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北京游客缺乏對旅游風險的認識,與今年暑期旅游熱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本市旅游意外保險少人問津。
前一段時間,北京游客赴湖南鳳凰旅游時遇到車禍,30多名游客竟無一人購買旅游意外險。一項調查顯示,在7成旅游者當中,一半以上的消費者表示在旅游時根本不購買旅游保險,另外兩成游客說不清自己是否購買過旅游保險;購買旅游保險者僅占3成左右,且購買金額多在10元以下。
據了解,2001年9月1日之後,旅行社只負責責任險,不再為游客代買意外險,而改為向游客推薦意外險。買不買保險由客人自己說了算,具體的保額和天數也由游客自己決定。如果游客在出發前購買了意外險,在旅途中發生意外,屬於旅行社責任的,可以獲得雙份的賠償;即使是屬於自身的責任,也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金。國內游最高賠付金額為10萬至30萬元,境外游為30萬至50萬元,而一份旅游意外險所需費用並不高,少則十元,多則幾十元。
北京人每年出游人數高達上千萬人次,雖然市場潛力不小,但保險公司卻興趣不大。保險公司賣一份“旅游意外險”收入在10元左右,而推銷出一份長期壽險保單的收入就是幾千元,這種懸殊的差距難以激起保險公司的積極性。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旅游意外險難以推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絕大多數游客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對旅游中風險的認識不足,心存僥幸;想省錢也是很多人不願意購買意外險的因素之一;險種少、選擇余地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意外險推行艱難。
據相關資料,目前市場上只有旅游救助保險、旅游人身意外傷害險、游客意外傷害險、住宿游客人身保險四個旅游險種。這四個險種並不能包容游客在旅游中遇到的各種風險,游客選擇余地較小。此外,由於一些旅行社並不提供代售除旅游意外險以外的其他旅游保險業務,游客即使需要購買,也必須自己跑到保險公司。
十一黃金周即將來臨,市旅游局質監所有關人士提醒市民,一旦游客在旅行中發生意外與旅行社無關,“責任保險”是不起作用的。游客的惟一獲賠途徑只有“人身意外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