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間有一村,村內有人家九戶。
村民外出趕集,往往每樣東西都買“九份”,於是“九份”成為了這個村子的名字,沿用至今。可能你對九份比較陌生,但想必你看過《千與千尋》:古樸多變的山城建築,色彩斑斓的迷蒙燈光,黑暗中分外醒目的大紅燈籠,神秘莫測的湯婆婆溫泉,高聳入雲的通天石階……《千與千尋》中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這個台灣山間小鎮——九份。建築之美九份曾經紅極一時,因為這裡有金礦,吸引了大批淘金客。各地淘金客為了生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蓋起了各種千奇百怪的建築。金礦枯竭,人去樓空,連很多原住民都離開了故鄉。好在那些千奇百怪的建築得以留存。因《千與千尋》而重新回歸世人眼球的九份,非常清楚這些建築是這裡新的金礦,於是九份人盡可能地保留、修復已有的老建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和新建,如非得已,絕不拆遷。力爭在城市記憶和商業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顯然這種平衡不好把握,很多人指責現在的九份過於商業化。台灣歌手陳绮貞就寫過一首《九份的咖啡店》,表達了自己對於九份商業化的不滿。
這裡的街道有點危險這裡的人群面無表情想問你也問問自己是否還會記得從前昨日的單純今天的實際像你而你也早已不是你
但是相對於北京等城市對於傳統建築的毀滅性打擊,我們或許沒資格苛責九份。走過你來時的路習慣了去到某個地方,就要參觀某些特定的景點。但是在九份,真的沒什麼景點可以推薦。因為九份任何一個小店、任何一條小路都可能成為你心目中無可替代的景點。強行推薦的話,只能推兩條可能會有助於你發現最美九份的老街。
- 豎崎路
淘金客們的紙醉金迷,一不小心把這條山路打造成了《千與千尋》的原型。街上有不少正朝大海,背朝小鎮的茶樓,景色自不必贅言,更主要的是長時間在山路上爬上爬下,腿的反饋最誠實。
在一堆茶樓之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無疑是阿妹茶樓。
茶好不好喝不清楚,但它的建築確實是最別致的。傳統的中式建築入鄉隨俗,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台灣原住民風格;在此基礎上又融會貫通,莫名其妙地混了點日本的血,身世可能比劉梓晨還亂。所以不止是台灣人,很多日本客人也會指名道姓地去阿妹茶樓坐坐。
- 基山街
在一眾商鋪之中,各種芋圓小店是最火的,門前總是排起長龍。九份依山傍海,終年山霧和海風不斷。據說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芋頭和番薯,格外好吃。(別問我為什麼,我特麼也是一臉懵逼。)
但是千裡迢迢來到九份,大家總不至於抱頭痛啃地瓜芋頭吧?逼格不夠,芋圓來湊。所以每一位來到九份的游客,都會嘗嘗這個傳說中“台灣第一”的芋圓。芋圓小店首推賴阿婆。賴阿婆芋圓用料足,口感佳,逆天地將軟糯和Q彈融合到了一起;甜湯味道也不錯,如果不是姨媽到訪,建議妹子們加碎冰,既增強口感又消暑。除了竽圓,賴阿婆的地瓜圓也很值得一試,推薦點個二合一嘗嘗。阿妹也好,賴阿婆也罷,九份的商鋪多數都是靜的。沒有吆喝,也少有討價還價。游客換了一茬又一茬,大家卻不約而同地達成共識:不能吵了這童話世界的清夢。
感恩的心因為《千與千尋》,金礦枯竭的九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以起死回生;但是,如果沒有另外一部電影先給九份續一口氣,九份不會有起死回生這一說。1989年,導演侯孝賢來到九份,拍了一部叫做《悲情城市》的電影。《悲情城市》很爭氣,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獲得世界三大影展的獎項。
九份第一次扭扭捏捏地走到了聚光燈下。自此,自金礦枯竭之後的九份,終於有了外來客。隨淘金客一起背井離鄉,去外地謀生的老九份人,從《悲情城市》看到了故鄉重生的希望,紛紛返鄉做生意。
鄉親們很感謝侯孝賢給九份帶來的生機,
更感激《悲情城市》給了他們重返家鄉的機會。所以你能在九份各種小店裡面看到《悲情城市》的照片、海報。但是九份一點都不悲情,相反這裡處處充滿溫情。這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小鎮,住著一群可愛的人。
侯導演以前經常來九份喝茶的,
只是最近很久沒來這邊了。
一位茶樓老板說,言語間透著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