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父紀念館位於台北市東面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5號,介於忠孝東路、仁愛路、光復南路與逸仙路之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
孫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據了解,國父紀念館於民國53(1964年)年籌建,落成於民國61(1972)年5月,全部面積共35000坪,為仿中國宮殿式建築,原隸屬於台北市政府,民國75(1986)年7月改隸台灣當局教育部,並合並陽明山中山樓,機關名稱從國父紀念館管理處易為國立國父紀念館。
孫中山先生坐像紀念館高30.4公尺,每邊長100公尺,由每邊14支灰色大柱,頂起翹角像大鵬展翼的黃色大屋頂,安靜地坐落在十萬公尺見方的平地中央,四周叢林、花草、廣場圍繞,突顯建築物和環境的對比,引人注目,給人第一個感覺是宏偉,很有氣勢。巍峨莊嚴的建築本體,粗犷剛強,樸素中又不失應有的細致,所以國父紀念館外觀宏偉、高雄、簡潔、明爽、有力,不但使人產生景仰,也令人感到力與美的結合。
紀念館高30.4公尺走進紀念館一樓大廳,迎面就是孫中山生銅像,中山先生端坐沙發之上,左右有持槍衛兵護衛。銅像高5.8米,重達17噸。
台座上镌刻著孫文先生題寫的《禮記·禮運》上孔子論述“大同”社會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裡每隔一定時間,也會像中正紀念堂一樣舉行三軍儀隊交接儀式。
儀兵交接過程 士兵英姿飒爽大廳左右兩邊,是寬敞、明亮又氣派的國父史跡展東室、西室,東室是以中山先生與中華民國為主題的展覽室,西室則是以中山先生與台灣為主題,並有有關台灣歷史的介紹。
紀念堂內景裡面收藏有孫中山於民國13年(1924年)4月12日手書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簡稱為《建國大綱》,全文僅二十五條。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孫文針對國家建設所提出的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