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從容三日游(三)
質樸粗犷 田野情趣按照我和S君的計劃,本來准備在第三天(七月三日)上午去瞻仰楓泾的一個基督教堂“天命堂”的,已經約好早上8點在青楓橋會合。趁著早上略微涼爽的時光,我在街上一家小飯店先吃了早飯,然後就到鎮上閒逛。
上面兩張照片是在旅館房間裡拍攝的,時間大約在清晨4點半到5點。
從小飯店拍攝街景,太陽已經照亮了街道,但街上行人依然寥寥,古鎮的生活節奏比起城市裡要慢幾拍。
附近郵局的牆上還有往日的痕跡,解放前這裡就是郵局。
青楓橋也是一座廊橋,不過與一般意義上的廊橋有所不同,它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橋頂遮蓋住整座橋,只是在兩邊設置了比較窄的兩座頂以及供行人歇息的座位。鎮上的老人們都喜歡早上來這裡喝茶和乘涼。
站在青楓橋上無論朝哪個方向看都是一片寧靜的風光。
上次思南“柚子”聚會時因為人數眾多,許多風景也只能走馬觀花,這次我要細細看看古鎮了。
古鎮入口處的磚雕非常精細。
漏窗也頗有蘇州園林的風范。
牌坊是楓泾的標志,上面兩個大字“楓泾”是著名畫家程十發先生的手跡,他和漫畫家丁聰都是楓泾人。
在藍天白雲背景的襯托下牌坊顯得巍峨而端莊,它的礎石也很細膩精美。
盡管持續高溫,但藍天白雲總使人心曠神怡。
S君告訴我,教堂當天上午不開放,要到下午才可參觀。於是我決定上午先去楓泾的“金山農民畫村”看一看,這也是古鎮的一個景點,但因為離開古鎮比較遠,所以很少有游客前往。
其實古鎮門口民居牆上就有不少農民畫。
其實農民畫村離古鎮不算太遠,但就是車次較少,等車頗費時間。路上大約要耗時20分鐘,除了鎮子滿目青蔥,一派田野情趣。
農民畫村位於中洪村。
村口一條鮮紅的長廊迎來遠方賓客,凸顯農村特色。
如同農民畫一樣,這裡的風景也是質樸和粗犷的,和蘇州園林那種精雕細刻正好是兩個極端。
本來以為這裡是家家戶戶都有人在繪制農民畫,到了這裡才知道,實際上除了金山的農民畫外,還邀集了全國各地的農民畫家來此設點,邊創作邊銷售。
我覺得農民畫村選址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失策,為什麼不離古鎮近一些呢、交通不便,客人來的少,又如何打開局面呢?而且經營者目光短淺,甚至對老年人也沒有優惠待遇,雖說門票不過區區30元而已。本來人家能夠不辭勞苦前來參觀,本身就給他們帶來了商機,不但不是歡迎光臨的態度,反而要雁過拔毛,留下買路錢,客人豈有好印象?再說農民畫無非是種民間藝術而已,也實在難以和繪畫大師的作品相提並論,不過熱鬧一些,靠著顏色鮮艷奪人眼球而已。
不過我還是買了陝西戶縣的一張在驢皮上畫的皮影人物。我是留作紀念,到處花點小錢而已,但並非人人願意解囊的。
整個上午只有我一個人來此參觀,其他不要說旅行團,連一個散客也沒有。
這裡和楓泾一樣橋很多。
野趣盎然。最後一張照片上的植物就是“溱湖水八仙”之一的茨菰,江南農村種植的很多。
用迷宮形式來介紹畫作倒是一種創意,可惜任其風吹雨打,不少已經破敗不堪了。
如果不買門票,其實也可以從其他口子進入,只有我這樣的老實人才循規蹈矩。我不知道有多少顧客會光臨這家農家樂餐館。
車站對面的石材加工廠的產品看上去倒有點特色。
等車時用長焦拍攝的照片,虛化效應比較明顯。
田野風光,你還可以看到自由自在的白鹭悠閒地在田裡覓食。
下午我只身前往“天命堂”瞻仰。有關“天命堂”的資料我羅列於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之:
天命堂
楓泾古鎮南豐橋南堍往西,友好街268號,有一座琉璃磚牆的三角尖頂房子,上面豎寫著三個字:天命堂。民國初年,開始有一部分楓泾鎮人信奉基督教,他們在南柵利用舊房子改建成耶稣堂進行教務活動。 抗戰勝利後,教徒開始多起來,老地方狹窄不夠,於是,1947年,由當地人吳靜人、徐志光、費德榮、胡文忠等募集白米200石,作為創辦新教堂的本钿。用其中的80石白米買下了現在地方原陳子達的一幢舊房子,其余120石白米用作內外修繕費用。堂內桌椅板凳等均由信徒踴躍捐募得來。堂建成後,取名叫天命堂。 天命堂占地 平方米,有房屋多間。建成後,松江、平湖、嘉善、青浦、金山等縣的鄰近鄉鎮信眾紛紛來天命堂做禮拜,人數不少。當時天命堂下設3個組,分別稱倫敦會、信心會、司徒信心會。倫敦會組受杭州、嘉興總堂領導;信心會組受上海、蘇州總堂領導;司徒信心會組受蘇州、西塘總堂領導。至1951年,這三個組分別有信徒91戶176人、80戶128人、73戶126人。一個教堂內信徒教務受不同總堂管,這種組織體系比較特殊。1966年後,天命堂被迫停止教務活動。1979年起恢復教務活動,但房子仍被外單位占著。1985年5月,鎮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歸還了天命堂財產,並由教會進行整修,於10月6日正式復堂,舉行了隆重的復堂儀式禮拜堂
七月四日我就要去富陽繼續旅行。三篇日記包容不了我對楓泾的良好印象,明天我還將向各位展現我歸納的楓泾的N個最,請勿錯過。
來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48338-do-blog-id-35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