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錯過的噶瑪蘭足跡
新社部落的稻草藝術裝置、海岸梯田絕對不能錯過,還有新社國小及部落的大葉山榄肯定要去認識一下,傳說有大葉山榄生長的地方就有噶瑪蘭人的足跡,它象征噶瑪蘭族遷移的歷史和精神,不分地方與時間,只要種子種下去它就能活,如同噶瑪蘭人隨遇而安的強韌生命力。除了大葉山榄外,噶瑪蘭的文化植物還包括刺桐以及黃籐,其中刺桐可說是早年噶瑪蘭人的年歷,每年火紅的刺桐花開,就是大約4月份抓飛魚的季節到了,部落族人也開始整修船只及漁網並且准備海祭的儀式。此外,刺桐花開得茂不茂密,也能預測該年是否豐收。現在野生的刺桐很難尋覓,飛魚小組的龍哥正努力培養,有朝一日新社部落或許能見它迎風搖曳。
行旅花蓮,看見海稻田裡的逗趣可愛的稻草裝置藝術就知新社部落到了。(攝影/盧大中)
整片開闊寬廣的金黃海岸梯田連接著蔚藍大海,療愈極了。(攝影/盧大中)
代表著噶瑪蘭人足跡的大葉山榄。(攝影/盧大中)
部落工藝精髓 黃籐編織
全株布滿尖刺的黃籐是噶瑪蘭人重要的食材、編織與傳統屋的建材之一,去皮、剖開、削制…工序繁復、耗時長,需要具備相當的經驗和技術,周智慧是目前新社部落頂尖的黃籐編織工藝師,籐籃、籐袋、魚簍、酒壺、帽子都難不倒他,其中噶瑪蘭族文化展示中心所展示的籐制女性內衣為即興創作,極為有趣。要成為黃籐編織師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年輕一輩學習意願低,傳承困難度高,亟待部落擬出有效的規劃,而游客若要體驗簡單的黃籐制作可以聯絡噶瑪蘭族文化展示中心,親自領會其中的甘酸。
新社部落最頂尖的黃籐編織工藝師周智慧先生。(攝影/盧大中)
黃籐與巧手碰撞出藝術的火花,一個個細致的黃籐編織藝品不經讓人贊歎。(攝影/盧大中)
以黃籐與獸骨結合的傳統帽子,實在非常帥氣。(攝影/盧大中)
接待家庭 零距離感受葛瑪蘭文化
參加文化歷史的介紹與深度導覽、體驗,最能夠直接感受噶瑪蘭文化的溫度,部落游程的規劃相當豐富,可以體驗的活動包含接待家庭住宿、文化展示、手作DIY、自然材工作坊、農事或捕魚抓蟹體驗、風味餐、野炊、晚會等。其中提供游客住宿的接待家庭,每戶門前都有一盞竹簍燈,房間也有竹簍藝術裝置、以大葉山榄與飛魚為圖樣的植物染門簾、竹簍包覆樹皮布的燈罩,同時也擺放光纖屋及香蕉絲工坊DM、部落文宣等,將部落特色工藝重點展現,想對噶瑪蘭文化有初步的接觸,住在這裡准沒錯。
看這裡,這是接待家庭的識別證,認明門前的招牌竹簍燈就對了。(攝影/盧大中)
接待家庭以大葉山榄樹或飛魚做為圖樣的植物染門簾,營造一個讓旅人自然融入噶瑪蘭文化的環境。(攝影/盧大中)
包覆樹皮布的竹簍燈罩,也是展現部落工藝文化的指標。(攝影/盧大中)
有故事的景點 親不知子斷崖
來新社部落就不能不提“親不知子斷崖”,顧名思義背後有個沉重的故事,雖不知故事真假,但親不知子斷崖的確險峻。現在這條步道使用H鋼及強化玻璃打造150公尺的透明步道,走在透明的步道上,享受站在懸崖上的腎上腺素極飙刺激,還能欣賞無敵海景,預計2016年底准備開放。從噶瑪蘭族的觀點,飛魚小組的龍哥覺得原始才是最珍貴的,他說“我們需要的是原始步道,對周邊做好安全設施,鋼筋水泥做成的天空步道不能取代。”傳統與現代常存在著矛盾,如何找出平衡點似乎沒有答案,游人們在駐足欣賞美景的同時,看著透明玻璃下的懸崖,別光只是覺得驚險,也用心感受當時噶瑪蘭人的筚路藍縷,這才是別具意義的游程吧!
本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