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介紹「慶源堂內繁華日,大裡杙頭不見天,天地會中豪傑聚,福興廟慶慶豐年」。 這首歌詠大裡杙老街昔日風華的詩句,寫實的道出了當年老街的繁華盛況。 清代曾居台灣第六大街市的大裡杙當年便是因水路舟楫運輸發展而起家,是貨運商品流通的重要轉運點。乾隆十五年由於移民湧至,人口二萬馀人,與台中附近之犁 頭店、四張犛,合稱三大聚落之一。風貌重塑
大裡杙老街風貌重塑計劃中主角還是在這一塊土地生活的人民,從一年多921大地震發生前市公所首次提出重建的構想,即受到當地民眾相當大的迴響,前置的規劃調查,社區居民不僅相當配合,更自行籌組觀摩團遠赴台北深坑、迪化街等地取經,甚至回來之後還在社區內部自行召開研討會熱烈討論。更令人感動的是社區中最熱心的林永達先生,更在自己家中設置漢學班,免費教導有興趣的社區民眾,藉由漢學班,不僅強化了彼此之間的交流,也促使他們從認知先民的語言中找尋屬於他們的生命源頭。老街特色
大裡杙老街上的街屋有一個主要特色,就是採亭仔腳式的街屋,其街屋有分成前段的軒亭與後段的商店及住家,彼此屋頂並不相屬。
仔細觀察大裡老街,亭下的柱子,並非連在磚牆上的附壁柱,而是獨立出來的,老店面與軒亭間的橫樑,是由店面扁額上方挑懸出兩塊圓形凸出物來承接挑簷樑。整個大裡老街的牆壁面,皆由土土角配合橫豎兩向紅磚作成組砌的斗子砌牆,其平面分割左右切分成三等分,中間為入口大門,兩側壁體則處理的像一般「格子門」,上下概略分成五個段落,身堵部位有界四塊花釉磚拼組,裙堵部位則利用磚凋做出「圖」字盤長的圖文。
附近景點大裡杙老街范圍包含新興路將軍二巷、福興街三巷、福興街、大裡街等,著名的鹹菜巷、慶源堂、倒哉老榕樹都可一窺當時大裡杙老街繁華一時的風貌,途中也大裡杙文化館詳細介紹大裡杙老街繁華起落,淳樸風采的景觀定要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