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裡,布袋戲的一代宗師們
夜色中的台北戲棚招牌
今年4月,我到台北觀看了不同演出形態和藝術門類的舞台劇表演,走訪了大型表演中心和陳列珍貴戲曲資料文物的博物館,卻依然感到只是走馬觀花。雖然戲劇演出本身並不能成為可工業化復制的產業,但通過實地觀摩和調研,也依然能讓人感受到戲劇與創意相結合,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後,為台北增添的文化活力和實力。
兩廳院中逛誠品
“兩廳院”實際上是中正文化中心的別稱,它擁有古色古香的宮殿式戲劇院和音樂廳,是台灣表演藝術界最權威的藝術機構。報名參加兩廳院的導覽手續很簡單,交納新台幣100元後即可擇日參觀。除了走進少見的歐洲大陸式劇場,幸運聆聽正在排練的交響樂外,兩廳院裡的“吃喝玩樂”也讓人流連忘返。其中又屬販賣紀念品的好藝術空間和誠品書店劇場生活店令人印象深刻。
好藝術空間裡的商品很多都與藝術有關,如兩廳院系列票夾,圖案以中國木構造建築的旋子彩繪為主,這也是兩廳院建築所使用的工藝。在承襲古典美之外,票夾實用性高、攜帶方便,且價格便宜。另外,很多台灣文創工藝產品也能在這裡看到,如台灣少數民族風格的飾品、特色陶藝等。
在誠品書店劇場生活店,你能發現迥異於台北市內誠品連鎖店的獨特風格。誠品書店作為台灣文創產業的先鋒,以販售書籍為主的“文化百貨”而知名,每家分店又各具特色:在忠孝敦化商圈的敦南店24小時營業,位於台北火車站的站前店突出時尚與美食,在台灣大學旁的台大店則以學術為主打……而劇場生活店顧名思義,主要以戲劇、藝術類書籍為主,從戲劇理論、表演指導到劇本、明星寫真一應俱全。這種恰到好處的宣傳和造勢不禁讓人感歎:當兩廳院遇到誠品,黑紙白字的戲劇表情也可以這麼豐富。
在城市舞台與屏風有約
屏風表演班在藝術總監李國修的帶領下,多年來深耕台灣本地演出市場,扎扎實實做好每一次演出的策劃與營銷,以極大的熱情與專業貢獻精彩的表演,迄今為止已完成近1700場演出,觀眾達150萬人次。屏風的作品在大陸演出機會比較少,只有強力爆笑的《莎姆雷特》 、賺人熱淚的《京戲啟示錄》和劇場性極強的《三人行不行》 ,因此有在台灣看屏風的機會就絕對不能錯過。
穿過長長的八德路,走進城市舞台的地下劇場,在劇場前廳裡,屏風的工作人員正忙著預售即將出版的一套27本的《李國修戲劇作品集》 。此外,屏風的節目冊也是一份不得不收藏的紀念品。節目冊中包括詳細的場次結構、分場提綱、背景介紹、相關習俗闡釋、以往演出評論文章等,由此也可見屏風表演班對演出本身的重視。
3個月後,李國修因病辭世,屏風表演班以“不停演”的方式紀念恩師, 《三人行不行》成為台灣第一個在百貨公司演出的小劇場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屏風永遠在前進。
戲曲中心大稻埕
在台北,擁有絕美自然風光的淡水河是必去的知名景點,淡水旁邊的大稻埕,也值得細細游歷一番。
大稻埕自古以來就是台北重要的通商口岸,形成了匯聚京劇、歌仔戲、布袋戲在內的獨特表演文化。現在大稻埕的演出中心是大稻埕戲苑,內設兩個劇場用來定期舉辦歌仔戲、掌中戲、南管等戲曲演出。每逢周末,戲苑內大戲不斷。雖然劇場設施簡單,甚至無法對號入座,但正好適合普通觀眾的觀看需求。全家老小來看戲,老人家坐在最前排聽得津津有味,小朋友則穿梭在座位間自娛自樂。大稻埕戲苑同時還設有不同種類的文化藝術教室,課程涵蓋了大部分藝術類別:民間音樂、樂器、傳統戲曲(京劇、昆曲、黃梅戲) ,此外還有生活化的茶藝、插花等。
從大稻埕戲苑走出,穿過販賣干貨、衣料的老字號店鋪,不妨再去一街之隔的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仔細觀賞一番。這座博物館完整展現了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歷程,珍貴的戲曲文物、圖片一應俱全,而且它更國際化一些,除館長羅斌為荷蘭人外,另有行政人員及偶戲學員來自世界各地,並收藏了各國的戲偶、面具多達5200件。博物館旗下的納豆劇團也融合了西方美學特色,在主要面向兒童觀眾的同時,不斷開發創新性質的布袋戲表演。
台北戲棚:旅游演出新舞台
若要考察一個城市的旅游業發達程度,那麼一場旅游演出或許就能反應一二。在台北,台北戲棚算得上是一個主要的旅游表演劇場。它坐落於台北文化中心中山北路二段的台泥大樓裡,其前身可以一直追溯至近百年前在大稻埕以演出京戲為主的台灣新舞台。時移世易,台北戲棚在新的文化發展潮流裡有了另一番新使命。
台北戲棚的受眾分類比較清晰,即對中華文化和傳統戲曲表演有興趣的,以亞洲游客為主的觀眾群。演出方根據游客的觀看視角,打破原有劇場規則,在演出前將劇場後台搬到劇場前廳,演員在候場觀眾的眼前進行化妝等一系列上場前的准備。或者說,舞台延伸至劇場外,演員向觀眾“表演”演出前的種種狀態,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觀眾又好像在觀看一場戲的序幕。演出結束時,演員還會在門口恭送觀眾離去。
出於文化接受度的考量,台北戲棚的演出都以體量短小精悍、題材脍炙人口的戲曲表演為主,周末則有台灣少數民族歌舞表演。與一般劇場表演不同,在台北戲棚,觀眾是可以隨意拍照的,足見旅游表演作為旅游產業的一部分,服務意識是非常到位的。
“文藝就在冊子裡”
進出台北的文化場所,大都能在門口最顯眼的地方找到一摞摞各式藝術活動的宣傳圖冊。這些免費派送的冊子無論厚如雜志還是薄薄一張紙,從內容編排到印刷做工都堪稱精良,雖然其本身只是資訊的綜合,但細讀之下,仍能感受到豐富的文化內涵。
要了解台北一整月的演出詳情,那通覽《文化快遞》是最好的選擇。這本刊物完整刊登了台北當月所有戲劇演出、展覽、音樂會、講座、電影及其他文藝活動。此外,該刊物還登載了針對不同演出的專題介紹及藝術評論,從文化活動、慶典儀式到小劇場的前衛戲劇,不但體現藝術的多元,也看得出節目冊本身的嚴肅性及有所堅持。
此外,不同的演出機構又各自編輯自己的演出刊物。新舞台的節目冊只是對折再對折的一頁紙,但就算這樣,也有辜懷群撰寫的一版卷首語。兩廳院的月節目簡介通常提前一個月發行,密密麻麻地刊列了下個月要在此處上演的全部劇目及藝術教育推廣活動,還有所有兩廳院售票系統在售的其他演出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觀眾除了能在網上及遍布台北市內40多處的售票點購票外,還能在所有7 -ELEVEN便利商店的自助機器上買到票。一本節目冊最終連結起高效便捷的售票網絡,當文化成為產業鏈上的主腦時,藝術也就變得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