共事業,為什麼放在了一幢典型的西洋樣式的大樓裡。
根據上海檔案館的資料,原來在中國近代郵政創辦之前,上海存在著形形色色的通信機構,包括外國人設立的如“英國驿務署”、“工部局書信館”等郵務機構。1878年,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關在原先兼辦郵遞業務的基礎上,開始試辦郵政。在海關試辦郵政14年後的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批准正式開辦國家郵政,委派海關總稅務英國人赫德兼任中國大清郵政最高職位――總郵政司。
難怪,那個年代建造的海關大樓和郵政大樓都是西洋式的。原來是如出一轍,高高在上的都是英國人。
這是一幢珍貴的大樓,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繼1915年天津車站郵政大樓和1922年北京天安門廣場郵政大樓之後全國第三座郵政大樓,而前兩座大樓都已不復存在。
這幢大樓由上海郵政部門自籌資金於1924年建造,由英商設計,華商承建。這幢英國古典式大型建築,揉合了古羅馬巨柱式建築與十七世紀意大利巴洛克鐘樓建築的風格,時至今日依然氣勢雄偉壯觀。
二樓是寬敞明亮的營業大廳,工作人員在那懷舊的營業櫃台裡工作著。據說這大廳曾經富麗堂皇,號稱“遠東第一大廳”。
現在二樓有一部分辟為了博物館,名曰上海郵政博物館。運氣太差,在二樓博物館的門口,被告知裡面停電了,暫停開放。
不甘心,決定再專程去參觀博物館。沒想到那個風和日麗的周末之後,上海的天氣就再也沒好過,即使不下雨也總是陰沉沉的。轉念一想,陰沉的天氣裡,去一個有趣的室內的地方不是正合適麼?於是在一個陰霾的周末,出發直接去蘇州河畔郵電大廈中的上海郵政博物館。這才發現,要看這個城市的風景,其實不一定要強求好的天氣。坐在公交車上,就看到街道兩邊的銀杏樹染成了秋天的黃色,在喧鬧嘈雜中依然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再一次來到蘇州河畔,直奔四川北路口的郵政博物館。在四川路橋上,回望兩個星期以前走過的河岸邊,光陸大戲院和頤中大樓,與東方明珠塔同在一幅風景畫裡。
(風景畫)
真的不虛此行。博物館的展覽從殷商時期講起,展出的許多古代的器物,不知道是仿制的還是真品。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了殷商時期遠方擊鼓通報邊境軍情的情況。
(博物館)
(寫信俑,暧昧的樣子。)
據說展出的還有1896年3月20日(這一天後來成為了中國郵政開辦的紀念日)光緒皇帝批准開辦國家郵政的奏折,我卻在眼花缭亂之中沒有看到。有趣的東西很多,就連美國和澳大利亞也都運來了郵筒,來豐富展覽的內容。還有中國的散發芬芳的花的郵票,和瑞士的巧克力香味郵票。“珍郵館”裡陳列了許多稀世珍郵,包括清代的大龍票和小龍票,還有六十年代的“全國山河一片紅”。
完整的游記見:http://trueaaron.blog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