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曾是台灣最大曬鹽場的台南七股鹽場,在洗盡繁華廢曬之後,主打“鹽業觀光文化”,在鹽場聳立起一座皚皚鹽峰,成為台南七股的知名地標,吸引了遠近游客前往。
七股鹽田占地2000多公頃,每年10月到翌年5月是產鹽期,曾是台灣工業用鹽的最大產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因應曬鹽產業逐漸面臨人力老化和工業成本高漲的困境,台鹽於1988年開始全面采用機械器具來采收,綿延西南海岸的鹽場陸續收攤。在這場變遷中,七股鹽場也於2002年5月廢曬,從而結束了台灣338年的曬鹽史。
記者近日慕名前往台南市七股區,參觀了被稱為“南台灣長白山”的七股鹽山等景點。
鹽場內共有主峰與北峰兩座鹽山。主峰過去是鹽場堆置場,曬鹽經長年置放後自然結塊,其質地極為堅硬。台鹽遂利用其特性,在一公頃的范圍內,共計堆儲3.9萬噸鹽,打造出相當於6層樓高的鹽山。鹽山前矗立著一塊由曬鹽塑成的巨石,上書“七股鹽山”四個紅色的大字。鹽山不高,幷非純白一片,供游人登山的道路周圍顏色明顯偏黑。鹽山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因為鹽山表層為大氣落塵所覆蓋,加之來爬山的人太多留下攀登痕跡。
記者緩步隨觀光人流逐階走向主峰,不到三分鐘就已登頂。放眼四周,十分開闊,鹽田生態之美盡皆收入眼底。遠處兩座形如金字塔的純白建築十分醒目,這就是北峰,采用西澳洲的鹽打造,極像雪白的極地山頭。
隨著觀光客日益增多,台鹽精心規劃了游憩園區,處處可見鹽文化的魅力。用於游人體驗傳統曬鹽的鹽田,是台灣傳統的土、瓦盤鹽田,蓄一汪汪碧水,從中似可窺見鹽田鼎盛時期的一絲痕跡。這裡設置有龍骨水車,游人可以體驗曬鹽,感受先民的智慧。
仿北歐式建築造型的鹽屋,用350塊鹽磚築砌而成,是全台第一棟以鹽為材質的建築,搭配雪橇呈現北國雪景意象。深受游人喜愛,紛紛在此留影。
當地文創工作者並結合鹽所具有的辟邪祈福文化內涵,以鹽為核心素材,開發出可呈現光滑圓潤如玉般質感的文創鹽雕,如顏如玉翠玉白菜、十二生肖獸首、觀音、彌勒等精彩藝術品,置於鹽如玉展示館,透出別具匠心的創意。
此外,還有展示早期台灣收鹽、運鹽所需機械的機械展示區,浮力可媲美死海的“不沉之海”,供游園導覽的“嘟嘟車”,以及水踏船、采水車、水上高爾夫球,“諾鹽罐DIY”、昆蟲彩繪等好玩的游樂。
自鄭成功驅荷開台以來,鹽業即是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重要產業。可以說,台灣鹽業史即是台灣的開發史。登臨七股鹽山,在千頃鹽田前默思先人辛勤勞作的情景,於觀光之際別有一番思古幽情在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