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日我去了南翔、2006年2月2日我去了新場、2005年12月10日我去了七寶。這三個市郊古鎮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
南翔,古名槎溪。梁天監四年(505),建白鶴南翔寺於此,因寺成鎮,遂以寺得名。位於縣境(今上海市嘉定區)南部,距縣城約12公裡。明初,.經濟繁榮程度已為全縣各市鎮之首。嘉靖年間,屢遭倭寇焚掠,萬安寺以南民房被毀殆盡。至隆慶、萬歷年間,逐漸復興。鎮上,布莊林立,成為全縣土布業集散中心。鎮周圍四鄉所產的刷線布,又名扣布,光潔厚實,暢銷遠近。外省市商以徽商居多,攜巨款來此收購土布。萬歷年間,因受無賴蠶食,徽商稍有避徙,景況一度衰落。清初,人口增多,市場繁榮,花豆米麥,百貨骈集,舟車紛繁,遂有“銀南翔”之稱。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此特設縣丞署。清末,街衢南北2.5公裡,東西3公裡。宣統初,自南街至滬寧鐵路車站興築馬路,士商僑寓紛至沓來。東街、南街有大小商鋪400余家,晨間午後兩次集市,以棉花、土布、洋紗、米麥、蠶豆、鮮繭、竹木、油餅、水產、.蔬菜為大宗貿易,南翔自明代以後,人文荟萃。明代有貢生14名,舉人16名,進士10名;清代有貢生20名,舉人19人,進士7名。富紳殷戶競相興建第宅園林:宋代有1所。明代李流芳建檀園於北市,“經築牆垣僅及肩,多穿洞壑注流泉”,時為南翔勝景;通判闵士籍建猗圓(今稱古猗園)於東市,至今仍為南翔名勝。此外曾有計氏園(後改為來鶴園)、怡園、巢寄園、桐園等。明清兩代計有園林20多座,故有“小小南翔賽蘇城”之譽。南翔頗多古跡,有南翔寺磚塔一對,在鎮中心香花橋北堍,是建於梁天監年間的白鶴南翔寺僅存的遺物。1985年起修葺,至1987年重現風姿,基本恢復原貌。南翔寺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經幢石,有2座,現坐落在古猗園的南廳和微音閣前,原對峙於南翔寺大雄寶殿前。一立於唐鹹通八年(867),一立於唐乾符二年(875),是當年寺中的八景之一。1959年擴建古猗園時搜集整修於今址。鶴槎山,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韓世忠由平江移軍海上抗擊金兵,在南翔駐軍築此烽火墩,作為信號聯絡之用。
新場,古稱“石筍裡”,素有“小小新場賽蘇州”之美譽。作為千年古鎮,新場積聚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市區級文化保護單位共計37處。偏安於上海市南匯區西南端,似“養在深閨人初識”的少女,新場以其靜谧、美麗、多姿得到了更多世人的親睐。小橋、流水、人家、長街、茶樓、老店、小廟與古寺,共同構成了一幅江南水鄉圖。四條河巷將古鎮劃分為“井”字形空間格局。動態的流水和靜態的古建築相得益彰,形成了動靜結合,光影斑駁的整體景觀。 新場以鹽繁榮,以鹽建鎮,“浦東十八鋪,新場第一鎮”。新場鹽業的興盛,商賈的雲集,市井的繁榮,吸引大批志士仁人,在新場留下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筍山十景” 、“十三牌樓九環龍”、“馬鞍水橋石駁岸”,雖然有些已經不為我們所見,但是仍可以見證古鎮曾經的繁榮。新場至今保存大小不一的100多戶明清古宅院,白牆、黛瓦、雕花門窗,古鎮老宅的風味油然而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奚家廳和張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廳的東西合璧:東方傳統的四進三開的宅院,儀門上羅馬的立柱、精美的馬賽克地面,無不體現出匠心獨運。現存石駁岸6000多米,其中1500多米建於民國之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被文物學家稱為“家門口的文物的”馬鞍型水橋20多座,橋岸建築考究,水橋系舟石刻有精細的暗八仙、如意圖形,小巧精致,極富江南水鄉情韻。長約3裡的老街緩步而行,聞著若有若無的木香,如同回到了遙遠的過去,時間凝滯了,動作凝滯了,這裡沒有鬧市的嘈雜,沒有都市的摩肩接踵,有是的心靈的寧靜,精神上的慰藉,靈魂的回歸。明清風格的店鋪會讓你駐足不前,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導演的眼球,不約而同選擇新場作為他們的重要拍攝景點,已經全球公映李安導演的《色戒》就是選擇了新場的老街,在導演們看來,這裡才是他們心目中的古鎮。 地靈才可以人傑,新場可謂人傑輩出、群英荟萃。明清兩朝稱威,元明清三朝,新場子弟考中進士19人,舉人46人。這也是新場“十三牌樓”的一個原因。碧天白雲,巍巍青石,雕花刻字,石獅铮铮,現存的石牌坊吸引著我們去探尋他們的歷史。現當代,新場更是藏龍臥虎,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中科院3院士是新場的驕傲。正是這麼多的名人使得新場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氣息,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盤橫於此,互相交流技藝,新場古鎮成為了一個藝術的聚寶盆,傳承著浦東千百年來所有的民間藝術的精華:钹子書、唱太保、清音班、南匯彩豆畫、浦東琵琶派等等。為了使這些藝術瑰寶得以繼續傳承,新場建立了相應的場館對它們予以保護。
七寶的形成,首先要說一說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陸機、陸雲二兄弟。陸機生於公元261年,陸雲生於公元262年,但兄弟倆都在公元303被成都王司馬穎所殺害。他們都是吳郡華亭人(今上海松江區)。陸機、陸雲出身於三國時期東吳的顯赫貴族,祖父陸遜以軍功歷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侯,父陸抗拜奮威將軍,大司馬,領荊州牧。三國歸晉後,陸機、陸雲得到晉帝的寬容,在家鄉華亭苦讀十年,從而漸有文名,兄弟倆在詩詞文賦方面頗有建樹,有“雲間兩陸”之美稱。晉室“八王之亂”起,陸機、陸雲未能遠禍,僅以遇赦得免。嗣後歸依成都王司馬穎,至太安二年,成都王穎,河間王嗣舉兵討伐長沙王乂,陸機被封為前鋒都督,因兵敗,受到成都王穎的孟玖兄弟和盧志的誣害,秘密收治於軍中,夷三族,兄弟倆同時被殺,時年陸機四十三歲,陸雲四十二歲。臨刑陸機曾悲歎“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西晉著名的一代文學大家就這樣死於兵禍。陸機、陸雲為當時的文學泰斗,當時人稱陸雲“為文詞藻麗密,旨意深雅”,而陸機更是“少有奇才,文章蓋世”,可惜的是,二陸均作了當時統治階級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徒留下“華亭鶴唳”的典故。二陸被司馬穎殺害後,其後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陸寶院。院址初在松江境陸寶山,濱吳淞江。陸寶院的建立為宋初七寶鎮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從陸寶院到七寶寺其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陸寶院究竟建於什麼年代,史料不詳。後陸寶院又改名陸寶庵,又因吳淞江江水 齒岸,陸寶庵三移其址,這中間經歷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將近600年,一直到五代十國。把五代十國劃定為一個歷史階段。是因為七寶寺在五代十國時正式得名。《松江府志》和《青浦縣志》是這樣記載七寶形成的:“七寶故庵也,初在陸寶山。吳越王賜以金字藏經曰:‘此乃一寶也’,因改名七寶。後徒於鎮,遂以名”。短短的一句話,點出了七寶的由來。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的一個歷史過渡時期,吳越王錢镠在位年代是公元907年到931年,吳越王錢镠到陸寶庵,並贈給陸寶庵一卷由其妃花五年時間,用金粉正楷在藍色绡紙上書寫的蓮花經,還說:‘此乃一寶也’。由此,陸寶庵改名七寶寺。從些就有了七寶鎮。
現在這三個古鎮各有特色,都值得一看。
(新場古鎮)
(南翔古猗園)
(古猗園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