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按其游覽路線,可以分為南湖島景區、文昌院景區、宮廷區、諧趣園、後溪河沿岸景區、後山景區、前山景區、萬字河沿岸景區和西堤景區等九大景區。
頤和園萬字河沿岸景點
頤和園小西泠、頤和園五聖祠、頤和園迎旭樓、頤和園澄懷閣,頤和園萬字小河小西泠小島周圍的一些景點。
頤和園小西泠,是荇橋以西一個條狀小島,它與萬壽山西麓隔岸夾峙,形成一條萬字小河。清漪園時小河兩岸是一處摹仿江南形式的鎮市肆,稱為西所買賣街,也稱小蘇洲街。買賣街開設有集彩齋、鳴佩齋、日升號、瑞生號、天章號、致和齋、蕙蘭軒、百味館、天露店、萬馥樓(前有牌坊)、益佛號、集錦樓、淑芳號、泰和館、裕豐當等鋪面房。其中有拍子42座等,另有水柱亭一座。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沒有原樣恢復西所買賣街,而是改建成園林建築,但保留了江南水鄉的風貌。
頤和園萬字河上小西泠島
頤和園五聖祠,位於萬字河西岸,小島的最南端靠近荇橋處,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是仿照蘇州城內沿河一帶的五通廟修建的一組廟宇,內供奉五聖,名五聖祠。內有前後兩殿,前殿有兩配殿。正殿內原祀山神、土地、花神、藥王、龍王五聖。現神像已毀。建築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廟門前為碼頭。山門為鞍子脊式的大門。正殿五聖祠面闊3間。後罩殿面闊5間,坐北朝南,北側有3間東房。正殿東、西各有配殿2間。
頤和園迎旭樓,位於五聖祠北面,始建於光緒年間,是一座坐西朝東的2層樓房,周圍有嵌什錦窗燈的花牆。門外,就是荇橋的西橋翅。建築上、下共6間,前後有廊,左右各有3間配房,2層匾額“迎旭樓”下有聯“玉砌朱闌不雨亦潤,池台金碧倒影斜陽”。1層有聯“麗藻星鋪雕文錦褥,揄揚盛美宴集橫汾”。樓西北有房3間硬山頂西房。
頤和園澄懷閣,位於迎旭樓北側,始建於乾隆年間,原名水周堂,光緒時改建為澄懷閣,是一座2層小樓,2層匾額“澄懷閣”下有聯“水木清華平分谶潤,坐攬風月高處勝寒”。1層有聯“歌詠升平觞游曲水,池簾夕敞岫幌宵寒”。西面臨水,北接什錦窗磚牆,南接西南房。澄懷閣西南有硬山頂西房5間。
頤和園澄懷閣
頤和園臨河殿、頤和園穿堂殿、頤和園小有天、頤和園斜門殿、頤和園延清賞樓,頤和園萬字河沿岸的幾座殿房、樓亭。
頤和園臨河殿,位於萬字河東岸,與迎旭樓隔萬字河相對,始建於乾隆年間,原名曠觀齋,光緒時改建為臨河殿。臨河殿坐西朝東。殿的平面呈拐角形,面闊7間,東立面為硬山頂,無走廊。北立面為歇山頂。南與西側均有走廊。
頤和園臨河殿
頤和園穿堂殿,位於臨河殿東側的山腳下,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穿堂殿坐東朝西,面闊3間,硬山頂。匾額“穿堂殿”下有聯“邃館來風清檐駐月,丹墀聚葉镂檻飛花”。
頤和園穿堂殿
頤和園小有天,位於穿堂殿南側,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小有天坐東朝西,圓形攢尖頂。西南兩柱間有聯“塢暖留雲畫欄新錦繡,亭虛待月福地小蓬萊。”
頤和園臨河殿東側的小有天
頤和園斜門殿,位於穿堂殿北側,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是一座坐東朝西的殿房,面闊3間,硬山頂。匾額“斜門殿”。
頤和園延清賞樓,位於斜門殿的北面,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延清賞樓依山西向,2層。匾“延清賞樓”下有聯“彩仗麗寅階星輝雲爛,珠華凝甲箓氣淑年和。”延清賞樓北面有3間硬山頂東房。樓東有2間硬山頂東房。
頤和園延清賞樓
頤和園北船塢、頤和園宿雲檐,頤和園北船塢位於小西泠島的北面,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是頤和園內最大的船塢,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木結構船塢。北船塢共3座,面闊40間,坐北朝南。勾連搭懸山頂。
頤和園北船塢東邊緊鄰一院落,院東有東房5間,北有正房3間,東北有正房6間,西北有正房3間,院西有東房3間。
頤和園內最大的船塢:小西泠島北面的北船塢
頤和園宿雲檐,位於北船塢東側、萬壽山西麓盡頭,又名貝阙門。始建於乾隆十八年,城關上原為兩層閣,光緒時重修改為單層。宿雲檐城關式與萬壽山東麓的文昌閣相呼應,寓意文武輔政。乾隆時期,昆明湖三面沒有圍牆,這座城關是從西部入園的門戶。城台南、北面正中有磚拱雕花券門,其它面有假拱窗,城台上沿有垛口牆。北面拱門上漢白玉石額“宿雲檐”,內檐匾額“貝阙”。城台上有重檐八脊攢尖圓寶頂亭一座,每面有2個垂花柱,檐柱外各有半個垂柱。下層有走廊,金柱間為磚牆。建築坐北朝南。東西兩側為石梯蹬,有入口門帶牆帽。台基門洞內為青石,腰線石為青石。
頤和園城關南面有3間北房,前、後有廊,硬山頂。
頤和園宿雲檐
頤和園長廊
北京頤和園長廊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長的畫廊,也是頤和園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位於萬壽山南麓,橫貫東西,將分布在湖山之間的樓、台、亭、閣、軒、館、舫、榭聯綴起來,既密切了湖山之間的關系,也豐富了湖山交接處的景觀。乾隆十九年一份奏折副件中記載大報恩延壽寺門前有往東、往西游廊各一段。各段均有2亭。亭名為“寄瀾”“留佳”“秋水”“清遙”。東段2亭之間南接面闊3間的水榭對鷗舫,西段2亭之間南接面闊3間的水榭魚藻軒。廊西端的石丈亭南北向坐落,廊北側有山色湖光共一樓。此時,各座建築均已建成。鹹豐十年(1860年),長廊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剩下11間半,光緒十四年(1886年)重建垂花門、寄瀾、留佳、秋水、清遙4亭、對鷗舫、魚藻軒、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和燒毀的廊子。
頤和園長廊
頤和園長廊始於樂壽堂西的邀月門,止於石舫東面的石丈亭,全長728米。長廊共有273間,廊的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4座八角重檐亭。東西兩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銜接著對鷗舫和魚藻軒兩座水榭。西北部連著一座3層小樓山色湖光共一樓。長廊的地基隨著萬壽山南麓的地勢高低而起伏,它的走向隨著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彎曲,這就使長廊綿蜒曲折,富於變化,避免了因過直、過長而產生的呆板單調的感覺。長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繪有大小不同的蘇式彩畫,共1.4萬余幅。由於經過多次油飾和重畫,彩畫的內容有了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是以原來的畫法和風格為主,取材有西湖風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其中人物畫大多出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西游記》、《水浒傳》、《三國演義》、《聊齋》、《封神演義》中的故事。1990年,長廊以傑出的建築手法和絢麗的彩畫藝術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頤和園長廊廊枋上的蘇式彩畫:西游記故事
頤和園長廊廊枋上的蘇式彩畫:牛郎織女七夕相會
頤和園邀月門:長廊的東入口名邀月門,位於樂壽堂院西側。是一座坐西朝東的垂花門。從邀月門到長廊中的第一座亭子留佳亭,共有25間游廊,面闊2.57米,廊深2.27米。此25間游廊內外繪制的人物彩畫內容有“劉、關、張桃園結義”“曹操獻刀”“呂布戲貂蟬”“走馬薦諸葛”“諸葛亮吊孝”“寶黛讀西廂”“洛水女神”“風塵三俠”“文姬谒墓”等。
頤和園邀月門
頤和園留佳亭,為長廊東起第一亭,建築面積21.5平方米,重檐八脊攢尖頂,面南懸有“留佳亭”匾額。亭子北面額曰“璇題玉英”。亭內西懸“文思光被”匾額,有“悟空戰哪咤”彩畫。東懸“草木贲華”匾額,有“桃花源記”彩畫。
頤和園留佳亭至寄瀾亭有45間游廊。游廊內外繪制的人物彩畫內容有:“連環計”“三顧茅廬”“江東赴會”“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吊孝”“唐僧取經”“千裡眼順風耳”“寶玉踏雪尋梅”“湘雲醉臥”“晴雯補裘”“岳母刺字”“灌水得球”“張良進履”“羲之愛鵝”“藍橋搗藥”“伯牙摔琴”“商山四皓”“舉案齊眉”等。
頤和園長廊東起第一亭留佳亭
頤和園寄瀾亭,為長廊東起第二亭。面南懸有“寄瀾亭”匾額。亭子北面額曰“華閣緣雲”。亭內西懸“煙霞天成”匾額,有“大鬧朱仙鎮”彩畫。東懸“夕雲凝紫”匾額,有“張飛夜戰馬超”彩畫。
頤和園從寄瀾亭至排雲門的游廊為曲線形,共59間。東起41間為直角向北拐5間再向西延伸13間。游廊內外繪制的人物彩畫有:“義放曹操”“黃忠請戰”“諸葛亮計取陳倉”“悟空大鬧蟠桃會”“三打白骨精”“紅孩兒智擒唐僧”“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野豬林”“武松打虎”“時遷盜甲”“元妃省親”“凹晶館聯對”“傻大姐洩密”“嬰寧拈梅”“雲蘿公主”“楊排風戰殷奇”“八仙過海”“牛郎織女”“麻姑獻壽”“吳玉斃命”“牡童遙指杏花村”“蘇小妹三難新郎”“韓康賣藥”“畫龍點晴”等等。
頤和園長廊東起第二亭寄瀾亭
頤和園排雲門至寄瀾亭排雲門秋水亭的游廊,與門東面的游廊相對為曲線形,共59間。游廊內外彩畫有:“蔣干盜書”“草船借箭”“橫槊賦詩”“水淹七軍”“計收姜維”“大鬧無底洞”“尤三姐自刎”“艷曲警芳心”“鹦鹉許婚”“嚴父斥子”“細柳教子”“雙鬼待母”“珊瑚孝婆”“斷橋解冤”“盜草救夫”“姜太公釣魚”“蘇武牧羊”“老子出關”“王華買爹”“五子奪魁”“貴妃出浴”“漂母分食”“劈山救母”“嫦娥奔月”“張敞畫眉”“打漁殺家”“米芾拜石”“松下問童子”等。
頤和園秋水亭,為長廊東起第三亭,正對著前山西部的雲松巢。秋水亭坐北朝南,。八角重檐攢尖頂,面南懸有“秋水亭”匾額。亭子北懸“三秀分榮”匾。亭內西懸“德音汪 ”匾,有“竹林七賢”彩畫。東懸“禀經制式”匾,有“槍挑小梁王”彩畫。
從秋水亭至清遙亭的長廊有47間,內外彩畫有:“轅門射戟”“擊鼓罵曹”“初出茅廬”“刮骨療毒”“火眼金睛”“三借芭蕉扇”“大鬧忠義堂”“賈府四美釣魚”“雙玉聽琴”“寶玉癡情”“黛玉焚稿”“邂逅封三娘”“黃英醉陶”“葛巾玉版”“許仙借傘”“趙顏求壽”“義婚孤女”“孔融讓梨”“麒麟獻書”“娥皇女英”“和合二仙”“玄宗游月宮”“陸績懷桔”“西廂相會”“天女散花”等等。
頤和園長廊東起第三亭秋水亭
頤和園清遙亭,長廊的東起第四亭。清遙亭八角重檐攢尖頂。面南懸有“清遙亭”匾額,亭子北懸“斧藻群言”匾,亭內西懸“雲郁河清”匾,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彩畫。東懸“俯鏡清流”匾,有“趙雲單騎救主”彩畫。
從清遙亭至石丈亭一段游廊有23間。游廊內外彩畫內容有:“劉備馬躍檀溪”“香菱斗草”“畫皮”“呂無病”“智套宗保”“王佐斷臂”“秦香蓮”“包公執法”“三堂會審”等等。
頤和園長廊東起第四亭清遙亭
頤和園石丈亭:長廊的西盡處為石丈亭,建築緊鄰石舫東側,乾隆十八年(1753年)始建,光緒時重修,是一座由15間建築組成的院落。石丈亭為“凹”字形房、廊建築,坐西朝東,硬山頂,前檐懸“凌雲抗勢”“化動八風”匾。院中有石峰名“丈人石”。
頤和園長廊的西盡處為石丈亭內“丈人石”
頤和園對鷗舫、頤和園魚藻軒、頤和園山色湖光共一樓:長廊東西部南側對稱地坐落著兩座水榭——對鷗舫和魚藻軒,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對鷗舫面闊3間,歇山頂,與長廊之間有3間游廊相連。對鷗舫透過長廊和萬壽山腳下的無盡意軒遙相呼應。魚藻軒面闊3間,歇山頂,面南懸匾額“魚藻軒”和“芳風泳時”。魚藻軒面闊3間,與對鷗舫東西遙對,使長廊一線的景致變化更加豐富。
頤和園山色湖光共一樓,位於魚藻軒以東,南與長廊相連,西以14間爬山廊與聽鹂館相接,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山色湖光共一樓是一座3層的樓閣式建築,坐北朝南。三重檐一平座攢尖屋頂,2層檐上懸掛乾隆帝御題的“山色湖光共一樓”木匾,樓內設六方亭神龛1座。清漪園時龛內原供奉自在觀音1尊、神旁有1尊站童。
頤和園長廊北端的“山色湖光共一樓”