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特色面在滬的山寨情節
面:麥面,米面,雜糧面,長成條的都叫面偏偏粉絲不叫面,為何?添加劑不一樣,機制面以鹼為基本,手工面就不用了,我看北方師傅檊面,長長的擀面杖,面塊從餅到薄片,圈在擀面杖上,不斷地加干粉,到頭抽出擀面杖,一大刀片,刷刷的,撈起就是長長的面絲,不同於拉面。粉絲就有“吊白粉”的可能。但是,千萬小心,現在市場的面裡到底加了什麼,不知道,因為沒有了鹼的香味。
1)廣東 干燒伊面;
到廣州必吃,上海就是沒有蹤影。干燒伊面是廣州人的普通餐物和干燒牛河一樣普及,我不放《干燒牛河》就是其在上海容易吃到,而知道伊面真傳的並不多。韭芽,草菇肉絲或片,吃過“鮑汁”伊面,有噱頭成份,但是汁水更稠,為什麼上海只有幾家星級酒店才有,是面難做?伊面看上去扁扁的,確實內秀的很,猶如通心粉,面中間是空的,汁水能含在其中,所以味道更好,干燒使你看著感到干,入口就覺得豐富多彩。據目前的多次試用。上海只有錦滄文華是正宗的。也歡迎大家指點;上海哪兒有正宗大眾的伊面?
2)廣西 粉
上海太多的桂林米粉,價格是廣西的3-4倍。廣西不管是南寧,桂林,柳州,上班族的主要早飯就是一碗湯粉,也有“干挑”,米粉燙後連湯有幾塊小小的牛肉,油黃豆(絕對不是花生),一起給吃客,而在邊案上放著各種酸菜,辣椒醬,蒜泥,自己加並不加錢,二元一碗。吃客們圍在小店裡,地攤上,或坐在小板凳上,淅瀝呼噜,幾分鐘解決。微酸,微辣,微鹹,微軟,微燙,正是你能接受的上限。是刺激神經,開始工作的興奮劑。上海吃的就變化了,廣西幫打進上海也都是在不斷改進,交流。上限的價格,分量,盡量小的門面卻十分重視店的位置和外賣的可能途徑。在上海沒有一家和桂林小街上一樣的米粉!請大家指點迷津。
3)雲南 過橋米線;
清晨6點,天還是黑黑的,進入昆明的過橋米線店,每人排開的八份小碟,服務員帶著手套,用夾子給每位客人上湯,湯碗的邊上有烤焦的影子,再三關照,手不能碰碗,按順序下碟,看著肉片,蛋變色,最後米粉下碗,看著,咽著口水,還是不敢有大動作,一根,一根慢慢進口,桌上飄著的是土雞香,湯清自然鮮,在上海什麼橋香,各店沒有昆明的真谛,上海進店就是一股大油味,所有的小碟下湯變色慢,小心碰一下碗並不燙手。所以咋說上海人欺負外地人呢?
3)福建 海鮮湯粉;
南京東路現在寶大祥的位置有一家《福建飯店》,其招牌菜是佛跳牆和糟鳗魚,七星魚丸,海鮮湯粉。不知此店能否重生或隱藏在哪裡?在福州考證了一下,如實;小海鮮如蛤蜊,蝽子,蝦,蟹關鍵是都帶著殼的。一鍋煮,加米粉(細)另加蒜瓣,海海一碗,整個不讓你快吃,先扒拉干淨大小殼類,有無碎片,確保安全後才能啟動加油。才能獲得最佳效果,此面上海無覓,今在靜安寺屋企點一福建炒飯,整個山寨版醬油拌飯。
4)江蘇 無錫紅湯面 鎮江鍋蓋面 鎮江老鴨粉絲
江蘇的蘇州面館太接近上海,或上海面來自蘇州,而無錫紅湯是不一樣的。其甜味可能滲入各處,面湯也帶甜味,濃濃的,吃不慣的,一口也進不了。但是其特點個性明顯,無錫肉排面和爆鳝面上海難覓,鎮江鍋蓋面更是絕活,大鍋小蓋,看著蓋在鍋上面湯上浮著,鎮江小店的面湯就是下面水,糊糊的白黃的,但是入口確能接受而且有股特殊香味,也許你會覺得“齯心”,大家都這麼吃,總有道理,吃吃也能吃出道理。都說南京老鴨湯,我吃遍江蘇也就鎮江市內的才好,場景;兩口大鍋,一口鍋內足有10-20個整鴨,湯在翻滾,光鴨 “洗澡”,一口鍋內燙粉絲,兩一合並,加血,鴨心肝肫腸,要多可加一元一元,隨便要心要肝,我的心肝寶貝多多益善,一元一個干燒餅,六元一頓很是滿足,上海的版本就差很多,“正宗,大王”全是山大王。沒有見過正經。
5)河南 燴面;
其實河南燴面紅火起來的歷史並不長,到河南最迷人的是胡辣湯和軟蔥油餅,大概7-8年間才開始有燴面大店。現在已成規模,上海只有寥寥幾家,但是河南人做拉面的有一大幫了。燴面是用寬拉面加“泡馍”肉湯的全部內容而成。以組合快餐而成功,一份普通面條也就5-6元,帶著羊肉,粉絲拉面,大碗。上海宛平路已有一家,但是沒有去考證是否變樣或價格如何,還需大家論證。
6)山西 一根面;
寫不盡山西面的品種,服務員都可以像相聲演員一口氣報上十幾種;揪面,耳朵,圈子等是常吃的,韌! Q!是最簡單的評價,山西先撈面後加鹵,肉末,西紅柿雞蛋是常用的。上海有個晉面3000,味道正,尤其一個“菠菜面”和“一根面”那和太原一個樣。可惜晉面在滬經營不咋的,開了,關了。主要是經營定位不准,小吃大店難做,雜做更沒有了特點,和桂林米粉,沙縣小吃成了鮮明的對比。
7)北京 炸醬面;
在北京吃炸醬面不是主角,多是喝到後來 “來啥主食?炸醬面吧 !” 稀裡嘩啦完事走人。近年來有幾家老北京炸醬面館開張。清一色小伙子,白毛巾搭肩,“來了您那!”兩位裡面請嘞!要一碗面,擺一台排場,全是小碟,蔥絲,黃瓜絲,胡蘿卜絲,糖蒜,醬,醬菜等等,面上來自己動手,一陣忙乎。開吃。逗的老外一個個手忙腳亂,樂不可支。至於味道實在一般,上海的京幫店裡就沒有這樣的感覺了,“一個個格格樣的小妹,只低頭就怕摔跤,醬不是北京黃醬,面不是手檊,黃瓜絲不細,碗太小,呼啦不起來。
8)武漢熱干面;
武漢人叫早飯管“過早“。熱干面是街頭一景,小鍋小攤,碗上包著塑料袋(免洗)看得出吃的全是常客,老板把面下了,撈出,倒進邊上一鐵鍋,加上各種調料一拌,再倒進碗裡,你就爽吧。1.5-2元, 就過了。難怪他們火氣大,沒水份。就辣。麻(醬)。鹹。上海的打熱干面的都屬於熱拌面,到不了武漢的境界。各位請指教是否正確。
9)甘肅 拉面;
多少小白帽回族兄弟們在上海拉面謀生,發財。但是到過蘭州的才知道蘭州拉面和在上海吃到的有什麼不一樣。有一個牛大碗曾在上海火過一陣,但是敗落於高位門面和簡餐定位的落差。成本太高。必輸無疑。快餐店能頂的只有高密度高流量高換人率。機械化生產。振鼎雞不泡水,活不了。上海街上哪能這麼容易騙人?回不回頭就決定你能不能存活。上海人精得很,飯店沒有人的不進,常常可以看到幾個飯店扎堆,有的滿客,有的吃鴨蛋。客人不相信飯店,相信消費的同胞。拉面也是,面對面一個清一個滿,有很多人怕吃“強盜面”;幾個滿面胡子的盯著你看,受不了的。
10)台灣 擔仔面
在台灣吃了幾次擔仔面,都在大食代一樣的飲食廣場內,街上好像有點難以坐下。很規范;所有的動作和端出來的模樣都一個模子。肉末,蛋半個,豆芽,菜四根,鮮醬油湯,不大不小的碗;正是;韓國人吃個飽,日本人餓不了,台灣同胞算正好。上海有掛擔仔面牌子,雞蛋切成四片,肉末加點澱粉,豆芽免了。即使是台灣人開的也是不像在台灣的味道,倒是在長樂路一個小店,桌是課桌椅,小到老板端面不用走,伸手大家照顧到。十來個“同學”一起就餐,老師還要上課。講個不停。據說古北有幾家不錯,請大家指教。
大概30碗,在同學網友啟發下,感到有很多吃面體會,不吐不快,要弄個大全可能很難,如很中意有機會就吃的廣州鮮蝦馄饨面,豬油醬油面等等等等。
但是如今;
嘴刁吃不出
胃大吃不遍
眼亮看不透
錢多咱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