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是高樓、捷運、霓虹燈以及時尚、行色匆匆、面無表情的台北人。作為一個以商業活動為主的城市,台北、台北人,已經習慣了效率、高速與忙碌。慢,似乎和台北這個城市的步調格格不入。
不過,若是我們試著將腳步放慢,用一種近乎悠閒的節奏與這個城市的主旋律作對,卻也會發現一種辯證關系的另類趣味。捷運之外,不妨選擇公交車;公交車之余,不妨考慮單車;單車之後,不妨怡然步行。離開大路,轉進小巷,跌入那可能令你迷失,卻絕不讓你後悔的百花深處。
歷史,新生
台北和世界上發展中的大都會一樣,求新、求變是這個城市的意識形態。與俯拾即是古跡的台南府城不同,台北的都市記憶紋理一層迭過一層,非有考古學者一般的細心與耐力、一雙發現的眼睛,以及一位良好的向導,不太容易將這座城市的繁華外衣漸漸剝去,一窺她的過往。
認識老台北,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從老屋入手,是一條不錯的線索。一則,是因為台灣曾經歷過不同時期不同政權的統治:1884年建省,1895年割讓日本。 50年的日本統治,50年的國民黨統治,其影響是日本元素、眷村文化已經是台灣文化的重要組成。二則,這幾年改造老屋的風潮在台北開始流行,許多原本已經荒廢、坍塌或者即將遭到處置的老屋重獲新生,成為各有特色的咖啡廳、餐廳或藝文中心、博物館。前者讓旅行者可以駐足歇息,又能在喘口氣的同時體驗老台北;後者則更豐富了旅行者的感官體驗,從進入建築物開始便好似進入了另一個場域、時空,更多元化的體驗老台北的點滴。
最重要的,「老屋新生」的精神是一種和諧、一種對歷史的尊重、更是一種「不服老」的創新精神。新生的老屋與當地時空紋理和諧而不沖突,保留原本的樣貌,自然而然地、低調地與環境共生。這樣的和諧共生,顯示出了一種對歷史、對過往的尊重與敬意,不破壞,反而加以保護,與當代「破舊立新」大唱反調。更甚,老屋並不只是「老」屋,改造者投注了新概念、新思維,賦予老屋新的生命與氣息,更是徹底的「不服老」,使老屋老而彌堅、老而彌新。
引水,帶路
台北的老屋,集中在幾個地方。一是台北火車站周邊(博愛特區)以及向北一直延伸到大稻埕附近,一是大名鼎鼎的「康青龍」、「溫羅汀」一帶。這兩個地區的老屋性質不同,前者多為商業建築,因此多貼近大馬路邊,例如迪化街、延平北路;後者則多是原日式木造平房,多隱身巷內,有「大隱隱於市」、「結廬在人境」的情調。另外還有一些分散的老屋,分別在關渡、北投、陽明山等地區。這些地方也有一個特色是大部分與「溫泉」有關。
這次要介紹的,主要是位於「康青龍」、「溫羅汀」,以及齊東街一帶的老屋,特別是改造成咖啡廳及藝文中心的幾間。
所謂康青龍、溫羅汀,其實是以六條路的名前綴字來命名的。康是永康街,青是青田街,龍為龍泉街,加上羅斯福路、溫州街以及汀洲路。實際上這一區域范圍並不止這六條街,包括附近的泰順街、麗水街、臨沂街、連雲街、新生南路等,也都屬於前日人住宅集中的區域。
康青龍、溫羅汀以及齊東街在行政區劃上屬於大安、中正兩區,是台北市的「首善之區」,在這幾條街的范圍內,包括了大安森林公園、永康街商圈、師大夜市以及公館商圈、台灣大學、台灣博物館等適合游玩、參觀的地點。交通四通八達,捷運方面除了年底即將通車的信義線(大安森林公園站、東門站),尚有已開通的有橘線:新莊—蘆洲線(東門站)、紅線:新店—淡水線(公館、台電大樓、台北車站、台大醫院)、藍線:南港—板橋線(忠孝新生站、善導寺站)等三條;經過此范圍(捷運公館站、信義新生路口、信義永康街口、羅斯福師大路口、師大一)的公交車路線更是超過30線,十分便利。除此之外,台北市自去年起建立了「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又稱為「U-Bike微笑單車」),在此一范圍內就有多處租賃點,使游覽更為方便。
這次介紹的幾間特色咖啡廳都在巷內,所以采用的交通方式就是捷運/公交車搭配「微笑單車」,透過悠哉但不拖延的慢步調,踩踏台北。那麼,准備好了嗎?拿好相機,准備好悠游卡,跟著我走入台北「巷仔內」吧!
一、「溫羅汀」一帶
溫羅汀地區是台北著名的人文巷,由於緊鄰台灣第一高等學府台灣大學,占地利之便,這裡不僅書店林立,既有連鎖者如誠品、金石堂,也有許多有特色的獨立書店(請猛擊「這裡」)。當然,也少不了十分適合文青出沒的咖啡廳。
1. 滴咖啡(Drop Coffee)
今天的第一站滴咖啡,隔著新生南路與台大校園相望。在2010年5月以前,這裡還只是一間有些破敗的日式平房。然而在設計師的巧手之下,蛻變成一幢美輪美奂的「玻璃屋」,許多人除了因為聞咖啡香下馬之外,更是被玻璃屋的獨特樣貌所吸引,前來「朝聖」。
在成為滴咖啡之前,這棟木屋是屬於台灣大學的校產,給以前的老教授作為宿捨使用。然而當人去樓空之後,長期無人使用的木屋開始傾頹荒蕪,經過此處的人也不會駐足停留。台大校方一方面出於活化使用校產,一方面也希望有效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資產,因此將之釋出交給民間租用。因此,荒廢的老屋搖身一變,成了現在公館的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
滴咖啡的落地窗與日式平房的組合,絕對吸引眼球。原本日式平房的隱蔽低調與落地窗的亮敞竟然可以組合的恰到好處,拜大面落地窗之賜,整個木屋的結構可以從外面一覽無遺,令人驚艷。咖啡屋的正面可以看到連成一氣的烘豆設備、外帶區以及靠窗的吧台座位。外帶區的外層間隔著使用盛裝咖啡原豆的麻袋,內用桌上放著金登台搖曳著燭火,透過紅色玻璃,窗裡窗外相呼應,在夜晚發出一種與咖啡香同樣令人著迷的氣息。
既然到了「滴」咖啡,建議大家不妨就點一杯「冰滴咖啡」來試試吧!冰滴咖啡的制程需要漫長的等待,從幾個小時到一個晚上不等,口感和香氣都是咖啡中的極品之一。
2. 找到咖啡(Cafe Trouve)
從新生南路鑽進溫州街,沿著曾經是台大教授宿捨的小巷穿行著,經過當代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先生的故居,來到泰順街,一棟別致的小木屋隱身在高大的樹下,這是今天巡禮的第二間老屋咖啡—一間稱為「找到」的咖啡廳。
找到咖啡靠近師大商圈,在喧鬧嘈雜的夜市當中,的確是難得「找到」一塊幽靜的地方可以歇息。找到咖啡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左側的「找到好東西」,賣一些復古小物與雜貨,另一部分則是主體建築,入口在右側,要進入院子才看的到的咖啡廳。找到好東西的門口擺了一只色彩鮮艷的音樂木馬,與暗褐色的老屋之間產生視覺上極大的對比,又同為重獲新生的歷史陳跡,視覺上的產生的緊張感就在意義當中得到舒緩。
「找到」的門口有一塊寫著「一日福音」板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湊近一看,原來是將聖經裡面的一些經文摘錄下來,並配上藝術插圖,讓這個空間更顯得超然於塵世。後來在網絡上搜索才知道,找到咖啡的店主是一對基督徒夫妻,因此「找到」除了賣咖啡、輕食之外,還會定期與基督教藝術家或福音歌手合作舉辦活動,讓宗教與生活自然的結合在一起。
由於時間以及金錢有限,我沒有進去消費,但以當時裡面都坐滿了人的情況來看,他們所提供的咖啡、輕食應是不差的,尤其在如此競爭的師大夜市。
溫羅汀一帶還有一些老屋,原先都是用來作為台大教授的宿捨,如前面提到的殷海光故居。但是經過整理改造的卻很少,大部分不是「改建」了,就是任其荒廢。所以,如果來到這一帶,千萬不要錯過滴咖啡、找到和殷海光故居。
二、「康青龍」地區(包括連雲街、臨沂街等)
離開溫羅汀,由泰順街向北行穿過和平東路,我們進入康青龍一帶。永康街基本上是美食天堂,鼎泰豐、高記、冰館等餐廳常常是人滿為患,每到節假日也是人馬雜沓,熱鬧得很。然而,相隔一條街的青田街則趣味迥異。以居民住宅區為主,青田街顯得十分「寧靜致遠」,頗有大隱隱於市的情調,在這些巷弄裡悠游,往往會讓人忘了自己身處台北市中心,環境特別清幽,有時踩踏自行車都會嫌煉條的聲音打擾此地的寧靜。
1. 青田七六(馬延英故居)
康青龍的第一站,我們來到好似「百花深處」那樣的巷弄內,一棟名叫「青田七六」的日式平房。從外面看,一株參天古木遮去了大部分的視野,牆上除了「青田七六」的招牌外,另外還有一塊招牌,寫著「馬延英故居」。
馬延英教授,字雪峰,遼寧省金縣人,為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及海洋地質學家。1945年來台,在台大地質系教書,就住在這間原先是日本台北帝國大學教授足立仁的屋子裡。1947年,由上海來台灣,時任台大外文系助教的齊邦媛女士也曾短暫寄居在此。1979年馬教授過世後一直到2007年,這裡一直是馬家住所,並被台北市政府評定為市定古跡。2010年展開修復計劃,來年成為現在的樣貌。(以上摘編自青田七六印制之簡介)
和前面的滴咖啡、找到不同,青田七六內部仍維持原來的和洋混和的面貌,從入口的車寄、玄關,到和室、起居室(座敷),仍保留了塌塌米地板、書房等等,原來的木地板也予以保留,因此入內參觀或者用餐,都要脫鞋穿襪,如果沒有襪子,當場也有提供新的可以購買。
青田七六除了提供食品飲料外,為了更好的保存這樣的人文景觀,更是與當地文史工作者合作,幾乎每天都有免費導覽以及科普活動,只要事先預約就能更深入了解這棟老屋的歷史。此外,台大地質系是台灣地質標本收藏最豐的地方,由於馬延英教授是台大地質系第一位系主任,為了更普及地質知識,青田七六也有相關的地質標本展覽。當然,作為馬教授的故居,裡面也少不了馬教授生前保存的書信、用品等。
(內部的大面窗,很美阿,網路照片)
(屋內有需多關於馬教授生平的介紹,網路照片)
(馬教授生前的一些書信遺物,網絡照片)
青田七六結合了咖啡、古跡、地質以及人文,可以說是十分用心於將老屋的價值極大化,不僅僅在於作為商業場所,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更多來到此地的人知曉此地的人文價值,不僅老屋得到保存,前屋主的精神也得以傳承。這次沒有機會進入一覽廟堂之美,下次一定要來個美食、導覽及歷史的全方位體驗。
2. 環浪商號與誇張古懂咖啡店
踏著踏板,騎過永康街,繼續向北過了信義路來到連雲街,轉入一條小巷,一棟二層樓的一層,大紅色的門以及門口小小一塊黑板吸引了我的注意。
「環浪商號」,牆上掛著這幾個字。納悶的我查了一下,一位網友寫道:
「環浪商號」是「環浪計劃」開的小店。你可能會說「我聽的懂『環浪商號』,但什麼是『環浪計劃』?」簡單來說,「環浪計劃」是幾個七年級生發起的關懷地球的活動,尤其關注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議題,於是他們拜訪了南太平洋的幾個同樣面臨海平面上升問題的島嶼國家。而環浪商號,算是他們的據點,在這裡他們聊旅行聊環保聊生命,也提供簡單的飲料與餐點給來這裡分享夢想的人。
噢!原來是為實踐這麼宏大的議題,而開的間小店啊!不過不是計劃中的「日式平房」咖啡屋,但是受到這種精神的感召,也還是瞧瞧吧!
從外面看,環浪商號使用了許多台灣70年代出生的孩子會熟悉的家具,包括上下撞色的塑料圓桶椅,小學時用的木椅子,相信店內應該更精采。回家後查了一下,這位網友的blog介紹的非常仔細,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連結過去:http://www.christabelle.idv.tw/archives /6699。
離開環浪,在這個結構頗為復雜的巷弄內穿行,在臨沂街無意間又發現一家「計劃外」的老屋咖啡。盡管也不屬於日式平房,但其給人的感覺特別溫馨,像是回到家裡一樣—這間咖啡就是誇張古懂咖啡店。此前已經專門寫過一篇關於他們的介紹了,這裡就不再重復,請大家猛擊「此處」閱讀。
之所以將這兩間放在一起,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雖然是「計劃外」,也就是非日式平房改造的咖啡廳,但是都讓人看見實現夢想的熱情,不管是環浪計劃對於世界的關懷,還是誇張古懂想要提供給客人一個家的感覺,都是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實現他們夢想的基地。因此,雖然不屬於日式老屋,還是非常樂意放在這裡介紹給大家。
3. 員岽子商號
發現這間咖啡廳也完全是一個意外。由於Ubike前半小時是免費,一路上騎過來,發覺時間已經超過預期,趕緊在捷運東門站先還了車,隨後再步行。從東門站向西,沿著金山南路北行,在一個過去從來沒注意的角落,發現了這間兩層樓的日式小屋。
這間兩層樓的日式木屋有個奇特的名字:員岽子。什麼是員岽子?或許是太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店家在門口做了一個燈箱,上面寫明了員岽子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叫做員岽子。原以為應該大有學問,沒想到只是很單純的因為「這店的原創工作伙伴喜歡這個小村莊,所在台北開的店就一定要用這個地名」。
員岽子基本上完全保持原來的木造結構,兩層樓大約10坪大的空間,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的參雜,顯得十分純粹。進入大門,右手邊是備餐的吧台,左手邊的櫥櫃放了一些古舊的物品。相較於滴咖啡、找到和青田七六,員岽子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裝飾上,或許因為空間不足吧,青田七六可是有這裡的20倍大!(206坪)
走上狹窄的木造樓梯,二層的空間讓人有穿越到日本的錯覺。木頭,木頭,還是木頭!走起來嘎嘎作響的地板,讓我想起在台大法學院(也是前日本時代建築)上課時遲進教室,因為地板會發出聲響而永遠無法神不知鬼不覺的過去。一些簡單的裝飾並不搶眼,而是低調的配合著老屋的個性,與找到門口那只橫空出世的音樂木馬,是兩種不同的配搭哲學。
冰咖啡不一會就送上來,看我可能一會兒就走,女服務生很親切地幫我裝了外用杯,並且以外用價格計算(較便宜)。阿~真是有人情味的一個地方啊!
三、齊東街周邊
沿著金山南路往北走一會兒,大約十分鐘的距離,就來到了今天的最後一站齊東街一帶(包括徐州路、泰安街)。齊東街舊稱三板橋街,清朝康熙年間,這裡是艋舺經朱厝侖、錫口,然後渡船到基隆的「米道」,此路也供應者城內所需的煤與生活用品,熱鬧非凡。到了日據時代,齊東街一代成為日式住宅區,又稱幸町職務官捨群,約建於1920年代至1940 年代,故也是日式平房相對集中的地方。許多老屋因為長期無人使用,已經荒廢傾頹;加上都市計劃的關系,這裡的日式平房原本都要遭到拆除。幸而在地方人士組成的齊東文史工作室的奔走下,仍有一部分老屋保存了下來,作為對歷史記憶的一種尊重。
深藏在忠孝東路鬧區裡的寧靜小街:齊東街
其中,有幾棟至今保存的相當完好的日式平房,分別是李國鼎故居、台北琴道館以及官邸藝文沙龍。
1. 李國鼎故居與台北琴道館
對於大陸朋友來說,李國鼎可能不是十分熟悉的人物;但若提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這位台灣科技業巨子,或許就比較多人曉得了。張忠謀曾經這樣說過:「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台積電對於台灣科技產業之影響,台灣科技業對世界科技產業鏈的影響,我們只需拿起iphone便能知道了。而李國鼎先生,就是台灣發展信息工業的重要推手。
1910年出生於南京市,畢業於中央大學物理專業的李國鼎先生,赴英留學時,適逢抗戰爆發,決定放棄博士獎學金回到祖國。1948年被國民政府派遣來台,歷任台灣造船公司總經理、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位。從早期創設科學園區、促進國際合作等,到1986年,向時任行政院長的俞國華建議發展高科技,成立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台積電)、帶動科技發展,有台灣「科技教父」之稱。
自1972年開始,李國鼎伉俪一直住在這間位於泰安街2巷,原先作為日本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幸町官捨」,戰後改為財政廳長官捨的日式平房,直到2001年李先生去世。2003年台北市政府宣布其為市定古跡,並於2007年開始對外開放。
由於到的時間正好處於早上最後一場導覽結束,下午第一場導覽開始前,原本只想拍拍外觀便走。一位親切的志工陳老師叫住了我,問我還有沒有人和我一道參觀,她可以導覽。我怕只有一人參觀太過麻煩,連忙婉謝,但她十分熱情拉住我,讓我在故居門口小候,她去拿鑰匙准備開門,給我專屬一人的導覽介紹。
李國鼎先生不僅是經濟專家,他和夫人也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官捨的門口,就掛著「主賜平安」的春聯,在故居室內,更是隨處可見以聖經金句做成的裝飾,甚至有一整個書櫃,裡面放的全都是聖經以及基督宗教相關的書籍。
為了保護故居內的木地板,進門須換上室內專用拖鞋。踏上玄關,陳老師就開始解說故居的歷史以及小故事。故居的陳設,基本上仍延續李先生夫婦居住時的原貌,茶杯、牙刷、夫人讀聖經的小書桌等等。李國鼎先生雖然位高權重,但其生活則十分儉樸,故居內的點滴說明的這件事。一個公文包用破了,補好之後再繼續用;廁所的洗臉台小小一個,既無按摩浴缸也沒有精雕細琢的裝飾;廚房也簡簡單單,在水槽裡甚至放著夫人生前用來洗衣服的洗衣板,上面的溝槽都已經磨平了,可見得其節儉奉公美德。
入鏡了真是不好意思....
在導覽時,我特別記住了一個故事。陳老師說,李先生晚年時,醫生囑咐他每天要走一萬步,他就沿著書房到臥房的一條走道來回走,每走一百步,就放一顆象棋;走了一千步,就放一顆核桃,以此來計數,也讓自己保持規律的運動。象棋與核桃今天都還靜靜的在櫃子上,只可惜斯人已遠,徒留典型與後人景仰。
陳老師一邊導覽,一邊特別提醒我,注意房間裡都有三樣東西:電視、收音機以及溫度計。這三樣東西,可不是今天通常拿來休閒娛樂之用,在當年,是李先生用來保持信息暢通以及協助他做決策的工具。電視以及收音機主要在吸收信息,而溫度計則是讓李先生可以知道世界糧食的情況。但我好奇的是,溫度計放在台灣,怎麼能知道其他地方的糧食生產狀況呢?
仔細講解的陳老師
夫人的小書房
離開室內,陳老師帶我來到室外認識院子當中的植物,可惜我是植物盲,現在一個也不記得了,只記得一顆參天南洋松(不確定),因為擔心他的根會影響到房屋,所以根部靠近屋子的地方,在土裡設了一座水泥牆擋住。但我仍記得有一株被稱為美國花生的植物,剛好那天掉下了兩個種子,陳老師把他們拾起放在我手上,讓我帶回北京作紀念。然而,陳老師也不無遺憾地說,「夫人喜歡玫瑰,而且在故居前種了一整排,夫人離世後,公子(李先生的兒子)擔心老先生觸景傷情,所以全給換成了百合…沒想到,老先生雖然不說,但心裡是非常難過的。」後來,志工隊長蔣秀金老師也提到了這點,更補充了:「我們試著重新種回玫瑰,但或許是土壤,或許是其他問題,怎麼樣就是種不起來…」。蔣老師邊說,臉上不免也有些無奈與不捨。
原先種玫瑰的地方
故居左側現在是由負責營運故居的「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志工們使用,有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做為展示、接待、簡報等用途。原先這裡是一間給傭人、工作人員住的地方,後來才拆掉改建為現在的接待中心。蔣老師和陳老師一路講解完後,還告訴我可以去附近的「琴道館」看看。
別過二位老師後,我按照指示來到現稱為台北琴道館,過去也是日據時代幸町職務官捨,現在是保留的最好的一區。可惜,我到的時間適逢休館,僅能在外面望之興歎。據介紹,台北琴道館現在由中華古琴協會經營管理,不定期會舉辦琴、棋、書、畫、茶道等傳統文化的活動。在寬廣的院子裡,也有一處是專門提供古琴演奏的場地,可惜今天沒有開放,當然也就沒有悠揚的古琴樂可以聽了。
古琴協會接手前,這裡也曾開放由齊東文史工作室志工負責導覽,詳情可以參考這篇博文:http://0rz.tw/6wMcx。博主對古建築似乎非常了解,看完這篇還可以對日式建築有一番更深的認識喔!
齊東街一帶還有許多待整建的老屋,希望有天能重現這「黑瓦綠樹」組成的鬧市裡的一片寧靜。對齊東街的歷史、其他建物有興趣,可以參考這個網站:http://www.odie.tw/Taipei/CidongResidence.html。
2. 官邸藝文沙龍
走出齊東街小巷,經過濟南路、杭州南路,來到位於徐州路上,台大社會科學院正對面的官邸藝文沙龍。之所以將他安排在最後一站,是因為這間咖啡廳跟我自己求學歷程的關系。1998年,我進入對面的台大社會科學院就讀,就是在該年,官邸藝文沙龍正式對民眾開放,而許多附庸風雅的學生及教授們,就是這個藝文中心的常客。
台大社會科學院內部
時間再往前推三年,還在我念高中的時候,下課後常常到一間百貨的地下街某一間咖啡廳吃三明治、讀書,有時還會上家教。當時經營那間店的大哥對我很好,三年來常常不是給我打折,就是多送咖啡,或者三明治裡硬是比別人多一些料。高三那年他突然離開那家店,將近一年不知道他去了哪。直到到了官邸,才知道他接下了官邸咖啡的經營權!於是乎,大學、研究所這些年,我又常常來此地光顧。
市長官邸建於1940年,為和洋混合日式住宅的典型代表;日本住宅在明治時代以後受到西風影響,除了和室鋪榻榻米外,各廳或書房傾向西化,放置西式家具如沙發、書櫃等,這種風格稱為「和洋混合式」建築,官邸和位於長安西路的舊市府大樓(現「當代美術館」),都屬於此類建築。當時的日本官捨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第二級官捨基地面積在兩百坪以上,台北市長官邸在當時就是列為第一級的官捨,基地八百坪、建地三百坪,目前和台東的廳知事官邸是保存最完整的日本時代官邸。(以上摘編自官邸藝文沙龍官方網站)
官邸藝文沙龍,顧名思義,一方面是官邸,二方面是作為藝文中心,不定期舉辦展覽、演出。官邸的建築面積大,由幾個部分組成。首先是前庭廣場,一進門,偌大的廣場將官邸顯得更加氣派,適逢元宵燈節,一整面拼花藝術的燈籠負責迎賓,每個燈籠下面都掛著一個心願。走進車寄,前半部的官邸主體部分分為咖啡廳、和室講堂、貴賓室、商鋪以及藝術館,長年有書畫作品在此展出。後半部則是作為表演廳,寬敞的空間可以做各種用途,可以說將這一間老房子做了最大的運用。而除了室內,在室外也有相當舒適的空間,特別是一泓清澈的小魚池,裡頭有遠自來日月潭的鯉魚,而樹木扶疏,即使是在襖熱的夏天也能偷得一點清涼。
今天的日式平房巡禮走到藝文中心,暫時畫下一個逗點,實際上台北還有幾處老屋值得拜訪,例如北投圖書館、泷乃湯、士林官邸、陽明山草山行館等。
此外官邸藝文中心一帶有其他著名建築可以順道參觀—正對面的台大社會科學院(台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1919年)、仁愛路中山南路口的台大醫學院舊館(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1904年)、常德街台大醫院舊館(台北病院,1921年)、忠孝東路中山南路口的監察院(台北州廳,1915年)、中山北路市民大道口逸仙公園,又稱國父史跡館(梅屋敷旅社,1900年)、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台灣總督府,1919年)、館前路台灣博物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1908年)、台博館土地銀行展示廳(日本勸業銀行,1933年)等等,都是不容錯過的好地方喔!
最後送上畫的有點丑的手繪,大家如果看不懂,請google上搜尋一下吧~~(擦汗)
路徑:Start:捷運公館站-->滴咖啡-->泰順街-->找到咖啡-->青田街-->青田七六-->永康街-->信義路2段181巷-->環浪商號-->誇張古懂咖啡店-->東門站還車-->金山南路-->員岽子商號-->泰安街-->李國鼎故居-->齊東街-->台北琴道館-->杭州南路-->徐州路-->官邸藝文沙龍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